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民:做官先做人 萬事民為先
■新華社記者 譚暢
「這枚沉甸甸的獎章既是對父親一生奉獻的巨大褒獎,也是對後來人的莫大激勵,要繼承父輩的遺志和精神財富,努力做新時代忠誠乾淨擔當的『奮鬥者』。」
2019年9月25日,在人民大會堂為父親鄭培民領取「最美奮鬥者」獎章後,鄭海龍在社交軟體寫下上述文字。
鄭培民,生於1943年7月,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等職務。
20世紀90年代初,鄭培民從湘潭市委書記調任湘西州委書記,他率領全州幹部群眾緊緊圍繞扶貧開發這根主線做文章——力推農業生產新技術,實現糧食自給;引進大電網,破解制約發展的電力因素;為偏遠山村通水通電……
兩年多時間,鄭培民跑遍了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除去在省裡州裡開會、辦公的時間,在「開門見山」的湘西,這組數字意味著他難有喘息之機。
1992年7月,得知自己被提名為副省長候選人,鄭培民在日記中寫道:「對當官一事,我比較淡薄。但黨和人民的信任,仍是激發我永遠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動力。所以,我決心進一步增強黨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做好工作,一切交給黨安排,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託。」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的鄭培民在抗洪一線堅守數十天。他堅持靠前指揮,情況緊急時,甚至上前線搬麻袋搶險。400公裡的長堤他踏過不止一遍。回到家裡,掉了20多斤肉的鄭培民對妻子楊力求說:「這次抗洪,是對我生命極限的挑戰!」
鄭培民曾經分管過湖南省的教育。為減輕學生的負擔,他親自去翻學生們的書包,看哪一種教材是必需的,哪些是額外負擔。
分管幹部工作時,和他有過接觸的幹部都反映,鄭培民不居功、不諉過,敢於承擔責任;他當面敢於批評人,背後卻保護人;在他手下工作,覺得安全、踏實。
鄭培民一直心繫人民。他曾對同窗好友說:「我堅持每天早上逛菜市場,走大街小巷。反正誰也不認識我,我可以多聽一聽老百姓說的真話,為他們做點什麼,也安排好我的工作。」
凡是群眾寫給他的信,鄭培民總是堅持自己拆看。下農村,他要到農民家去,掀開鍋蓋,瞧瞧他們吃的什麼飯;看看豬圈牛欄的家畜,撩開蚊帳摸摸農民床上的被褥……
鄭培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得起考驗,在小節上同樣能固守節操。工作調動搬家、兒子升學、女兒出嫁等,他從不張揚,堅持「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始終做到防微杜漸。
楊力求敬重鄭培民的為人,更注重維護丈夫的形象。她有「三不」:不幫人向鄭培民帶任何信,不傳口信,不接受任何禮品。鄭海龍說:「在廉政問題上,爸爸把前門,媽媽守後門。」
2002年3月11日,鄭培民在參加十六大「兩委」人選考察工作時,因心臟病突發,倒在工作崗位上,享年59歲。
在擔任領導職務的近20年裡,鄭培民心繫人民群眾,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廉潔從政,艱苦奮鬥,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真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崇高品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衷心讚譽。他的先進事跡集中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是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
(新華社長沙2020年1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