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謀發展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落...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黃杰,2016年3月,根據上級部門安排,我被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駐村,2018年3月,我被選派到黑土河鎮落開村擔任第一書記。

落開村屬黑土河鎮8個貧困村之一,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低,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一句老話了,但在落開村是擺在我面前的考驗,也是落開村想要發展必須突破的難題。落開村是一個一年四季幾乎都要穿雨鞋的地方,只有把路修通了,農戶才能走得出去,村子的發展才有希望。

我充分利用交通局道路修建專項資金,組織修建6.5米寬的循環路2.1公裡,4.5米寬的通組路2.9公裡。2018年,我利用落開村136萬元的浦發幫扶資金,多次組織召開村民大會,討論確定將浦發資金用於本村串戶路修建、院壩硬化、公廁建設、外牆粉刷、垃圾池修建等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組織實施,落開村已實現組組通通組路,戶戶通串戶路,每家每戶院壩已硬化。現在的落開村,組組能通農用車,戶戶能走小轎車,一年四季走家串戶不穿雨鞋。

組織人員硬化通組路

組織人員為貧困戶硬化院壩

要帶領農戶增收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通過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在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帶動下,流轉200餘畝土地,種植馬鈴薯、辣椒、白蘿蔔、蓮花白等特色農作物,一方面解決農戶在本地務工400餘人次,另一方面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得到一份收入,不少村民在村裡也能找到增收的新路子。

在落開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我不忘我是一名駐村幹部,但同時我也不忘我是一名農村出生的孩子,我深知農村人的不容易,在工作中,遇見農戶有困難,我會第一時間上前幫忙。年近70歲的老人王正華戴著老花鏡做鞋墊,一到她家走訪,她都要把做好的鞋墊送我,向我表示感謝。

走訪貧困戶

雖然駐村工作很累,但我駐村的初心從沒有動搖過,那就是要一心一意帶領落開村的群眾脫貧致富。經過這幾年的艱辛努力,落開村已脫貧摘帽,正走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人物小傳】

