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幾年來,通過以藝術革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治理,增強了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活力,調整、改善、密切了同新時代群眾的關係,推動了戲曲藝術事業的前進和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可概括為四方面:通過綜合治理推出了一批嶄新的劇目。有新創作的戲曲現代戲和新編古代戲,也有推陳出新的傳統戲,劇目貧乏與老化的現象有了根本的好轉,一些劇目成為省內外有影響的藝術精品。從1984年一1988年,經過三次振興戲曲調演,共有30個劇目獲得綜合治理獎;通過綜合治理培養了一批青年戲曲表演藝術人才和中青年戲曲創作人才。從三中全會後到1986年,共培養了3千多名戲曲表演人才,1千多名戲曲創作人才,演員的青黃不接問題得到解決,戲曲創作人才的緊張狀況有了一定的緩解。
通過綜合治理,一批嶄露頭角的戲曲表演人才躍向了更高的藝術水平,在三次全省振興戲曲調演中,共湧現出一等獎青年演員6名,二等獎青年演員14名,主角金牌獎演員24名,配角金牌獎演員31名。還有五名中青年演員獲得了全國梅花獎;通過綜合治理,提高了劇目質量,吸引與培養了一批新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我們有不少劇目,深受廣大青年觀眾的歡迎;通過綜合治理促進了戲曲藝術團體的體制改革和藝術改革。近幾年來出人、出戲、出經驗的劇團,多是青年實驗劇團或以青年為主體的劇團。這些劇團,一般都注意把體制改革與藝術改革很好地結合起來,積累了思想建設和業務建設,行政管理和藝術管理的經驗,劇團越辦越有生氣。我們雖有幾年的綜合治理的經驗,但還是不成熟的。所以,今後在「綜合治理」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充實與完善「綜合治理」的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以理論指導實踐,把戲曲藝術生產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舞蹈藝術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輕的藝術。說它最古老,是因為它產生的早,可稱之為人類藝術之母;說它年輕,是因為它的最基本的觀眾是青年人。所以說,舞蹈藝術承繼著亙古,又佔有著未來發展舞蹈藝術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幾年來,我省舞蹈創作出現了極好的勢頭。自1986 年群眾舞蹈創作與演出奪得了全國電視大獎賽的幾個大獎和一、三等獎之後,1987年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黃河兒女情》中的一些舞蹈又贏得了省內外觀眾的讚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省舞蹈界創作人員努力的結果。但我們不能就此而止步,要進一步鞏固成果,促進發展,除繼續抓好舞蹈創作外,還要認真地進行舞蹈藝術的理論研究工作。遺憾的是,我們對舞蹈創作的理論上的探索工作卻做得不多。
為了使我省舞蹈創作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向前發展,有必要明確一些理論認識問題。如關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舞蹈藝術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現代意識問題;關於民族化、地方化與多樣化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美學特徵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鑑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問題;關於舞蹈創作的理論研究與理論批評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都應在舞蹈界進行研究,展開討論,這樣可以活躍學術空氣,可以繁榮創作。我不揣冒昧,想就幾個理論問題,談些粗陋的看法,就教於舞蹈界的專家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文藝工作所遵循的仍然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闡述的那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基本原則,和鄧小平同志在四次全國文代會上《祝辭》衝所明確提出的文藝工作的方向和歷史任務。
所以,在當代,在中國這塊現實的熱土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和精神產品,其真正的價值尺度就在於能夠喚起人們改革的熱情和推動四個現代化前進的歷史進程。凡是起到這種作用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屬於我們偉大時代和我們偉大人民的。儘管我們有各種藝術創作方法和藝術流派可以探索和追求,但是,現實主義仍是當代文學藝術創作的主流。歷史感、現實感、使命感,仍將是發展當代文藝的基本動力。舞蹈藝術是眾多的社會主義藝術形式之一,當然她也必須遵循發展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普遍規律,要受這些普遍規律的約束和規範。基於這種認識,我們的舞蹈雖可表現生活的表象,使人看了覺得歡愉、暢快、美,使人得到精神享受;但更重要的是,舞蹈創作要深入到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之中去,探索社會的本質,揭示人生的真諦,真實地展示人的深層意識,表現人的追求和嚮往,而且還可以表現更深刻、更重大的歷史剖面和社會實踐。
只有這樣,一部舞蹈作品才能閃爍著引人的時代光彩,使人從中體味到深沉的歷史感、充實的現實感、強烈的使命感。這就是舞蹈藝術的主旋律。當然我們強調舞蹈的主旋律,也決不排斥創作題材和樣式的多樣化追求。有一位舞蹈藝術家把整個舞蹈藝術比作一部非常偉大和諧的交響詩,主旋律便是它的脊梁和主調。如果只有主調而沒有多聲調與之溶合,那麼主調就會淪為單調;而若只有多聲調,而缺乏主調,也會使之變得雜亂無章。所以在舞蹈創作中,還是應該首先強調要面對現實,面對生活,而且還要從多題材、多角度、多形一式、多手法方面去體現我們的時代精神。這應該是我們舞蹈創作的基本出發點。同時,我們也決不排斥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一些表層的健康美,諸如表現一種力,一種節奏,一種抽象的造型等等。
在舞蹈創作中,要強化主旋律,就必須自覺地加強舞蹈創作的現代意識,在時代精神的光照下去認識和開掘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質,使舞蹈作品的精神與時代保持一致,使民族美與時代美結合起來。舞蹈的審美意識,是長期以來在群眾對於我們民族化、地方化舞蹈的喜聞樂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於舞蹈民族美的重視,是由我們觀眾層的審美心理結構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審美心理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他們不僅需要民族美,也需要現代美,因此在舞蹈藝術中必須把現代美的因素滲透在民族美之中,使之交融、和諧,從內容到形式都貫穿著民族美與現代美相結合的當代審美意識,這樣舞蹈美才能躍進到更高的藝術美的境界。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