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取得成果,及關於舞蹈藝術問題

2020-12-15 朱軒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幾年來,通過以藝術革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治理,增強了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活力,調整、改善、密切了同新時代群眾的關係,推動了戲曲藝術事業的前進和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可概括為四方面:通過綜合治理推出了一批嶄新的劇目。有新創作的戲曲現代戲和新編古代戲,也有推陳出新的傳統戲,劇目貧乏與老化的現象有了根本的好轉,一些劇目成為省內外有影響的藝術精品。從1984年一1988年,經過三次振興戲曲調演,共有30個劇目獲得綜合治理獎;通過綜合治理培養了一批青年戲曲表演藝術人才和中青年戲曲創作人才。從三中全會後到1986年,共培養了3千多名戲曲表演人才,1千多名戲曲創作人才,演員的青黃不接問題得到解決,戲曲創作人才的緊張狀況有了一定的緩解。

戲曲藝術

通過綜合治理,一批嶄露頭角的戲曲表演人才躍向了更高的藝術水平,在三次全省振興戲曲調演中,共湧現出一等獎青年演員6名,二等獎青年演員14名,主角金牌獎演員24名,配角金牌獎演員31名。還有五名中青年演員獲得了全國梅花獎;通過綜合治理,提高了劇目質量,吸引與培養了一批新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我們有不少劇目,深受廣大青年觀眾的歡迎;通過綜合治理促進了戲曲藝術團體的體制改革和藝術改革。近幾年來出人、出戲、出經驗的劇團,多是青年實驗劇團或以青年為主體的劇團。這些劇團,一般都注意把體制改革與藝術改革很好地結合起來,積累了思想建設和業務建設,行政管理和藝術管理的經驗,劇團越辦越有生氣。我們雖有幾年的綜合治理的經驗,但還是不成熟的。所以,今後在「綜合治理」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充實與完善「綜合治理」的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以理論指導實踐,把戲曲藝術生產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戲曲表演人才

舞蹈藝術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輕的藝術。說它最古老,是因為它產生的早,可稱之為人類藝術之母;說它年輕,是因為它的最基本的觀眾是青年人。所以說,舞蹈藝術承繼著亙古,又佔有著未來發展舞蹈藝術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幾年來,我省舞蹈創作出現了極好的勢頭。自1986 年群眾舞蹈創作與演出奪得了全國電視大獎賽的幾個大獎和一、三等獎之後,1987年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黃河兒女情》中的一些舞蹈又贏得了省內外觀眾的讚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省舞蹈界創作人員努力的結果。但我們不能就此而止步,要進一步鞏固成果,促進發展,除繼續抓好舞蹈創作外,還要認真地進行舞蹈藝術的理論研究工作。遺憾的是,我們對舞蹈創作的理論上的探索工作卻做得不多。

黃河兒女情

為了使我省舞蹈創作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向前發展,有必要明確一些理論認識問題。如關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舞蹈藝術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現代意識問題;關於民族化、地方化與多樣化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美學特徵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鑑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理論研究與理論批評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都應在舞蹈界進行研究,展開討論,這樣可以活躍學術空氣,可以繁榮創作。我不揣冒昧,想就幾個理論問題,談些粗陋的看法,就教於舞蹈界的專家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文藝工作所遵循的仍然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闡述的那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基本原則,和鄧小平同志在四次全國文代會上《祝辭》衝所明確提出的文藝工作的方向和歷史任務。

祝辭

所以,在當代,在中國這塊現實的熱土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和精神產品,其真正的價值尺度就在於能夠喚起人們改革的熱情和推動四個現代化前進的歷史進程。凡是起到這種作用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屬於我們偉大時代和我們偉大人民的。儘管我們有各種藝術創作方法和藝術流派可以探索和追求,但是,現實主義仍是當代文學藝術創作的主流。歷史感、現實感、使命感,仍將是發展當代文藝的基本動力。舞蹈藝術是眾多的社會主義藝術形式之一,當然她也必須遵循發展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普遍規律,要受這些普遍規律的約束和規範。基於這種認識,我們的舞蹈雖可表現生活的表象,使人看了覺得歡愉、暢快、美,使人得到精神享受;但更重要的是,舞蹈創作要深入到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之中去,探索社會的本質,揭示人生的真諦,真實地展示人的深層意識,表現人的追求和嚮往,而且還可以表現更深刻、更重大的歷史剖面和社會實踐。

