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雪貂和貓對新冠病毒易感 可發生「貓際傳播」

2020-12-15 央視網

  新冠病毒被認為起源於蝙蝠,和來自中華菊頭蝠冠狀病毒RaTG13(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2013年在中國雲南採集)在核苷酸序列水平上有96.2%的相似性,但這是一種此前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身上均未檢測到過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它的出現新帶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就包括除人類之外,其他是否有寵物、畜禽也可能被新冠病毒傳染?

  當地時間4月8日,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論文「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different domestic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2 」。這項研究旨在弄清楚一些問題:新冠病毒會傳染給其他動物物種,從而成為感染的「蓄水池」嗎?新冠病毒感染在人類中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感染到死亡,那麼在其他動物中是如何表現的?隨著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努力,哪些動物可以最精確地用於模擬這些藥物或疫苗對人類的效果?

  為解決這些問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評估了不同模型實驗動物和寵物、畜禽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通過實驗感染新冠病毒,觀測接種動物及同居動物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檢測器官組織病毒載量、呼吸道和腸道病毒排放及動物體內針對新冠病毒抗體轉陽情況。

  他們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狗、豬、雞和鴨子身上複製能力很弱,但能在雪貂上呼吸道和貓的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高效複製。實驗感染貓能夠通過空氣傳播新冠病毒;部分貓感染後可導致嚴重發病甚至死亡,低齡貓發病明顯較大齡貓嚴重。

  組織病理學觀察證實,病毒感染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臟炎症與腸道黏膜損傷;免疫組化研究發現上呼吸道(鼻腔、上顎、扁桃體)黏膜上皮及嗅球細胞、氣管及支氣管黏膜黏液腺上皮細胞、小腸黏膜上皮等部位存在大量病毒感染。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流感基礎與防控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陳化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步志高,以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黨委書記、BSL-3實驗室主任武桂珍。此前的當地時間3月31日,研究團隊已率先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該項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是中國現有的兩個P4(生物安全等級四級)實驗室之一,另一在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這項研究中的所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實驗均在P4實驗室中進行,獲得中國農業農村部的批准。動物研究和動物福利方案由中國農科院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官網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哺乳動物及禽類中一直有不同的冠狀病毒流行,但這些冠狀病毒大多僅限於感染特定種屬動物,一般不能感染人類。同樣,人間常見的幾種冠狀病毒也不感染其他動物。但是,來自蝙蝠的某些冠狀病毒,如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往往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和人類。

  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大範圍的人群中流行,傳入與人類密切接觸動物的風險與日俱增。因此,迫切需要開展與人密切接觸家養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研究,評估家養動物是否面臨新冠病毒危害並成為潛在中間宿主的風險,為防控新冠病毒提供科學依據。

  另外,鑑於目前COVID-19全球流行情況,其演變為常在傳染病的可能性很大,急需建立穩定、可靠的動物感染模型,滿足疫苗和藥物研發評價需求。

  研究團隊強調,對貓新冠病毒的監測應被視為消除目前COVID-19流行的一種輔助手段。他們呼籲,密切監測和保護疫區的貓,避免其接觸傳染源,防止其成為可能的傳播宿主或儲存宿主。

  另外,此前有質疑稱貓感染新冠是實驗室條件下大劑量使然。然而,除該項研究之外,此前的4月3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醫學院教授、農業部獸用診斷製劑創製重點實驗室主任金梅林院士,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學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石正麗研究員帶領的團隊也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貓血清調查發現:武漢地區新冠疫情暴發後採集的102隻貓的血清ELISA檢測顯示,來自15隻貓(14.7%)的血清對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域(RBD)呈陽性。

  而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4歲的老虎馬來亞虎納迪亞也於近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當地時間4月5日,美國農業部發布聲明確認,紐約一家動物園中的一隻老虎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另有幾隻獅子和老虎也表現出呼吸系統疾病症狀。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官方表示,納迪亞和另外三隻老虎以及三隻非洲獅都出現了乾咳和食慾下降的症狀,但預計它們均能康復。公共衛生官員認為,這些動物是被一名無症狀感染員工傳染的。

  新冠病毒可在雪貂上呼吸道複製長達8天,但不會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

  雪貂經常被用作人類呼吸道病毒的動物模型。因此,研究團隊首先測試了雪貂對新冠病毒的敏感性。

  本研究使用了兩個新冠病毒毒株:來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F13-E和來自一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CTan-H。

