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婷婷)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
今年80歲高齡的張全亮是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也是吳氏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新京報記者電話聯繫上張老先生時,他正在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和其他流派太極拳傳承人一起慶祝太極拳成功申遺,言語中透露著興奮。
張全亮講授吳氏太極拳。受訪者供圖
張全亮介紹,吳氏太極拳發源於北京大興區,奠基人是滿族人全佑,定型人是吳鑑泉、王茂齋等為代表的太極拳名家。上世紀70年代初,每周有兩個晚上,張全亮會騎自行車往返30餘公裡到北京城區,追隨吳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先生系統學練吳氏太極拳。學習四年半之後,張全亮終於將吳氏太極拳請回大興,在這裡繼續發揚吳式太極拳。經過張全亮近三十年的苦練及研究,他廣收門徒、培訓吳式太極拳愛好者,廣泛宣傳吳氏太極拳健身養生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吳式太極拳以易理、醫理為拳理,以陰陽變化為靈魂,去掉了原拳式中的縱跳、震腳、大開大合、低襠下勢、發聲發力等練法,融點、打、拿、發、摔、卸於一體,形成含而不露的新拳術風格。」張全亮說。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張全亮退休至今,為了傳承保護吳氏太極拳和梁式八卦掌這兩個非遺項目,他累計自籌資金100餘萬元。吳氏太極拳在大興地區的練拳人數已從幾十人發展到近萬人,吳氏太極拳傳習社在全國達到100多個。
為了讓更多公眾參與、了解太極拳,張全亮為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太極拳基礎的愛好者創編了「傳統吳氏簡化太極拳10式」,在全國大力推廣,受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改變了過去人們對吳氏太極拳難學、難練、難推廣的普遍認識。此外,張全亮還創編了傳統吳氏簡化太極拳18式、28式,還創編有吳式太極器械、健身功法等。
張全亮表示,雖然自己已近80歲,但將繼續深入研究吳氏太極拳、梁式八卦掌兩個非遺項目的技術、理論和文化,為非遺傳承推廣做出貢獻。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暢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