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吳式太極拳傳承人:80高齡仍願為非遺推廣做貢獻

2020-12-24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吳婷婷)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

今年80歲高齡的張全亮是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也是吳氏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新京報記者電話聯繫上張老先生時,他正在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和其他流派太極拳傳承人一起慶祝太極拳成功申遺,言語中透露著興奮。

張全亮講授吳氏太極拳。受訪者供圖

張全亮介紹,吳氏太極拳發源於北京大興區,奠基人是滿族人全佑,定型人是吳鑑泉、王茂齋等為代表的太極拳名家。上世紀70年代初,每周有兩個晚上,張全亮會騎自行車往返30餘公裡到北京城區,追隨吳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先生系統學練吳氏太極拳。學習四年半之後,張全亮終於將吳氏太極拳請回大興,在這裡繼續發揚吳式太極拳。經過張全亮近三十年的苦練及研究,他廣收門徒、培訓吳式太極拳愛好者,廣泛宣傳吳氏太極拳健身養生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吳式太極拳以易理、醫理為拳理,以陰陽變化為靈魂,去掉了原拳式中的縱跳、震腳、大開大合、低襠下勢、發聲發力等練法,融點、打、拿、發、摔、卸於一體,形成含而不露的新拳術風格。」張全亮說。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張全亮退休至今,為了傳承保護吳氏太極拳和梁式八卦掌這兩個非遺項目,他累計自籌資金100餘萬元。吳氏太極拳在大興地區的練拳人數已從幾十人發展到近萬人,吳氏太極拳傳習社在全國達到100多個。

為了讓更多公眾參與、了解太極拳,張全亮為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太極拳基礎的愛好者創編了「傳統吳氏簡化太極拳10式」,在全國大力推廣,受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改變了過去人們對吳氏太極拳難學、難練、難推廣的普遍認識。此外,張全亮還創編了傳統吳氏簡化太極拳18式、28式,還創編有吳式太極器械、健身功法等。

張全亮表示,雖然自己已近80歲,但將繼續深入研究吳氏太極拳、梁式八卦掌兩個非遺項目的技術、理論和文化,為非遺傳承推廣做出貢獻。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暢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自此成為世界的太極拳,真「中」!
    這是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我省聯合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通力合作結出的碩果。  太極拳是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於17世紀中葉,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而創編。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太極拳講究陰陽學說,應該通過傳播太極拳,大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讓更多人了解太極思想,真正參與其中。要注重太極拳的組織推廣教學,要從小抓起,注重在學校的推廣。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認為,太極拳技術動作需要進一步推進規範化建設。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嚴雙軍:2006年5月,太極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9月,我接到通知,被抽調到焦作市參加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工作。當時時間很緊,河南省文化廳也派出專家幫助我們分析研判、填寫申報文本、準備收集申遺資料。我們又到北京去接受文化部專家的指導。  新京報:當時,申遺的方案是如何準備的?  嚴雙軍:方案修改完善的次數太多了。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北京時間20時35分,牙買加傳來佳音,「恭喜,中國。」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太極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得勝鼓在陳家溝被敲響。這個17世紀中葉發源於此的中國傳統拳法,正將它的一招一式亮給世界。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11月,由中國武術協會主辦、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雜誌在北京創刊,不僅為推動武術的發展,更為太極拳的普及作出了貢獻。同時,全國首屆武術對抗項目——散打、太極拳推手表演賽在北京舉行,這標誌著太極拳推手終於在多年的籌備後進入對抗,進入競賽,還原了太極的技擊屬性。12月1日,北京大學成立武術學會,其中專門設立了太極拳分會,這是我國高等院校的第一個太極拳組織。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學生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上海吳式太極拳傳人——「二丁」
    「二丁」指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吳公儀的兩位上海弟子丁晉三、丁德三親弟兄倆。二人是無錫人,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上海。弟兄倆年齡相差較大(相差十歲左右),性格也不同。弟弟丁德三(1915——1999年)比哥哥丁晉三更早學拳於吳公儀,他1942年拜於吳公儀門下學吳式太極拳。
  • 太極拳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
    趙林峰 攝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自17世紀中葉在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世代傳承,並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見證了人類的創造力。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據了解,發源於河南省溫縣的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態,深受海內外人士青睞,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者達數億人,早在2006年就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次騰訊文旅與河南省溫縣人民政府的合作,依託騰訊的社交生態,將擁有3500萬粉絲的QQ family中的IP形象——北極熊Dov多福與太極拳跨界結合,定製出一套演繹太極拳經典招式的表情包。藉助全新的網際網路社交互動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表情包載體,進一步推廣普及太極拳,助力實現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歷代祖師延續至當代主要傳承人
    (註:三十六式混元太極拳老架「拳譜」詳見輔助材料1)傳授於徒弟婁鶴春(法名釋行覺)。釋行覺祖師天資聰慧、學識淵博、法願弘大,融匯「太上混元派」、「道祖混元派」心法,結合吐納、導引、丹道修煉術之精華,在繼承婁雲慶祖師三十六式混元太極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六十三式,編創九十九式混元太極拳(註:九十九式混元太極拳老架「拳譜」詳見輔助材料2)流傳至今;同時又編創了「混元太極開啟拳術金鑰匙」、「混元太極十大要領」等重要理論,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武學文化遺產。
  • 「80後」浙江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戰「疫」
    原標題:「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抗「疫」 刮青、起底,起身、收口……近日,「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錢利淮通過「微博非遺公開課」,向大家展示了烏鎮竹編這項傳統技藝。這是繼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之後又一個在「微博非遺公開課」上授課的桐鄉非遺傳人。
  • 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我們組織太極拳比賽或者宣傳活動,其他愛好者也可能來陳家溝旅遊,了解太極拳文化,相應帶動了民宿的發展。另外,太極服、練習太極拳使用的刀槍劍戟等拳械器材的生產,也能帶動服裝等產業發展。新京報:近年來,溫縣在太極拳傳承保護、推廣普及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嚴雙軍:溫縣和焦作市一起在做這方面工作。
  • 12年等待 太極拳申遺成功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 他是非遺傳承人,行「武醫」之道六十載,教你這樣養生
    在和老先生取得聯繫之後,我們進行了實地探訪,發現了更多故事:他師從「武醫宗師」鄭懷賢先生,是「鄭氏武醫」的非遺傳承人;他治癒好的患者,很多願意放棄已有的事業留下來給他當學徒;他83歲高齡依舊堅持自己開車,且能單手拎起100斤的重物;關於武醫養生,他更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論體系。接下來,我們將一一為你揭曉。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
    作為太極拳的發源地,各社區流派的太極拳在陳家溝交流,演繹出中國太極拳薪火相傳發展的佳話。特別是演唱期間,太極拳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天才在舞臺上帶領陳家溝的小學生們一起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大師帶領孩子練拳,孩子們練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太極拳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讓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將大會推向一個小高潮。
  • 武式太極拳傳承概況
    遜之之子李池蔭擔心太極拳技藝失傳,曾多次敦促姚繼祖收徒。其孫李旭藩、李永章近年來亦積極參與武式太極拳推廣活動。李啟軒之子寶恆、寶琛均為武式太極拳高手;李亦畬三弟省三拳名不揚,其子寶相卻是李氏第二代的核心人物,壯年遊燕都、津門,廣訪武林高手,聲名遠播。民國二十年出版的《永年拳術》為寶相、寶恆單獨立傳。
  • 豫見太極|祝賀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從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線會議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太極拳成功申遺!被正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