  研究團隊對雪貂分別經鼻內接種10^5pfu(plaque forming unit)的F13-E或CTan-H,並在接種後第4天實施安樂死(p.i.)。收集每隻雪貂的鼻甲、軟顎、扁桃體、氣管、肺、心臟、脾臟、腎臟、胰腺、小腸、大腦和肝臟,用qPCR和病毒滴定法進行病毒RNA測定。

  雪貂臟器或組織中病毒RNA:A、接種F13-E,B、接種CTan-H。

  研究結果表明,所有4隻雪貂的鼻甲、軟顎、扁桃體中均檢測到病毒RNA和傳染性病毒,但在其他檢測組織中均未看到。

  C、接種F13-E,D、CTan-H的雪貂臟器或組織中的病毒滴度。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但沒有檢測到在其他組織中的複製。

  為了研究病毒在雪貂體內的複製動態,研究團隊對6隻雪貂經鼻內接種了10^5pfu的F13-E(3隻)或CTan-H(3隻),然後將它們安置在隔離且單獨分開的三個籠子裡。在第2、4、6、8和10天收集雪貂鼻洗液和直腸拭子用於病毒RNA檢測和病毒滴定。同時對它們進行了兩周的體溫和新冠跡象監測。

  接種F13-E(E)和CTan-H(F)的雪貂洗鼻洗液中的病毒RNA。接種F13-E(G)和CTan-H(H)的雪貂鼻洗液中的病毒滴度。

  結果顯示,第2、4、6、8天,在所有6隻雪貂的洗鼻液中均發現病毒RNA。在一些直腸拭子中也發現了病毒RNA,但拷貝數明顯低於鼻洗液。所有雪貂的鼻洗液中均檢測到傳染性病毒,但沒有一隻雪貂的直腸拭子中發現傳染性病毒。

  每一組接種病毒的雪貂中分別有一隻在第10天和第12天出現發燒和食欲不振。為了調查這些症狀是否由病毒在下呼吸道的複製引起,研究團隊在第13天對這兩隻雪貂實施了安樂死,並收集它們的器官進行病毒RNA檢測。

  然而,除了接種了CTan-H的雪貂鼻甲檢測到低拷貝數外,沒有在任何其他組織或器官中檢測到病毒RNA。

  病理研究顯示,在第13日安樂死的兩隻雪貂中,有嚴重的淋巴漿細胞性血管周炎和血管炎,肺泡間隔和肺泡腔中的II型肺泡細胞、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加,肺部有輕度的支氣管周炎。

  星號表示在接種病毒後第13天對動物實施安樂死,其餘4隻在第20天對動物實施安樂死。

  通過ELISA和中和試驗,所有雪貂體內均檢測到新冠病毒抗體,其中第13天安樂死的兩隻雪貂的抗體滴度明顯低於第20天安樂死的雪貂。

  為了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是否在雪貂肺部複製,研究團隊給8隻雪貂經氣管內接種了10^5 pfu的CTan-H,並在第2、4、8和14天分別對2隻動物實施安樂死,在組織和器官中檢測病毒RNA。

  在第2天實施安樂死的兩雪貂和第4天實施安樂死的兩隻雪貂中,研究人員分別僅在其中一隻的鼻甲和軟顎中檢測到病毒RNA;在第8天實施安樂死的兩隻雪貂中,其中一隻雪貂的軟顎檢測到病毒RNA,另一隻雪貂的鼻甲、軟顎、扁桃體和氣管中檢測到病毒RNA;在第14天實施安樂死的兩隻雪貂中均未檢測到病毒RNA。

  這些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長達8天,而不會導致嚴重的疾病或死亡。

  研究團隊在論文的最後還提到,比較而言,新冠病毒和其他在雪貂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均可複製的流感病毒、甚至人SARS-CoV表現出一些不同。新冠病毒只在雪貂的鼻骨、軟顎和扁桃體中複製。它也可以在消化道中複製,但即使在氣管內接種了病毒,在雪貂的肺葉中仍沒有檢測到病毒。

  貓高度易感並發生「貓際傳播」:應將貓新冠病毒的監測視為疫情防控輔助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貓和狗與人類有密切接觸,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除了雪貂這樣的實驗室動物,了解常伴人類生活的家養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對於COVID-19的控制很重要。

