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民:做官先做人 萬事民為先

2020-12-16 中國軍網

鄭培民:做官先做人 萬事民為先

■新華社記者 譚暢

「這枚沉甸甸的獎章既是對父親一生奉獻的巨大褒獎,也是對後來人的莫大激勵,要繼承父輩的遺志和精神財富,努力做新時代忠誠乾淨擔當的『奮鬥者』。」

2019年9月25日,在人民大會堂為父親鄭培民領取「最美奮鬥者」獎章後,鄭海龍在社交軟體寫下上述文字。

鄭培民,生於1943年7月,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等職務。

20世紀90年代初,鄭培民從湘潭市委書記調任湘西州委書記,他率領全州幹部群眾緊緊圍繞扶貧開發這根主線做文章——力推農業生產新技術,實現糧食自給;引進大電網,破解制約發展的電力因素;為偏遠山村通水通電……

兩年多時間,鄭培民跑遍了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除去在省裡州裡開會、辦公的時間,在「開門見山」的湘西,這組數字意味著他難有喘息之機。

1992年7月,得知自己被提名為副省長候選人,鄭培民在日記中寫道:「對當官一事,我比較淡薄。但黨和人民的信任,仍是激發我永遠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動力。所以,我決心進一步增強黨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做好工作,一切交給黨安排,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託。」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的鄭培民在抗洪一線堅守數十天。他堅持靠前指揮,情況緊急時,甚至上前線搬麻袋搶險。400公裡的長堤他踏過不止一遍。回到家裡,掉了20多斤肉的鄭培民對妻子楊力求說:「這次抗洪,是對我生命極限的挑戰!」

鄭培民曾經分管過湖南省的教育。為減輕學生的負擔,他親自去翻學生們的書包,看哪一種教材是必需的,哪些是額外負擔。

分管幹部工作時,和他有過接觸的幹部都反映,鄭培民不居功、不諉過,敢於承擔責任;他當面敢於批評人,背後卻保護人;在他手下工作,覺得安全、踏實。

鄭培民一直心繫人民。他曾對同窗好友說:「我堅持每天早上逛菜市場,走大街小巷。反正誰也不認識我,我可以多聽一聽老百姓說的真話,為他們做點什麼,也安排好我的工作。」

凡是群眾寫給他的信,鄭培民總是堅持自己拆看。下農村,他要到農民家去,掀開鍋蓋,瞧瞧他們吃的什麼飯;看看豬圈牛欄的家畜,撩開蚊帳摸摸農民床上的被褥……

鄭培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得起考驗,在小節上同樣能固守節操。工作調動搬家、兒子升學、女兒出嫁等,他從不張揚,堅持「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始終做到防微杜漸。

楊力求敬重鄭培民的為人,更注重維護丈夫的形象。她有「三不」:不幫人向鄭培民帶任何信,不傳口信,不接受任何禮品。鄭海龍說:「在廉政問題上,爸爸把前門,媽媽守後門。」

2002年3月11日,鄭培民在參加十六大「兩委」人選考察工作時,因心臟病突發,倒在工作崗位上,享年59歲。

在擔任領導職務的近20年裡,鄭培民心繫人民群眾,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廉潔從政,艱苦奮鬥,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真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崇高品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衷心讚譽。他的先進事跡集中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是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

(新華社長沙2020年1月15日電)

