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2020-12-16 荊楚網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分化潛能及自我複製能力的早期未分化細胞。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

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而正是由於其複雜的結構,不但增加了臨床病症診斷的難度,也讓我們對人類肺部幹細胞的了解有限,妨礙了此類模型的開發,尤其是肺部最末端(換氣發生部位)模型的開發。

此次,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凱文·郭(音譯)及其同事,利用人類肺細胞亞群成功生成了人類肺部末端培養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幫助他們鑑定出哪些細胞可能是成熟肺組織的祖細胞。

研究表明,這種肺部模型表達新冠病毒進入受體ACE2,並可以感染新冠病毒,用於研究新冠肺炎相關肺病。這種能夠模擬真實組織應答的肺部,也是研究器官形成、疾病改變以及藥物應答的理想模型。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肺組織培養物提供了一種研究人類肺病的模型,有望推動組織工程應用。

幹細胞生成的人體相關模型,可以很好地幫助科學家研究多種流行病的生物學特性,並促進藥物篩選。就在十月末,同樣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這一研究表明,肺和結腸類器官也可以作為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鑑定潛在的新冠肺炎療法的模型,也為肺臟修復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理論基礎。

總編輯圈點

新冠肺炎的流行,讓肺部疾病研究再次成為醫學領域的熱點。有的科學家通過冷凍電鏡來研究新冠病毒侵入肺部的機制,並建立了相關模型。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則通過肺部幹細胞來生成實驗室肺部培養模型,以增進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其實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人類應對新冠肺炎,對於再生醫學的發展也很有裨益。

相關焦點

  • 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
    原標題: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中美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活性藥物國際戰「疫」行動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編輯,使其體內能夠產生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hACE2),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結合的受體。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我們急需一種小型動物模型用來模擬COVID-19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過程和病理特徵,而本次研究開發的動物模型無疑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一件利器。」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
    一種刺突蛋白模型。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刺突蛋白在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中起關鍵作用,使其成為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標。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創建了首個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可利用最新模型,針對新冠肺炎防治方法開展富有創新性的模擬研究,從而促進療法和疫苗的研發進度。
  • 新冠病毒讓感染細胞 長「觸手」?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他們在實驗室中感染了猴子的腎臟,然後用顯微鏡捕捉到病毒行動的圖像。他們觀察到病毒引發了絲狀物的生長,絲狀物是細胞中富含一種蛋白質的細長突起。這些觸角也是細胞探測周圍環境的「天線」。 圖像顯示,這些觸角上點綴著病毒顆粒。
  • 首個新冠病毒 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
    《科技日報》消息  刺突蛋白在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中起關鍵作用,使其成為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標
  • 研究:雪貂和貓對新冠病毒易感 可發生「貓際傳播」
    這項研究旨在弄清楚一些問題:新冠病毒會傳染給其他動物物種,從而成為感染的「蓄水池」嗎?新冠病毒感染在人類中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感染到死亡,那麼在其他動物中是如何表現的?隨著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努力,哪些動物可以最精確地用於模擬這些藥物或疫苗對人類的效果?
  • 幹細胞模型研究新冠肺炎大集錦
    人類多能幹細胞衍生的神經細胞和大腦類器官,揭示了新冠病毒主要感染脈絡叢上皮的神經向性研究組展示了一個體外模型,通過已經適應了氣-液界面培養的人誘導多能幹細胞來源的AT2s模擬了SARS-CoV-2對肺泡上皮細胞的最初感染。研究組在感染細胞中發現了一類快速的轉錄變化,特點是向炎症表型轉變,包括NF-κB信號轉導上調和成熟的肺泡程序的消失。藥物測試證實了瑞德西韋和TMPRSS2蛋白酶抑制的有效性,驗證了病毒進入肺泡細胞的假定機制。
  • 武漢病毒所/華科大/昆明動物所建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在線發表題為「Infectio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causes pneumonia in Rhesus macaques
  • 今年5篇CNS主刊,類器官organoids助力新冠病毒研究
    2020年是完全被新冠病毒打亂的一年,早在病毒爆發的初期2月4日,小編寫了一篇「我們是否可以儘早預測病毒能否「人傳人」,讓悲劇不再發生?」,總結了利用新型實驗模型技術,如何助力病毒研究。轉眼2020年即將離去,新冠病毒還未被完全撲滅,但作為新型實驗模型的代表類器官技術已經在實際助力新冠病毒研究,並在代表學術最高水平期刊的CNS主刊上已發表5篇Article研究(1篇Science,2篇Nature,2篇Cell),在向努力在此方面研究先驅致敬的同時,也分享給各位科研夥伴,一同努力讓新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和醫學未來。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今天,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彭小忠、劉紅旗和魯帥堯帶領的新型冠狀病毒動物模型建立攻關團隊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團隊合作,經過2個月的努力,成功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吸走」新冠病毒,讓它們的感染能力下降90%!而本次的納米海綿,則是這支科研團隊的一個新嘗試。具體來看,科學家們這次在納米顆粒的外邊,套上了來自人類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或是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胞膜上,也帶有原本屬於這些細胞的各種蛋白受體(包括與新冠病毒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在新冠病毒看起來,這些納米顆粒長得和正常細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區分。
  • 新冠病毒將會終結人類?舒蘭聚集感染的背後讓人細思極恐
    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在新澤西州暴發,麥可·梅爾赫姆才突然驚覺:「我以前也患過流感,但症狀從未如此嚴重」。他堅持去做了血液抗體檢測,結果是已有新冠病毒抗體,而且是IgG抗體,其持續時間比通常感染後約一周產生的IgM抗體的壽命更長。梅爾赫姆還回想起,身邊的朋友也曾在去年11月、12月生病,這些人也許早已被新冠病毒感染。
  • 新冠動物模型難覓
    如果要研究一種病毒的致病機理或發病機制,可以選擇能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症狀的動物模型;而在疫苗研發中,則應優先考慮病毒在動物模型的組織中能夠複製達到一定水平的病毒滴度,並且病毒滴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即可。 但從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來看,新冠病毒在常見的幾種動物模型中均無法很好地模擬人類的新冠病理變化;一些動物可以在體內有效複製病毒,卻均只能出現輕症。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然而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目前遇到了一個局限:缺少可用於研究蝙蝠病毒的實驗室模型。最新研究顯示,港大團隊已經構建了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填補了這一空白。研究發現,這些蝙蝠腸道類器官對SARS-CoV-2完全易感,並能維持強大的病毒複製能力。
  • 懷疑自己感染新冠的人
    而且,他發現自己特別能吃,平時吃飯每頓也就一碗多,現在要吃三四碗;對蛋白質的需求特別強烈,一頓不喝牛奶,整個人都會抖起來,此後十多天都這樣。1月30日,趙勇退燒了,去醫院檢查,CT顯示左肺上葉、右肺下葉見少許索條狀模糊影,雙肺少許慢性炎症。趙勇覺得奇怪,1月24日只是右肺感染,一周後左肺也有炎症,除了肺部影像不是典型的新冠影像,其他症狀跟新冠很像。
  • 破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體細胞
    破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體細胞 2020-02-22 04:43:16   【科技前沿】  本報訊(記者晉浩天)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以下簡稱ACE2)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新冠病毒復陽的原因找到了,並不是疾病復發,很可能是假治癒
    最近,有一個新聞在朋友圈瘋傳,有人說新冠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像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一樣,一直在身體裡面,變成一個慢性的疾病,需要終身服藥,還會有傳染力,會感染其他人。這樣的說法對嗎?今天曾醫生來聊一聊。新冠病毒會像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