  研究團隊首先研究了新冠病毒在貓體內的複製。5隻8個月大的亞成年家貓(遠交系)經鼻內接種了10^5pfu的CTan-H,其中2隻貓計劃在第6天實施安樂死,以評估其器官中的病毒複製情況。3隻貓被放在隔離器內的單獨籠子裡。為了監測呼吸道飛沫的傳播,分別有一隻未受感染的貓被放在與每隻接種病毒的貓相鄰的籠子裡。

  由於8個月大的貓具有攻擊性,因此很難對它們進行常規的鼻腔清洗。為了避免可能的傷害,研究團隊收集了這些貓的糞便,並在安樂死後檢查它們器官中的病毒RNA。

  第6天實施安樂死的2隻亞成年家貓中,鼻骨、軟顎和扁桃體中均檢測到了病毒RNA,其中一隻的氣管,以及另一隻的小腸中也分別檢測到病毒RNA。然而,這兩隻貓的任何肺樣本中都沒有檢測到病毒RNA。

  在這些貓的病毒RNA陽性的鼻骨、軟顎、扁桃體和氣管中檢測到傳染性病毒,但在病毒RNA陽性的小腸中沒有發現傳染性病毒。

  貓之間新冠病毒的傳播。

  在病毒傳播研究中,第三天2隻接種病毒貓的糞便中檢測到RNA病毒,第5天所有3隻接種病毒貓的糞便中均檢測到RNA病毒。處於病毒暴露風險的3隻貓中,有一隻的糞便在第3天檢測到病毒RNA。

  糞便呈病毒RNA陽性的接種病毒貓在第11天實施了安樂死,接種病毒貓的軟顎和扁桃體,以及病毒暴露貓的鼻骨、軟顎、扁桃體和氣管中檢測到病毒RNA,表明貓之間發生了呼吸道飛沫傳播。

  在第12天,研究團隊對剩下的貓實施了安樂死。在一隻接種了病毒的貓的扁桃體、另一隻接種了病毒的貓的鼻骨、軟顎、扁桃體和氣管中檢測到病毒RNA,但在兩隻病毒暴露貓的任何器官或組織中均未檢測到病毒RNA。

  通過ELISA和中和試驗,在所有3隻接種了病毒的貓和1隻暴露於病毒的貓的體內均檢測到新冠病毒抗體。

  新冠病毒在感染貓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高效複製,引起病理損傷和炎症反應,病毒感染後3天病死或安樂死貓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化研究。(A)鼻黏膜上皮排列紊亂,纖毛脫落(箭頭),固有層淋巴細胞侵潤(箭頭)。(B)扁桃體上皮細胞變性、壞死,黏膜上皮(星號)表面覆蓋細胞碎片及中性粒細胞(箭)。(C)氣管黏膜上皮變性、壞死(箭),表面覆蓋混有大量細胞碎片的黏液(星號)。(D)氣管黏液腺上皮壞死,淋巴細胞侵潤(箭)。(E)未感染病毒貓肺正常組織結構。(F)肺血管內炎症細胞聚集,纖維蛋白凝結形成(箭)。(G)肺泡內即肺泡間隔大量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侵潤。(H)肺泡及肺泡間隔炎性侵潤和增生。(I)小腸上皮部分細胞變性、壞死,固有層中等程度淋巴細胞侵潤(箭)。(J)鼻甲黏膜上皮細胞大量病毒抗原陽性(棕色)。(K)扁桃體黏膜上皮及黏膜表面脫落細胞大量病毒抗原陽性(棕色)。(L)氣管黏液腺漿液細胞大量病毒抗原陽性(棕色)。(M)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大量病毒抗原陽性(棕色)。標尺線 A, I = 100 μm, B-H, J-L = 200 μm, M = 500 μm

  研究團隊還在幼貓(70-100天)中重複了上述在亞成年貓中的複製和傳播研究。對接種病毒後於第3天死亡或安樂死的幼貓樣本進行的組織病理學研究顯示,這兩隻貓的鼻腔和氣管黏膜上皮以及肺部均有大量損傷。

  這些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貓體內有效複製,幼貓更容易被感染。更重要的是,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在貓之間傳播。

