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德領 通訊員 寧效廣 李振傑
早晨7點左右,在鄄城縣鳳凰鎮花李莊村,保潔員李鳳蓮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騎著垃圾清運車、挨家挨戶分類收集垃圾、再集中送到村存放點。
「拉到存放點,我再回村裡打掃衛生。見著遛彎的、散步的,就跟他們說說垃圾咋著分類的,尤其是廚房垃圾咋著分,咋著放到村裡的漚肥桶裡,咱村裡人還都挺配合。」李鳳蓮介紹道。
為讓村民們對垃圾分類有更深的認識,該鎮結合村民生活習慣,把垃圾分為「可漚肥」和「其它垃圾」兩種,通過「村村響」播報、發放宣傳彩頁和上門講解等形式,讓村民們學習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這個綠桶放剩菜剩飯、菜葉子,塑料、瓶子啥的放到灰桶裡。」該村村民邊秀娥說起垃圾分類,也是頭頭是道,「 這垃圾(分類)很好,整的街上、家裡很乾淨,可比以前強多了!吃完飯在村裡溜達時,看著到處都很規整、很乾淨,這心情也好啦。」
據了解,在具體垃圾分類工作中,每戶群眾門前放置兩個垃圾分類桶,群眾可按照類別放置垃圾;針對廚餘垃圾,給群眾發送專門的餐廚垃圾桶,村內每10戶安裝一處廚餘可漚垃圾點,每個垃圾點年均可消耗3噸廚餘垃圾,產生0.2噸無害化有機肥。這些有機肥不僅能滿足群眾家內菜園種植,而且也美化了村內環境。
「現在,各村每300戶配置1名生活垃圾分類專管員,按照以戶分類、上門收運、送到村內回收點,再由中轉車運輸到鎮分類站集中處置的模式,保證垃圾處理有人收集、有人指導、有人監管。」該鎮垃圾分類具體負責人劉偉說。
除此之外,該鎮還藉助「美麗庭院」打造和人居環境整治,宣傳分類收集、回收利用的基本常識和好處,轉變群眾「要我分類」為「我要分類」,逐步實現垃圾分類由意識到知識、由知識到行為、由行為到習慣的轉變。
「垃圾分類靠大家,健康生活你我他」。騎著垃圾分類三輪車,李鳳蓮又穿行到下一個胡同裡,開始了收集分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