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剛開始造原子彈的時候,由於外國對於我國一直是冷嘲熱諷,甚至有外國學者聲稱「中國人在原子彈領域大腦還是真空得」。但在我國的科學家的努力下,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將原子彈給造出來並試爆成功了,自此世界對中國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一個改變。
雖然原子彈對於我們的意義來講極其非凡,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要造出原子彈實際上要比我們如今造出光刻機要簡單一點的。
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造原子彈的時候有一定的留洋人才儲備,當時全球的技術壁壘觀念也並不是很強,而且早期我們還得到了蘇聯短暫時間的幫助。
當年我國造原子彈團隊都是一些從美學習歸來的學者,他們在美國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接觸過一些有關於原子學的理論。而且有些人才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深的導師欣賞,因此有些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就沒有故意「留一手」,幾乎是傾囊相助,基本上都是讓他們可以自由學習。
所以當時中國人的大腦對於原子彈並非是「真空的」,只不過對於這方面的理論了解的還不夠深罷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原子彈買不來,造出原子彈是國家的剛需,畢竟當時我國的國際地位並不高,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國只有擁有了原子彈之後才可以在國際上擁有更高的發言權。所以當時我國為了研究出原子彈幾乎集聚了我國所有的高端人才不說,能給的政策扶持也幾乎都會給,全力助力原子彈的發明創造。
總之,我國不僅有著強有力的支持,更結合了美國和蘇聯兩方面的原子彈研究經驗,儘管有一些關鍵性的技術要領我們不知道,但研究人員結合了兩方面的資料之後還是能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的。
而且與光刻機相比,原子彈其實相當於更「粗魯」一點,原理也相對簡單一些,主要是高濃度的放射性材料不好用。擁有一定數量的高濃度放射材料之後,再結合著當時我國研究核武器的單子所掌握的資料,想要引爆原子彈的困難度也就沒那麼高了。
而且我們需要注意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原子彈這種軍事武器它追求的只是一個爆炸效果,對於其本身的外觀大小什麼的都沒有太多明顯要求的。
原子彈造出來只要是可以引爆,威力也足夠大就相當於一切都搞定了——隨著時間不斷的發展,原子彈的威力和安全性不斷的提高,體型也不斷的下降,這已經是後來的事了。
而光刻機卻完全不是這樣的。
造光刻機不能像之前造原子彈那般,我國肯定是造不出來像荷蘭那麼精密的光刻機。因為光刻機是要講究精密的,「能否造出來」和「能否造得好」其實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文我們有提到,原子彈造出來之後只是看一個爆炸後的效果,大家對它的外形以及細節要求都可以完全忽略不計。國際上對於核武器的爆炸效果以及這些外觀特點也沒明文規定要求,因此每個擁核國家的核武器狀態以及其維護方式也各有不同。
而且核武器又不存在所謂的「用戶體驗」,所以就算有人被炸之後感覺不好,也來不及發表看法。但與之相對比的是,光刻機所造出來的晶片是現實生活中很普及的東西,它有著嚴格的參數以及行業標準。
其實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光刻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製作光刻機的主要材料,只不過由於現在掌握光刻機的國家對於技術壁壘這塊把控的非常嚴格,所以想要仿造出來非常的困難。
而且現在全球的電子產品對於晶片的技術規格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標準,因此在我國自主研發的時候也就被嚴格限制了方向,困難度則再上升了一個等級。
更別說光刻機這些年經過不斷的在發展,技術等級還在不斷的提高。我國雖然也擁有幾臺光刻機,但都是買的歐洲淘汰的二手貨,打造出來的還都是90納米級的,而目前國際史上現在最高科技水平已經達到5納米級。
在中美貿易戰打響之前,我國的一些電子企業曾嘗試過從荷蘭訂購一臺5納米級的光刻機,但由於受到北約集團某些國家的影響,這臺售價很貴的光刻機一直沒有完成交付,因此導致我國對於晶片的需求仍然是完全依賴進口。
和平年代的時候,晶片進口還不受限制,但是在特殊的時期晶片進口受到限制的話,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電子產品的價格以及電子科技水平的發展。
雖然美國的晶片也有依賴於進口,不過他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手段」保證自己國內市場的需求,所以美國完全不用為光刻機發愁,但是我國必須要未雨綢繆。
而早些年我國之所以沒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光刻機,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光刻機可以買到,晶片也可以買到,市場價也不是很昂貴,而且我國從市場上獲得的晶片完全可以滿足我國的市場需求。
除此之外,光刻機的技術每年都在發展,可能我國費心所得到的一些科研進展可能還不如歐洲所公開出來的快,
因此,我國也沒有傾盡全國之力去研發光刻機。
但我國如果再舉全國之力的話,肯定是可以造出來光刻機的。只不過造出來的光刻機是適合如今時代的光刻機,畢竟我們光刻機造出的晶片能不能達到需要的水準是很難說的。總之,我們想要達到世界現有水平,估計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去自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