相關焦點

  • 做人先學會微笑
    微笑發自心底那是一種情緒的放鬆微笑是寒冬的暖陽微笑裡包含著你的無私和豁達做人先學會微笑給冰封的心打開一扇門給陌生的朋友一個踏實的期許做人先學會微笑微笑可以打開久積的心結微笑與甜美的親吻等同微笑能讓心心相融微笑是一種力量可與魅力妣美可與武力抗衡學會微笑你的前路似錦學會微笑你的人脈貫通
  • 每天學點國學:為政者以正為本,以廉為先
    【原典】為政者以正為本,以廉為先。(明 汪天賜《官箴集要》)【註譯】全句譯意為:為官者應該以正心為根本,以廉潔為先務。【品讀】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正身修己,律己以廉的重要。
  • 怎麼理解先做人,後做事,從何時開始做人你知道嗎?
    大家對「先做人,後做事」這句話已經耳熟能詳。但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和意義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何時開始做人,從何時開始做事,需要好好思考,人生之路如何行走和攀登,才能最終達到充滿光輝的頂峰呢?做人就是要不斷向上攀登筆者認為,做人和做事是相輔相成的,做人需要在做事中體現人性的美,在做事中體現行為之德。像日月一樣交相輝映,相互襯託,彼此照耀。
  • 張鶴倫:鶴鳴崑崙,但未曾學藝先做人,所以侖字加單立人,此為鶴倫
    在德雲社,如果拋開像嶽雲鵬、張雲雷等這些徒弟級別的名角,那當初三進三出德雲社的張鶴倫,也是能排得上號的創作型「角兒」,他早期也是以敢說為自己立下個知恩圖報的好人設。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只有先敢於承受委屈,才能夠成就自己;只有先學會屈服,才能夠伸直;把自己放在低處,才能夠充盈;只有摒棄陳舊才能夠不斷更新;只要先學會少取得,才能夠多獲得,一旦貪多,人就會變得迷惑。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
  • 做事先做人!牢記這八大做人天規,做事更容易成功,人生越來越順
    一、做人不可鋒芒太露,否則做事會處處受阻 有人說,生活就像踩高蹺,站得越高,危險就越大;相反,站立得越低,你就越安全。因此,做人要低調一些,要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這樣才能減少做事的阻礙,也才能更多地抓住成功的機會。而且,做人低調的人,人緣往往更好,能相對容易地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
  • 【抗疫英雄譜】做事先做人,萬事勤為先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面對父親、弟弟等五名家人遭遇車禍,安頓好親人後,她第一時間返崗參與抗疫工作,為群眾守護平安。那段時間,她醫院、派出所、卡點幾頭跑,像陀螺不停歇……
  • 先學做人,再去做事,獻給初入職場的朋友們
    由於是獨生子女,特殊的環境因素和條件造成了他們特殊的性格:一般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和比較嬌氣,依賴性強,比較膽小怕事又反叛。假如還是以這樣的性格和行為進入職場,很可能會處處碰壁,因為職場上講究上下級關係及同事之間的溝通合作。一不留神就有意無意之中得罪了別人。所以初入職場的朋友們,做人做事不能太過以我為中心,一味要別人遷就你。
  • 上海這家百年粵菜館大廚說:要學燒菜,先學做人
    但採訪黃任康,他不從燒菜講起,而是先從做人說起。「要學會燒菜,先學會做人。」這句話,黃任康在筆者採訪完臨走前,又說了一遍。筆者心領神會:其實,做任何行當,不都是這樣的。「師傅教不教你,全靠你做人」1979年,高中畢業的黃任康,頂替父親進了新雅粵菜館。
  • 遇良人先成家,遇貴人先立業,無貴人而先自立,無良人先修身
    他告訴我想先賺錢,再考慮找對象結婚。看到某短視頻平臺上也有不少言論告訴要先賺錢,再戀愛。沒錢不要結婚的話。從時代背景,社會條件看,這樣的邏輯是基於物質方面看得,沒錯。但是從來沒有誰規定多少歲就必須要結婚,也沒有人說沒有達到賺多少錢就不結婚。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賺錢跟戀愛有必然聯繫嗎?第二,有多少錢才適合結婚?
  • 為官要做到「四重四輕」
    作為領導幹部,身處領導崗位,肩負重要職責,應帶頭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加強官德修養,提升思想境界,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服好務。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領導幹部在信念與名利、責任與權力、德行與享受、做人與做官等方面,保持清醒頭腦,分清孰重孰輕,懂得正確取捨,自覺做到「四重四輕」。  重信念,輕私利。
  • 古代的「官本位」思想,為何古人們都熱衷於做官呢?
    古人熱衷於做官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國自古以便有一種濃厚的「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以官為本、以官為貴。正所謂「學而優則仕」,大多數古人讀書都不是為了增長見識、探求真理,最終目的仍是做官,那麼古人為何熱衷於做官呢?
  • 張大奕分享從商秘訣:想賺錢先學做人,反遭吐槽小三還好意思說?
    12月13日,張大奕在自己的小號上發動態,稱「想學怎麼賺錢,先學如何做人」,與此同時還曬出了一組上課的照片,以及她聽課後的筆記。課堂筆記上,有「人生境界」等詞語,還寫著「無我利他」「慈故能勇」等成語,含義是善良,無私幫助他人的意思。
  • 老子的智慧:成就事業,為什麼需要做到「不敢為天下先」?
    如老子講的「三寶」,即:「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認為,持而保之「三寶」,特別「不敢為天下先」,才是「能成器長」的關鍵。老子畫像那麼,什麼是「不敢為天下先」?或者是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 「想拿到彩禮,先把婚前財產交出來」,兒媳:阿姨,做人別太貪心
    阿婧一開始沒有直接說他們倆的問題,而是問了我一個這樣的問題:「東林,一個男人說好了要跟女朋友結婚,結果還沒給彩禮,就反過來先讓女人交出婚前財產,你覺得男人這樣做是出於怎樣的心理?」我當時沒想到她跟嶽傑分手了,簡單想了一下回復她,「這跟明搶沒區別,不付出先索取,這不是要結婚,而是做買賣!」
  • 為什麼說「出頭的椽子先爛」?
    「出頭的椽子先爛」顧名思義,裸露在房簷最前頭或最外面的椽子,由於經常被風吹雨打,所以它最先遭到損壞。寓意是出頭露面的人最先遭到打擊。「出頭的椽子先爛」這句話出自1、《金瓶梅詞話》第八六回:「自古沒個不散的筵席,出頭椽兒先朽爛。」亦作「 出頭的椽子先爛 」。
  • 「百善孝為先」,下一句講的什麼?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中國社會有許多的優良傳統,它們就像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在仁義禮智信之上,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孝」,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國人最大的感情基調,更是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成為人們信奉的準則,那麼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呢?又為何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 《道德經》:欲取先予,反常道方能出奇制勝
    若想取,便取,那是常道,人人都這樣想,成功的可熊性便不高;若取之剪,先予,利用矛盾轉化原理營造物極興反之勢,也許就能夠輕輕和實現目的。我們做人就應該學會掌規這種非凡做法,出奇制勝。哲學有兩大支系,即形上學和辯證法。前者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後者則認為世間遍存聯繫,自有一種對應轉化之道。
  •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們黨幹部選拔任用的根本原則,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現實中評判和操作。評判幹部是否有「才」,可以通過組織考試、查看工作實績等考核方式,對幹部「才」的方面有個基本的掌握。和「才」的考核相比,對「德」的考核是最重要的,也是難把握的。
  • 曾國藩: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這是我們現代人對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曾國藩對做人的一種態度和觀點。01 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是曾國藩在京城作官期間寫給弟弟們的一封信。信中曾國藩表達了自己對做人,特別是做一個好人的認識。並且對四位弟弟提出了做人的根本要求,這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做人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