  接下來,研究團隊同樣研究了新冠病毒在狗體內的複製和傳播,結果表明,狗對新冠病毒的敏感性較低。類似的研究還表明,豬、雞和鴨對新冠病毒不易感。

  總的來說,研究團隊發現雪貂和貓對新冠病毒高度敏感,狗的敏感性較低,另外包括豬、雞和鴨子在內的家畜對該病毒不敏感。

  另外,鑑於目前有研究報導新冠病毒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作為其受體進入細胞,而ACE2主要表達於雪貂氣管-支氣管黏膜下腺的II型肺細胞和漿液上皮細胞,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阻止新冠病毒在雪貂下呼吸道複製的潛在機制仍有待研究。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雪貂可用作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評價動物模型;犬、豬、雞和鴨對新冠病毒不易感,對病毒宿主溯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貓對新冠病毒高度易感。

  研究團隊呼籲,密切監測和保護疫區的貓,避免其接觸傳染源,防止其成為可能的傳播宿主或儲存宿主。對貓新冠病毒的監測應被視為消除目前COVID-19流行的一種輔助手段。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early/2020/04/07/science.abb7015.full.pdf

相關焦點

  • 美國動物園貓科動物群體感染新冠病毒,動物園飼養員是傳播源!
    動物園貓科動物群體感染根據動物園的新聞來看,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四歲雌虎可能被患新冠肺炎的飼養員傳染,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除了這隻被檢測的四歲雌虎外,她的妹妹和另外兩隻東北虎,3隻非洲獅也出現了乾咳、食慾下降的症狀,這些貓科動物的症狀和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相同,因此動物園也懷疑動物園的貓科動物間發生了群體感染,由於目前美國新冠疫情還很嚴重
  • 貓群為什麼易感染新冠?它會傳染人嗎?
    據世衛組織統計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9日9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1433373例,全球已有20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受到攻擊的不僅是人類,動物界也是接連中招。據彭博社報導:4月6日,美國首次出現動物「中招」,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4歲的老虎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 今年寵物太難了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等發現 14.7%的貓感染新冠病毒
    國內新冠疫情目前趨於穩定了,可是,關於新冠病毒的傳播又有新的消息傳出了,貓也屬於易感群體,在武漢有14.7%的貓已經感染新冠病毒?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最近,有篇報導又火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石正麗等人最新研究:武漢的貓群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是,由人傳播! 真是一波三折啊!
  • 美最新研究:睪丸對新冠病毒高度易感,精子發育可遭破壞
    原標題:睪丸對新冠病毒高度易感,精子發育可遭破壞|美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慘慘的,睪丸再次中槍。最新研究認為,在新冠病毒面前,睪丸是高危易感器官。預印平臺preprint發表了一篇美國衛生研究院的文章。
  • 義大利3.3%的狗和5.8%的貓檢測到新冠抗體
    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雪貂和貓中複製效率較高,而在狗、豬、雞和鴨中複製能力微弱,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冠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在貓之間傳播。該論文於5月29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雜誌正式發表。
  • 研究:羊駝產生的抗體可滅新冠病毒
    【研究:羊駝產生的抗體可滅新冠病毒】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消息,比利時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羊駝血液中的抗體有助於消滅新冠病毒。這項研究的結論是,雪貂將是「評估抗病毒治療和預防性疫苗的有效工具」。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指出,敘利亞倉鼠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有同樣的反應,它們對人類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反應非常相似。《科學》雜誌報導稱,8隻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體重減輕,變得昏昏欲睡、彎腰駝背、呼吸急促,肺部發現了大量病毒。
  • 貓狗都會感染新冠《科學》:需要為寵物注射新冠疫苗嗎?
    比如,貓和狗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來自中國的論文顯示,貓還具有將冠狀病毒傳播給其他貓的能力。水貂更是重災區,全球數百個水貂養殖場暴發了疫情,在歐洲還導致了人類被感染,眾多養殖場不得不實行撲殺。科學家還擔心人或家畜可能將病毒傳播給野生生物,從而造成無法控制的病毒庫。
  • 新冠動物模型難覓
    文丨財新記者徐路易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正在加速推進。4月2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宣布其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臨床前測試階段。在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前,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團隊將先進行動物實驗,在雪貂身上測試兩種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26種動物易感染新冠病毒,包括豬、馬、兔子
