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憂國,事猶須蓋棺論定",這是出自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詩句,讀來感慨萬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雖然長久以來都是分分合合的世界潮流,但每一次在開啟新王朝篇章的戰爭中,總會有很多能人願意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國之不幸,詩人之幸,賦於滄桑句則功。"家國動蕩催生離愁和人生感慨,所以每當亂世,文豪輩出。近代抗戰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經歷的最慘烈的戰役,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無數懷揣報國夢想的青年在亂世的舞臺上創造了自己的人生。
藝術來源於生活,火了之前,以抗戰為背景的電視劇《偽裝者》,明樓這個角色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他有五重身份,最終死於1987年。
袁舒
童年的革命之心
這位傳奇人物就是袁術,原名袁學義。袁殊,1911年生於湖北蘄春。他的父親袁曉嵐是舊同盟會的成員,他追隨國父孫中山,致力於民主事業。
然而,袁殊的童年並不安穩。父親袁曉蘭為革命運動花光了所有的錢,出身前清鹽商的母親賈仁惠不得不帶著兩個兒子靠娘家養活。
亂世之中,民不聊生,生意不好做,賈家父母含恨而死,留下三個孤兒寡母只好去上海投奔袁小蘭。
袁殊的父親也許是一個堅定的民主鬥士,但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在國民政府擔任要職的袁曉嵐,此時正與一名學生關係火熱,對這對母子漠不關心。身為天之驕子的袁術,跟著母親打零工,走街串巷賣糧食,過著清貧而艱苦的生活。這樣的日子磨鍊了袁殊的意志。
父親雖然沒有資助他的生活,但他始終關注著他的學習。袁術從小就很聰明。16歲時,他只身前往日本留學。他深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道理,潛心留學日本。
1931年10月,經過馮雪峰等人的介紹和對中共地下情報人員的調查,袁殊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這是他的第一個身份,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幾十年的情報生涯。
他的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後,成了幾部熱映電影的故事,袁殊也成了主角的原型人物,而現實遠比電視劇精彩,袁殊居然有五個身份,比《偽裝者》中明樓的三個還多。
在亂世中迅速成長
加入中國共產黨時,袁殊只有二十歲。雖然出國了一段時間,但他依然是頭腦簡單的熱血青年。他很快就接到了一個任務——接近刺殺王亞喬的國王。
袁殊性格開朗,博學多才,王亞樵非常欣賞這個陽光的年輕人,兩人成了朋友。
此時日軍的野心也逐漸暴露,對東北三省虎視眈眈,有為青年都自發抵抗日軍,袁殊明白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心理憤懣難填,於是他利用職務之便,將王亞樵交給自己創辦的一家報紙為我黨外圍組織印製抗日傳單。
此時的袁殊實在年輕,如此馬虎的行為更快引起了巡捕的注意,他與我黨的關係也被王亞樵所知,無奈之下,我黨只能命令袁殊與王亞樵斷絕聯繫。
袁殊的第一次情報工作倉促流產,雖然沒有如願組織投稿,但袁殊也從這次教訓中收穫良多。此後,他更加克制,更加謹慎。這一次,他真正的情報生涯開始了。
在他的情報生涯中,袁殊一共經歷了五種身份,在以往的電視劇中,那些潛伏在敵後的黨員最後都逃脫了暴露犧牲的結局,但袁殊憑藉自己的機敏和勇敢,安然度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並於1987年去世。
袁殊的第二個身份是中央官員。1932年,袁殊成功接下了中統投資吳興亞的線,並很快取得了他的信任。
吳興亞被任命為其"幹社"情報股股長,隨後成為一名記者,以記者的身份,他得以在上海接觸了很多日本外相,與他們交往,逐漸使敵人放鬆了戒備,袁殊謙遜的態度很受日本人喜歡,加之他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誘使狡猾的日本方面放鬆了警惕,並設法打入了他們的情報部門。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1935年,袁殊的紅色身份暴露,鋃鐺入獄,經過多次幹預,最終沒有危及生命,8個月後被釋放。這樣驚心動魄的經歷並沒有澆滅袁殊的報國之心,他依然作為我黨的地下情報員活躍著。
智慧之王。
在無數經典電視劇中,都以江湖大佬為主角演繹著他叱吒風雲的一生。在那個時代,複雜的身份可以成為自己的保護色。
袁殊看到了這一點,毅然加入青龍幫,成為杜月笙和黃金榮的"過門"兄弟。身在亂世,心繫國家。從事情報網絡工作數年的袁殊再次與我黨聯繫。
當時,與中統、日本情報機構和黑幫有聯繫的袁殊,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源源不斷地向我黨地下組織傳遞情報。
抗戰爆發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袁殊通過日本情報站結識了日本軍官、汪偽政權高級顧問應左振釗,從此走上了軍統路線。
此時的袁殊兼有軍統、中統、青紅幫、偽軍,以及真正的中共秘密黨員五重身份,每一次選擇,每一次出場都如履薄冰。
由於這種複雜的多重身份,袁殊不得不在抗戰勝利後化名"曾大寨",後調到李克農部從事日美動向調查工作。十年動亂並沒有壓垮袁殊的精神,他在獄中潛心學習,翻譯、寫作了多部作品,成為中國研究報告文學最早的人。1987年,他因病重去世。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袁術少年也曾憧憬過有"飛將軍"李廣這樣的英雄,保家衛國。最後,他也成了這樣的人,那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秘密敵手,不顧生命危險為戰爭搜集情報,避免了更多的無辜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