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機載、陸基、艦載,不同搭載平臺上的動能武器——
以身相搏的「極速殺手」
■李 博 李長海 李昊野
一般來說,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且這種動能可以通過碰撞傳遞給另一個物體。這種動能如果足夠大,就可以使被撞者受到損傷。
從廣義上講,運用上述物理原理製造出的武器,都可以稱作動能武器。如投石機、弓箭和標槍,甚至是彈弓、飛鏢、拋石索等,前提是這些物件被用於作戰。
狹義上講的動能武器,則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動能武器。這類動能武器具有其鮮明特徵:一是發射出的彈頭或彈丸可超高速運動,動能巨大;二是因有先進位導技術與設備加持,打擊精度很高;三是其瞬間撞擊威力很大,甚至可用作威懾性武器。
與廣義上講的動能武器相比,現代意義上的動能武器原理沒變,仍然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摧毀目標。
現代意義上的動能武器研發歷史並不長。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星球大戰」計劃的推出,美國開始研製動能武器。與之相應,蘇聯和其後的俄羅斯也展開這方面的研究。進入21世紀後,更多國家相繼加入這一梯隊中。
經過數十年研究與試驗,動能武器的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並漸成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採用破片殺傷的「愛國者」飛彈系統在反導攔截作戰中表現不佳。此後,美軍對其改進,研製出「愛國者-3」飛彈系統。「愛國者-3」飛彈系統的最大變化,就是採用了動能直接碰撞殺傷機理。
這種變化,源於兩個方面的進步。
一是研究發現動能武器在反導攔截時效果更好。它不像破片戰鬥部那樣能量是分散釋放的,而是集中一點進行攻擊,能量釋放較為集中。發生碰撞瞬間,接觸點一邊撞入一邊迅速汽化,形成高溫高壓等離子體,這種瞬間釋放的能量威力遠在炸藥爆炸威力之上。
二是相關的反導體系更加完善和高效。該體系能準確而及時地發現來襲目標,迅速計算出其彈道,引飛彈頭實施攻擊。
與此同時,俄羅斯在繼承蘇聯豐厚「遺產」基礎之上,也展開相關研究。其新的反衛星系統中,可選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動能飛彈發起打擊。據美國媒體報導,前不久,俄羅斯又使用動能飛彈開展了相關測試,據稱該動能飛彈速度更高,可以擊毀軌道較高的衛星。
當前,部分動能武器已經進入實戰階段,特別是動能攔截彈得到快速發展。如美國的「薩德」攔截彈、海基「標準-3」攔截彈等。作為俄羅斯新研製的防空飛彈系統,「S-500」反導系統中的77N6-N1飛彈也可以用作動能碰撞殺傷彈,用於攔截中遠程彈道飛彈、外大氣層高速飛行器等目標。
動能武器根據搭載平臺的不同,可分為天基、機載、陸基和艦載動能武器。
天基動能武器,是指部署在外層空間平臺上的動能武器。太空非軍事化原則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但從去年起,美國通過新《國防授權法案》,批准成立太空軍,將太空認定為「作戰區域」。這無疑打開了太空軍事化的「潘多拉魔盒」。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天基動能武器的研發取得一定成果,如「智能卵石」攔截彈、「實驗衛星系統」項目中的衛星等。這些成果的取得,客觀上使美國在這方面邁出危險的一步。
機載動能武器是指由飛機攜帶、在空中發射的動能武器。在這方面,一些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進行過嘗試,後來因難度較大被終止。之後,一些軍事強國又開始就此類武器展開相關研製與測試。
陸基動能武器是指部署於地面、採取固定或機動方式發射的動能武器,主要包括陸基反衛星飛彈、「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攔截彈等。
艦載動能武器則是指搭載在艦艇上的動能武器,如美國海軍正在研發的「標準-3」Block2A型攔截彈。
由此可見,當前動能武器在動能攔截彈研發方面步子邁得較大,這類攔截彈以火箭型和巡航型為主。在電熱型和電磁型動能武器研發方面,研發進度相對較慢。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不少。
技術難關雖多,卻並未妨礙各國在這方面加大投入。畢竟,動能武器已被公認為是摧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是它反應速度快,打擊距離遠。動能武器飛行速度驚人,射程遠,在精確制導系統引導下,能夠高效打擊多類戰術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和高空高速飛機。技術一旦成熟,攻擊目標所需準備時間很短,幾乎不會給目標留下多少反應時間。
二是毀傷效能高,殺傷威力大。動能武器與打擊目標發生碰撞時,相對速度極快。雖然彈頭質量不大,但其與目標碰撞時產生的巨大能量,比常規高爆破片殺傷力高出許多。伴隨產生汽化效應和形成高溫高壓等離子體,動能武器可以在瞬間摧毀物理目標。
三是攔截智能化,命中精度高。動能攔截彈配有先進導引頭、多功能變軌與姿控發動機等,可精確選擇瞄準點,通過高精度探測和精確制導控制直接命中目標。作為攔截武器,它可藉助各種主被動探測設備及智能算法,對真假目標進行識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攔截。
四是輕質小型化,機動潛能大。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動能攔截彈的體積和重量還會下降。在同等推力下,它的機動能力會更強。藉此,反導將朝著非核防禦時代再進一步。
當然,作為未來的主力裝備之一,動能武器也不僅僅「只接大活」,如防禦彈道飛彈、進行空天反衛星作戰、反飛機滲透作戰等,它未來也很可能會「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一些關鍵環節發揮「不顯山露水」的配角作用。
在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權行動中,法軍在打擊對手藏身居民區中的坦克、裝甲車、武裝皮卡時使用的水泥炸彈。美國多次使用的動能殺傷飛彈AGM-114R9X等,都體現著這種趨勢。動能武器以後甚至還有可能被用來進行反炮彈。
正是因為看到了動能武器作為未來戰場「多面手」「極速殺手」的潛能與作用,世界各軍事強國競相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與研究,力圖將動能武器打造成反導「長拳」。為此,各國都在努力進一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推動其向小型化方向發展,解決其當前存在的結構複雜及成本較高等問題,動能武器可能成為「戰場新寵兒」。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作者:李 博 李長海 李昊野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