    據英國《每日星報》10月5日報導,倫敦大學最新研究發現,26種動物因常與人類接觸易感染新冠病毒,包括貓、狗、豬、馬、兔子、水貂、雪貂、獼猴、獅子和老虎等。據悉,該項研究發表於《科學報告》,倫敦大學科學家對215個不同物種如綿羊和類人猿進行試驗證實,新冠病毒侵入細胞後,以「刺突蛋白」為載體,並與動物身上的ACE2蛋白緊密結合,然後擴散到全身。
  • 貓對新冠高度易感,狗、豬、雞和鴨子身上複製效果不佳
    來自中國P4實驗室最新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狗、豬、雞和鴨子身上複製效果不佳,但在雪貂和貓身上卻很有效。他們還發現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在貓之間傳播。這讓我又開始忐忑,因為最近不知道是家貓還是野貓。可每次還不到10點這隻貓就會來我家,有時會像小孩哭一樣的叫,有時就喵喵兩聲就沒多少動靜了。但每每它來的時候我總能聽到它跳到三輪車上的聲音。而第二天清晨它抖了抖貓毛除了留下一組貓腳印和幾根子貓毛就很少看到貓兒本尊了。不過最致命的不是它來過,是每次它貓腳印還沒被我清理和消毒就已經和我寶寶親密接觸了。
  • 鼠、雪貂、猴……新冠肺炎的動物模型全梳理
    撰文 | 唐小糖動物模型是採用各種科學技術手段使動物罹患人類疾病,在實驗室再現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的研究工具。對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傳播途徑以及宿主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更是評估疫苗效力和藥物作用的基礎。因此,動物模型是連接實驗室基礎研究和醫院臨床試驗的橋梁。
  • 哈獸研研究有望阻斷新冠病毒水貂中傳播
    日前,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開展水貂新冠病毒感染性、致病性和傳播性的系統實驗研究,為防控水貂新冠病毒提供理論依據,為儘快研發安全、有效疫苗,阻斷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傳播奠定基礎。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廈門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介紹了新冠病毒在水貂呼吸道和肺臟高效複製,通過呼吸飛沫高效傳播,引起與人類新冠肺炎重症高度相似病理損傷的研究結果。重組新冠病毒S蛋白疫苗接種水貂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在呼吸系統的複製,成功預防肺部嚴重病理損傷發生。
  • 美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去年已在歐美傳播
    美媒報導稱,自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首批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以來,該病毒的起源和全球傳播的真實時間表仍然是一個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全球首例病例之前,該病毒已在歐美地區傳播數月有餘。 據《商業內幕》22日消息,義大利於2020年2月21日在倫巴第記錄了第一例官方新冠病例。
  • 世衛組織: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仍然易感新冠,變異病毒的病毒載量更...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月8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傳播正在加劇,很難預測實際有多少人已感染過新冠病毒,但全球多達四分之三的人口仍然易感新冠病毒,病毒將會繼續傳播,我們必須控制疫情。
  • Science:進化超級慢的新冠病毒,到現在變得如何了?
    在新冠疫情暴發早期,SARS-CoV-2(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30000個鹼基中只有一個發生了變化,從A變成了G。如今,位於23403位點的突變已經在全世界廣為傳播。它在絕大多數新測序的病毒中都能找到,並已經成為一個緊迫的科學問題的核心:這種突變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為它幫助病毒更快地傳播?還是只是巧合?
  • 研究:新冠病毒或藉助大氣汙染物顆粒傳播
    科學家日前在空氣汙染物顆粒上發現了新冠病毒,他們正在研究,這是否能使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增加感染人數。這項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目前還不清楚新冠病毒是否能在汙染顆粒上存活,以及病毒數量是否足以致病。另外兩個研究小組指出,空氣汙染顆粒可能有助於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傳播得更遠。
  • 初步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有可能與MERS病毒發生嵌合
    6月8日,著名的科學研究網站發布了一條消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等國際中心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研究,發現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很可能和十年前曾經流行的MERS病毒發生了嵌合。也就是說明,這兩種病毒可能雜交組合在了一起,因此,它就兼具了兩種病毒的致病性和傳染性。而實際上新冠病毒的致病性、致死性是不強的,它造成的死亡率並不高,但是它的傳染性很強,在人群裡很容易造成快速傳播,但是MERS病毒是中東地區發生的冠狀病毒,它的致死性非常強,感染人數中有一半的人死去,然而它的傳染性不強。病毒感染的致死性和傳染性是相反的。
  • ...新冠病毒會隨時間發生改變,這些變異是可預料的,工作組已與南非...
    文 / 夏洛特2020-12-19 07:41:42來源:FX168 【南非出現新冠病毒變種 世衛稱正在研究南非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當地時間12月18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傳染性增加40%—70%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世衛組織發布的正式通報中指出,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1.5—1.7之間
  •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2020-05-14 14:53:36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