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溫縣陳家溝,大屏實況轉播太極拳申遺成功的實時畫面 徐宏星/攝
太極起「武」天地寬
——寫在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成安林
北京時間12月17日20時35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的項目。
好消息傳來,中原大地群情激昂。這是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我省聯合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通力合作結出的碩果。
太極拳是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於17世紀中葉,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而創編。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太極拳不僅是「競技拳」,也是「文化拳」和「養生拳」,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已成為新世紀的高雅文化和健康風向標。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例為證:
2017年,焦作舉辦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在陳家溝啟動,以165個國內城市和25個國家的30個城市為重要支撐點,輻射了全國,帶動了全球;
2019年,「一帶一路」太極行活動發展到國外36個城市、國內200多個城市進行展演,超百萬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練太極拳;
在北京語言大學第十六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上,太極拳表演團隊向13個國家的大使、參贊和98個國家萬名中外學子展示了太極拳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
「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太極拳,正在成為21世紀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華優秀文化之一。」《世界太極拳藍皮書》常務副總編李閩榕認為,太極文化的推廣普及,不僅有利於人的身心和諧,而且有利於社會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如何更好地推動太極拳文化傳承發展?作為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市明確了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的戰略定位,把太極拳發展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焦作市持續打造太極拳發源地文化旅遊品牌,著力用「武太極」引爆「文太極」,從景區建設、賽事承辦、對外交流、宣傳推廣等方面著手,做好太極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擴大太極拳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積極推進「太極拳+教育培訓」,發展更多的太極拳習練者、愛好者;圍繞打造國際一流賽事的目標,承辦「一賽一節」等活動,辦好「陳家溝太極拳家鄉賽」「功守道」等賽事,把太極拳賽事辦出亮點、辦出特色,以賽事促產業發展,吸引更多人了解太極拳、嚮往太極拳、推介太極拳。
「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提高太極拳師資隊伍素質,加強太極文化研究,將太極拳中寓含的哲理用科學語言表述清楚,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熱愛它,使太極文化成為人們重新認識太極拳的全新視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
圍繞「太極+文化創意」「太極+健康養生」等產業發展規劃,持續抓好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強力推進IDG資本「印象·太極」項目,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文化地標;加快推進陳家溝太極小鎮規劃建設和資源整合,著力推進陳家溝產、學、研深度結合,不斷完善太極產業整體布局。
「太極拳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焦作市市長徐衣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接觸太極拳、學習太極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讓太極拳從「中國拳」變成「世界風」。
相關新聞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人這麼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作為參與者、見證者,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是深深的感動和驕傲。」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文本撰寫組組長、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尚春升感慨道,申遺成功是與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和旅遊廳持之以恆的努力分不開的,凝聚著河南文化工作者以及太極拳非遺傳承人的汗水和心血。
太極拳是繼皮影戲、二十四節氣之後,我省第3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這一刻,尚春升很自豪。「中國不僅向世界貢獻火藥、指南針這樣的科技力量,還貢獻了二十四節氣、太極拳這樣的智慧生活方式,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和底氣。」尚春升說,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意義在於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可吸引更多人關注非遺保護和發展。
此次申報文本中是這樣定義太極拳的: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在尚春升的理解中,「沉靜和美」是太極拳的態度。
尚春升說,本次申報的太極拳並非太極拳的全部,如競技部分予以弱化,重點表達其文化意義。
此次申報從2018年9月18日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行第一次會議開始,到2019年3月29日將申報文本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半年多的時間裡,開了無數次會議、申遺版本也修改了無數次。
回望申遺歷程,尚春升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細節。他回憶,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河南工作組每周有兩天的時間在北京聽取民俗、非遺、體育、哲學、歷史、外語等方面專家點評及修改意見,時常連夜趕回鄭州進行修改,兩天時間拿出新的文本。
申遺成功,對太極拳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太極功夫正式走向了世界。「今後,我們將對太極拳進行更為深入、具象的研究,將太極拳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尚春升說。
太極拳愛好者遍布世界各地
培養更多年輕人薪火代代永相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太極拳申遺成功將極大激發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這意味著以太極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向世界傳播過程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2月17日,陳氏太極拳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沛菊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我作為本次河南申報工作小組的專家,參與了太極拳申遺的整個過程,這榮譽來之不易。河南要以太極拳申遺成功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年輕一代自覺了解和加入太極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育共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陳沛菊說。
今年55歲的陳沛菊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她5歲起就跟父親陳立憲習練陳氏太極拳,依託家傳拳術理論和技術的深厚積澱,將之與現代體育運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太極拳教學和訓練方法。近年來,陳沛菊更是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基地的建設和傳承人的培養工作,於2011年創辦了陳鑫太極拳研修院,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傳統武術傳承人。
在陳沛菊看來,太極拳培訓機構以「全民健身」為目的搞傳承是一種社會傳承,而傳統意義上太極拳傳承是有譜系的,歷代積累的拳譜、圖譜、口訣是傳承的重要依據。
「真正的太極拳傳承人要有傳承精神、傳承責任,要用熱愛去幹這一行。」陳沛菊說,「只要碰到真正願意學的我都非常樂意教。培養更多年輕優秀的太極拳傳承人,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將理論和技藝傳授給他們,讓每個傳承人成為示範者、引領者,讓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