戲曲舞蹈

只有這樣,一部舞蹈作品才能閃爍著引人的時代光彩,使人從中體味到深沉的歷史感、充實的現實感、強烈的使命感。這就是舞蹈藝術的主旋律。當然我們強調舞蹈的主旋律,也決不排斥創作題材和樣式的多樣化追求。有一位舞蹈藝術家把整個舞蹈藝術比作一部非常偉大和諧的交響詩,主旋律便是它的脊梁和主調。如果只有主調而沒有多聲調與之溶合,那麼主調就會淪為單調;而若只有多聲調,而缺乏主調,也會使之變得雜亂無章。所以在舞蹈創作中,還是應該首先強調要面對現實,面對生活,而且還要從多題材、多角度、多形一式、多手法方面去體現我們的時代精神。這應該是我們舞蹈創作的基本出發點。同時,我們也決不排斥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一些表層的健康美,諸如表現一種力,一種節奏,一種抽象的造型等等。

舞蹈藝術的主旋律

在舞蹈創作中,要強化主旋律,就必須自覺地加強舞蹈創作的現代意識,在時代精神的光照下去認識和開掘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質,使舞蹈作品的精神與時代保持一致,使民族美與時代美結合起來。舞蹈的審美意識,是長期以來在群眾對於我們民族化、地方化舞蹈的喜聞樂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於舞蹈民族美的重視,是由我們觀眾層的審美心理結構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審美心理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他們不僅需要民族美,也需要現代美,因此在舞蹈藝術中必須把現代美的因素滲透在民族美之中,使之交融、和諧,從內容到形式都貫穿著民族美與現代美相結合的當代審美意識,這樣舞蹈美才能躍進到更高的藝術美的境界。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