黃杰,黑土河鎮落開村第一書記。

通訊員 辛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點亮扶貧路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駐村...
    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中壩村轄4個村民組,全村401戶196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8戶910人,貧困程度深。駐村後,我首先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村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身作則,加強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全會精髓,並把會議精髓用以指導村黨支部推動各項工作。基礎設施是發展的根基。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我摸清了村裡的「路況」,發現中壩村除了一組是水泥路外,其餘全是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一線 用心扶貧丨威寧自治縣玉龍鎮新發社區駐...
    我叫陸婷,2017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玉龍鎮新發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新發社區,是玉龍鎮貧困人口最多的社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信息閉塞等綜合貧困因素交錯,群眾思想觀念落後。  扶貧先扶志,我駐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丨威寧自治縣麼站鎮...
    我叫李玉香,是威寧自治縣麼站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雖然我的力量有限,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幫扶經歷,可還是想把我和結對幫扶對象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是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最難忘的回憶。   回去的路上,我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並且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李玉香帶結對幫扶對象到威寧辦證第二次去,我主動和朱彥德打掃屋內屋外的衛生,我們開始拉起家常,他們開始接受我。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決戰烏蒙山 凱旋歸來春盎然丨威寧脫貧攻堅...
    我叫陶強,是省級掛牌督戰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今年2月接到單位通知,被抽派參加督戰威寧脫貧攻堅工作。對所有人來說,當時的掛牌督戰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新事物。上級領導和我說估計每個月到威寧1次就行, 後來才知道1次就是28天,餘下的2天可以周末回貴陽拿換洗衣服。
  • ...哪就是我的家丨威寧自治縣中水鎮烽火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昌雷
    我叫楊昌雷,2019年6月,從威寧自治縣信訪局派駐到中水鎮烽火村擔任第一書記。楊昌雷(左一)走訪貧困戶2020年,通過廣大黨員幹部的辛勤工作和群眾自身的努力,全村所有貧困戶的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帶著「為民謀福」的初心和使命,我和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組的同志走遍了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詳細了解每戶貧困戶的收入、住房、教育、醫療及安全飲水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只有「大家」好,我們的「小家」才會好丨威寧自治...
    我叫金朝方,是威寧自治縣金鬥鎮人社中心的工作員,2019年7月,我被選派到金鬥鎮高田社區駐村,成為駐村工作組的一員,開始了我的扶貧生活。在補短板期間,我了解到村民趙懷忠、顧光望等戶室內較為簡陋,缺少生活基本用具,生活困難,我便與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洪應主動墊資4000元,幫助貧困戶補短板,還通過宣傳教育,告訴他們不能有「等、靠、要」思想,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並落實能繁母牛養殖、「特惠貸」等一系列政策,幫助群眾靠自己的雙手脫貧,達到真正的扶志。
  • 「我的扶貧故事」一粒砂子也有力量︱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第...
    我叫馬鵬宇,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人民醫院選派到金鬥鎮勺白村,開啟了我的駐村幫扶生涯。同年7月,又被調到該鎮高田社區擔任第一書記。  通過走訪,我發現個別貧困戶還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國家的扶貧政策當成「鐵飯碗」。扶貧先扶志,為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解答群眾的疑問,引導群眾轉變思想。  對於部分特殊人群,我們能幫盡幫。社區有位叫馮花蘭的獨居老人,今年滿60歲,符合納入特困供養條件。
  • 「我的扶貧故事」脫下戎裝 再披「戰袍」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
    我叫雷兵,2017年11月,我從部隊轉業安置到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剛脫下軍裝,便立即轉戰脫貧攻堅戰場,擔任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第一書記。為了摸清村情民意,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我就把走訪調研作為首要任務,堅持深入13個村民組,走訪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走遍了木工村的田間地頭,在遍訪、回訪中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收集意見建議,對木工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期盼和精準扶貧等有了深刻的認識。
  • ...我培養了一支「精銳部隊」丨威寧自治縣板底鄉雄鷹村第一書記袁博
    我叫袁博,是貴州省人民醫院派駐到威寧自治縣板底鄉雄鷹村的第一書記。回想三年的駐村時光,雖已取得不少成績,但最值得我驕傲和自豪的還是培養了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精銳部隊」。「雄鷹村的情況我是最清楚的,你去那裡怕是難開展工作哦!」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羅文武(左一)正在村裡疫情防控值班當時的高峰村,不僅嚴重缺水而且石漠化相當嚴重,村民們都只能發展傳統種植業,即使一年到頭埋頭苦幹,收入還是相當微薄,要是遇上天災甚至會顆粒無收。
  • ...當好群眾的「服務生」丨威寧自治縣鹽倉鎮可界村駐村幹部虎良平
    「別人駐村是幫扶,我來駐村是學習和服務的!」這是我寫在駐村日記首頁的一句話。我叫虎良平,是威寧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選派到鹽倉鎮可界村的駐村幹部。  在駐村工作中,我堅持每天深入到農戶家裡摸底排查,噓寒問暖,訪學情、講黨情、聽民意、聚民心,幫助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家務。晚上,以床鋪當辦公桌伏案「研究」,統計適學兒童,理清村民提出的問題,以便第二天回答所問,不能作答的也一一記下,向學校反應,向相關部門協調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夫妻檔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
    我叫田誼,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我的妻子叫王敏,原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金山村駐村。今年上半年,為了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向組織提交了申請,把她也調到了大茶坪村。 作為指揮長,對於我來說,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宣傳好政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村裡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今年2月份我來到村裡,看見這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許多村民還沒有實現小康生活。
  • ...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自治縣金鬥鎮圍帳社區第一書記祿原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選擇人民我無悔丨威寧自治縣新發鄉出水村駐村...
    2018年大學畢業的我,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選擇——踏上了早已熟悉的返鄉之路。  我叫蒙照中,是威寧自治縣自然資源局職工。2019年6月,參加工作不足一年的我,有幸被選派到新發布依族鄉出水村開展駐村工作。我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熱情,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摸清村情民情;以向鄉親學習、向時代求索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找準短板弱項;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意志,紮實開展駐村工作,切實解決百姓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從「治病」到「治貧」丨印江自治縣天堂鎮陡溪村...
    我叫葉軍,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衛鍵局的一名幹部。2016年3月,我被選派到天堂鎮陡溪村任第一書記。到村的第一天,我看到這個地處偏遠、毗鄰松桃自治縣,土地貧瘠的小山村,在心中暗下決心:無論花多少心血,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打贏這場硬戰!這也是我到任第一天,在陡溪村脫貧攻堅動員會上立下的「軍令狀」。
  • 「我的扶貧故事」娘子軍朵朵金花綻放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在新群村苗床基地,為了及時搬運辣椒苗,我娘子軍指揮長崔燕紅「撲通」一聲,落入了水池,起來後不顧全身溼透,而繼續搬運那難忘一幕,至今還時時浮現在腦海中。5月中旬,村民張新強幾次三番阻攔、破壞茅坡坨辣椒種植,我軍指揮長崔燕紅、副指揮長杜典仙聯袂出擊,悉心做工作,甚至依法打擊,將其製得服服帖帖的。
  • 「我的扶貧故事」為大家舍小家 村民們都叫我茶葉鄉長丨紫雲自治縣...
    我叫班興坤,是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壩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從2011年調來壩羊鎮工作開始,今年已經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了,先後在副鄉長、鄉黨委副書記、鄉人大主任、鎮長等職位工作過。回顧這十年的工作和光陰,我親身經歷了壩羊鎮從一個偏僻落後、沒有產業的鄉鎮發展為安順市唯一生態茶葉專業鄉鎮,全鎮種植茶葉4.2萬畝,可採面積1.5萬畝,通過發展茶葉產業、蔬菜產業等等,我們全鎮的所有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