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2020-12-16 站長之家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8日 消息:不管是研究治療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的方法,科學家們通常都必須在動物身上進行初步試驗,以確該藥物對人體是否安全或有效。

現在,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試驗方式,那就是3D列印。據外媒報導,維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主任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和他的團隊正在使用3-D印表機製造人體器官的微型複製品,包括微型肺和結腸,這些器官特別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

研究人員用3D列印出人體衛星器官之後,會馬上將它們送到喬治梅森大學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檢測。

這一想法在新冠病毒疫情出現之前就有了——阿塔拉表示,他從未想過會考慮將這一技術用於新冠疫情中——但它可能會派上用場,並有助於加快實驗藥物的研發過程。

據稱,阿塔拉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實驗室每小時可以生產數千個列印器官。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三維模型可以繞過動物實驗,使藥物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應用更為順利通暢。」

相關焦點

  • 蘇黎世科學家開發3D列印微型機器人,用於在人體內給藥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開發了微型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能夠通過人體血管傳遞藥物有效載荷。 通過將軟光刻技術與電化學沉積技術相結合,該團隊得以製造出可通過磁場控制的多材料產品。
  • 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
    原標題: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活性藥物國際戰「疫」行動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科學家打造3D印表機器人,能進入消化道列印胃壁細胞
    胃潰瘍是常見的胃部疾病,不少人為此病所苦,然而傳統的藥物與胃視鏡療法皆有限制。近期,中國科學家打造微型3D印表機器人,能直接將活的胃壁與肌肉細胞印在胃上,有望成為胃潰瘍的新療法。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Biofabrication》期刊上。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2020年是完全被新冠病毒打亂的一年,早在病毒爆發的初期2月4日,小編寫了一篇「我們是否可以儘早預測病毒能否「人傳人」,讓悲劇不再發生?」,總結了利用新型實驗模型技術,如何助力病毒研究。轉眼2020年即將離去,新冠病毒還未被完全撲滅,但作為新型實驗模型的代表類器官技術已經在實際助力新冠病毒研究,並在代表學術最高水平期刊的CNS主刊上已發表5篇Article研究(1篇Science,2篇Nature,2篇Cell),在向努力在此方面研究先驅致敬的同時,也分享給各位科研夥伴,一同努力讓新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和醫學未來。
  • 科學家3D列印出可以移動的微型「無畏級星艦」
    來自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已經3D列印出了一艘《星際迷航》中無畏級(Intrepid Class)星艦的微縮版。這個微縮模型實際上是物理學家在科學雜誌《軟物質》上發表的一個更大研究實驗的一部分。這艘五微米長的「飛船」看起來就像「旅行者號」,是物理學家們為他們的微縮研究而列印出來的。這艘「星艦」是通過其鉑金塗層和物理學家放置在其中的過氧化氫溶液之間的化學反應在液體中推動。研究人員在文章指出,這些研究通常使用球體形狀的模型進行測試,所以在這裡看到的更出眾的形狀是為了產生不同的結果,並在這個過程中挑戰研究人員的3D印表機的極限。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3D列印安全嗎?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鑑於這些未知的風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進行研究,了解這些釋放物及其在室內環境中的具體成分、顆粒大小和停留時間,從而產生可納入可靠的暴露和風險評估的數據。在風險分析協會虛擬年度會議期間舉行的 3D 列印和新興材料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幾項研究表明,3D 列印過程中釋放的顆粒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
  • 中國科學家開發微型生物3D印表機器人,或可治療胃潰瘍
    由於傳統療法的弊端,科學家們想通過3D列印技術直接在人體內部構建活細胞,從而更好地治療此類疾病。 生物印表機通過堆疊活細胞來生成組織和器官,其目標是向處在接受器官捐贈等待名單上的人們提供生物列印器官。調查顯示,僅在美國,就有近7萬人等待器官捐獻。
  • 體內3D列印技術或可治療胃潰瘍
    由於常規的傳統療法有其弊端,如今科學家們想要通過探索3D列印技術,使得直接在人體內部構建活細胞成為可能,從而更好地治療此類疾病。就像 3D 印表機通過層疊材料來創建結構框架一樣,生物印表機會通過堆疊活細胞來生成組織和器官。生物列印技術的長期目標之一是向處在接受器官捐贈等待名單上的人們提供生物列印的器官。非營利性的器官共享聯合網顯示,僅在美國,就有近70000人處在等待名單上。
  • 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鑑於這些未知的風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進行研究,了解這些釋放物及其在室內環境中的具體成分、顆粒大小和停留時間,從而產生可納入可靠的暴露和風險評估的數據。 在風險分析協會虛擬年度會議期間舉行的 3D 列印和新興材料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幾項研究表明,3D 列印過程中釋放的顆粒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
  • 解析新冠病毒Nsp15蛋白結構,SARS藥物或可用於新冠肺炎治療
    解析新冠病毒Nsp15蛋白結構,SARS藥物或可用於新冠肺炎治療 2020-03-05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破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體細胞
    【科技前沿】  本報訊(記者晉浩天)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以下簡稱ACE2)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破解
    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合作組建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新近率先在國際上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3種不同的藥物發現計策,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相關學術論文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外媒: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選擇性」攻擊一些器官?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外媒稱,來自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數學與應用學院的一位數學家試圖用數學方法解釋為何新冠病毒會對一些器官造成損傷,而不會影響另一些器官。有必要搞清楚專家們在努力挽救處於危險中的生命的同時仍然每天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選擇性」攻擊一些器官,而不會影響另一些器官呢?如果科學家尚無法給出答案,或許數學可以做到。來自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數學與應用學院的數學家埃內斯託·埃斯特拉達,想通過科學研究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 繼第一顆3D列印心臟問世後 現在怎麼樣了?
    儘管這顆心臟的長度只有2.5釐米,但卻是第一次使用人類細胞對完全血管化的3D列印人心臟,向功能性人體器官生物列印邁出關鍵一步。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WFIRM宣布創建一個微型人體 「模型」,包含不同的生物工程人體組織,將專門用於藥物測試。微小的類器官結構大約是成年人大小的百萬分之一,並且包括微型心臟組織。
  • 《自然》最新論文:大規模篩查揭示出潛在抗新冠病毒藥物
    (原標題:《自然》最新論文:大規模篩查揭示出潛在抗新冠病毒藥物)
  • 張文宏看好的單克隆抗體技術,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剋星嗎?|深網
    而據《華盛頓日報》報導,包括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麥可·羅斯巴什在內的12位科學家曾在提交的「新冠時代的曼哈頓計劃」中指出,要防止新冠肺炎第二波流行,單克隆抗體是最有希望的抗病毒選項。什麼是單克隆抗體技術?他能成為新冠病毒的剋星嗎?單克隆抗體藥物何時能夠面世?這種抗體與疫苗有何不同?解釋這些之前疑惑我們要先認識人體的免疫系統。
  • 晶片上的器官模型 有專門的微流控平臺
    早在大約20年前,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工程學院教學創新教授、生物工程與機械工程教授Linda Griffith的實驗室就首次開始研究一種被稱為「肝晶片」的人類肝臟模型。該系統由在特殊支架上生長的人工肝組織組成,可用於藥物毒性測試。 最近,她一直在研究許多相互關聯的器官的小型複製品,這些器官也被稱為微生理系統(MPS)。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