相關焦點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的音樂風格,它的演唱藝術
    (張庚《近代戲曲聲腔研究管見》)。並對它的音樂藝術特色進行研究的時候,除去應該研究它的唱腔、伴奏之外,研究它的演唱藝術必然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和中心。豫劇形成以來就是個重唱的劇種,故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戲曲走向衰落的今天,戲曲文化該如何發展?
    在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上,不僅有古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藝術遺產,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創造的藝術成果。中國是戲曲大國,戲曲種類也是各式各樣。其主要代表為: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 加上各個民族地區的戲曲種類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使得中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彩。
  • 「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
    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省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中心)承辦的「梨花初綻」遼寧省戲曲動漫進校園成果展演於12月23日18點30分在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馨苑舉辦。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京劇被列入世界非遺代表性名錄後,更加重視繼承傳統,舞臺呈現方面比較本色,同時也沒有放棄創新和發展。」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啟動,如何在保持京劇傳統的同時創新表達、更好的與當代社會融合,越來越成為京劇工作者思考的問題。開放包容的京劇在實踐和舞臺上注入了更多現代意識、現代審美,贏得了更多新一代觀眾的喜愛。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上演中國傳統戲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2021年第一期節目中,用「老祖宗」的戲曲藝術來辦「開年大戲」,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8個實時熱搜的成績。該期《天天向上》選取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三個主流流派——京劇、越劇和花鼓戲,邀請對應的專業戲劇演員組成專業顧問團,並邀請金靖、喬欣、林允、霍尊和木子洋等5位影視、音樂等領域的嘉賓,和天天兄弟汪涵、錢楓、大張偉、王一博等4人一道,組成「學員團」,拜師「京劇班」「越劇班」和「花鼓戲班」,學習5個經典唱段——《長坂坡》《霸王別姬》《梁山伯與祝英臺》《劉海砍樵》《補鍋》。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文化,藝術流派
    本文乃作者天天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加以澄清。豫劇以藝術家個人的名字為標誌的「流派」,似乎與藝術史上所說的流派不大一樣。作為一個名詞在豫劇界甚至在戲曲界都很通用,作為一個概念卻又很模糊。
  • 文化變更跌宕起伏,中國戲曲臉譜
    時期,圍繞中國戲曲發生過一場爭論,其中涉及到戲曲臉譜。對傳統戲曲的爭論,是從批判舊道德引發而來的,涉及傳統戲曲的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其實質則是戲曲藝術何去何從的問題。參加爭論的人,眾說紛紜,相持不下,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當時論爭的一方張繆子,即張厚載,筆名有張聊公、聊止等,評論家,原為北大學生,先後在天津、上海的中國銀行任職,直至全國解放。
  • 舞蹈融合戲曲 舞劇《粉墨春秋》首獻刺桐城
    泉州大劇院 供圖東南網12月20日訊(通訊員 龔書韶 本網記者 謝玉妹)20日晚,由國內著名舞蹈編導邢時苗與香港著名編劇李碧華聯合之作——山西華晉舞劇團大型原創舞劇《粉墨春秋》在泉州大劇院上演。演出前一天,山西華晉舞劇團書記劉文、山西華晉舞劇團副團長、二師兄扮演者任中傑、山西華晉舞劇團排導老師翟榮芳等來到泉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舉辦了大型原創舞劇《粉墨春秋》品鑑及互動分享會,以講、演、互動相結合的形式,與廣大的師生們一起解讀《粉墨春秋》。
  • 中國舞蹈藝術如何發展?普及教育 創意求新
    文化滋養  「舞蹈文化的建構取決於價值觀,我們應該在努力練就高超技藝的同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學術修養、培養民族情感上。」近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國際創意舞蹈研討會上,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王偉表示,培養舞蹈藝術家和人文修養有關,不是純粹的技藝問題。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評劇藝術,碧蓮花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俗語說:獨木不成林。奉天落子時期,除了李金順之外,還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女演員。落子以奉天(瀋陽)作中心,布滿東北各地,擁有大量的觀眾。奉天落子因此得名。在那個時期,出現的女演員之多,是相當驚人的。
  • 傳承薪火 探尋戲曲藝術真諦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諸葛英良、中國戲曲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董昕、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譚鐵志、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董德光以及在京五十餘家新聞媒體出席。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國博與國戲聯合舉辦「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著力呈現國戲從創業到改革,從探索到完善所走過的傳中有創、新中有承的風雨歷程,向黨和人民匯報中國戲曲現代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果,以此堅定國戲在新時代為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信念和決心,激勵國戲人
  •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
    一元雜劇,特指在13世紀前半葉,即蒙古滅金(1234)前後,以宋、金雜劇為基礎,融合說唱、音樂、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一種戲曲藝術樣式。它是元代文學藝術的翹楚,也堪稱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朵奇葩。這既賦予元雜劇作品以厚重質實的文化內涵,也賦予元雜劇作品以悲歌慷慨的豪放氣勢。三元雜劇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具有多方面的劃時代意義,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值得大書一筆。元雜劇中雅俗共賞的曲詞藝術,與唐詩、宋詞和元散曲一起,大大豐富了我國抒情文學的寶庫。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
    關於舞蹈的起源,舞蹈理論家、藝術史家、原始社會史學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的共同觀點是起源於原始人類共同的社會勞動生產。但是一具體化,就有不同看法。壁畫描繪的正是部落首領引導群眾祭祀水神的舞蹈場面。《周禮》、《後漢書》、《唐書》等史籍中都有關於儺舞的記敘。
  •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中國戲曲分:「生、旦、淨、末、醜。」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是花旦,又為什麼能成為戲曲界四大花旦嗎?想了解其中的知識奧秘就點進來瞧瞧吧!梅蘭芳代表劇目:《貴妃醉酒》梅蘭芳先生是「四大名旦」之首、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戲曲演員,他的表演被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他所塑造的舞臺形象,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給觀眾以心靈的淨化和美的享受。在國外,梅蘭芳先生就是中國京劇的代名詞。
  • 重慶市為明學校中國戲曲文化主題運動會——華龍網
    自古梨園如夢,三尺戲臺上,多少繁華……  一句詞、一聲腔,驀然回首一曲佳話千古絕唱;一臺戲,一抹裝,投足一段歷史厚重滄桑……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遺存最豐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順河回族區文化藝術普及戲曲專場東郊鄉文化下基層進萬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實習生 嶽媛 12月3日,晚上19:00在清水河社區曹門新城廣場,轄區激情藝術團順河回族區文化藝術普及戲曲專場走進社區,為群眾帶來了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專場演出。為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志願者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順河回族區文化藝術普及戲曲專場走進社區,為群眾送去精彩的傳統戲曲專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