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成為世界的太極拳,真「中」!

2020-12-22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溫縣陳家溝,大屏實況轉播太極拳申遺成功的實時畫面 徐宏星/攝

  太極起「武」天地寬

  ——寫在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成安林

  北京時間12月17日20時35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的項目。

  好消息傳來,中原大地群情激昂。這是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我省聯合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通力合作結出的碩果。

  太極拳是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於17世紀中葉,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而創編。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太極拳不僅是「競技拳」,也是「文化拳」和「養生拳」,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已成為新世紀的高雅文化和健康風向標。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有例為證:

  2017年,焦作舉辦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在陳家溝啟動,以165個國內城市和25個國家的30個城市為重要支撐點,輻射了全國,帶動了全球;

  2019年,「一帶一路」太極行活動發展到國外36個城市、國內200多個城市進行展演,超百萬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練太極拳;

  在北京語言大學第十六屆世界文化節開幕式上,太極拳表演團隊向13個國家的大使、參贊和98個國家萬名中外學子展示了太極拳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

  「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太極拳,正在成為21世紀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華優秀文化之一。」《世界太極拳藍皮書》常務副總編李閩榕認為,太極文化的推廣普及,不僅有利於人的身心和諧,而且有利於社會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如何更好地推動太極拳文化傳承發展?作為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市明確了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的戰略定位,把太極拳發展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焦作市持續打造太極拳發源地文化旅遊品牌,著力用「武太極」引爆「文太極」,從景區建設、賽事承辦、對外交流、宣傳推廣等方面著手,做好太極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擴大太極拳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積極推進「太極拳+教育培訓」,發展更多的太極拳習練者、愛好者;圍繞打造國際一流賽事的目標,承辦「一賽一節」等活動,辦好「陳家溝太極拳家鄉賽」「功守道」等賽事,把太極拳賽事辦出亮點、辦出特色,以賽事促產業發展,吸引更多人了解太極拳、嚮往太極拳、推介太極拳。

  「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提高太極拳師資隊伍素質,加強太極文化研究,將太極拳中寓含的哲理用科學語言表述清楚,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熱愛它,使太極文化成為人們重新認識太極拳的全新視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

  圍繞「太極+文化創意」「太極+健康養生」等產業發展規劃,持續抓好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強力推進IDG資本「印象·太極」項目,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文化地標;加快推進陳家溝太極小鎮規劃建設和資源整合,著力推進陳家溝產、學、研深度結合,不斷完善太極產業整體布局。

  「太極拳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焦作市市長徐衣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接觸太極拳、學習太極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讓太極拳從「中國拳」變成「世界風」。


  相關新聞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人這麼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作為參與者、見證者,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是深深的感動和驕傲。」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文本撰寫組組長、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尚春升感慨道,申遺成功是與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和旅遊廳持之以恆的努力分不開的,凝聚著河南文化工作者以及太極拳非遺傳承人的汗水和心血。

  太極拳是繼皮影戲、二十四節氣之後,我省第3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這一刻,尚春升很自豪。「中國不僅向世界貢獻火藥、指南針這樣的科技力量,還貢獻了二十四節氣、太極拳這樣的智慧生活方式,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和底氣。」尚春升說,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意義在於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可吸引更多人關注非遺保護和發展。

  此次申報文本中是這樣定義太極拳的: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在尚春升的理解中,「沉靜和美」是太極拳的態度。

  尚春升說,本次申報的太極拳並非太極拳的全部,如競技部分予以弱化,重點表達其文化意義。

  此次申報從2018年9月18日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行第一次會議開始,到2019年3月29日將申報文本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半年多的時間裡,開了無數次會議、申遺版本也修改了無數次。

  回望申遺歷程,尚春升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細節。他回憶,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河南工作組每周有兩天的時間在北京聽取民俗、非遺、體育、哲學、歷史、外語等方面專家點評及修改意見,時常連夜趕回鄭州進行修改,兩天時間拿出新的文本。

  申遺成功,對太極拳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太極功夫正式走向了世界。「今後,我們將對太極拳進行更為深入、具象的研究,將太極拳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尚春升說。

  

  太極拳愛好者遍布世界各地


  培養更多年輕人薪火代代永相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太極拳申遺成功將極大激發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這意味著以太極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向世界傳播過程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2月17日,陳氏太極拳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沛菊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我作為本次河南申報工作小組的專家,參與了太極拳申遺的整個過程,這榮譽來之不易。河南要以太極拳申遺成功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年輕一代自覺了解和加入太極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育共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陳沛菊說。

  今年55歲的陳沛菊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她5歲起就跟父親陳立憲習練陳氏太極拳,依託家傳拳術理論和技術的深厚積澱,將之與現代體育運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太極拳教學和訓練方法。近年來,陳沛菊更是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基地的建設和傳承人的培養工作,於2011年創辦了陳鑫太極拳研修院,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傳統武術傳承人。

  在陳沛菊看來,太極拳培訓機構以「全民健身」為目的搞傳承是一種社會傳承,而傳統意義上太極拳傳承是有譜系的,歷代積累的拳譜、圖譜、口訣是傳承的重要依據。

  「真正的太極拳傳承人要有傳承精神、傳承責任,要用熱愛去幹這一行。」陳沛菊說,「只要碰到真正願意學的我都非常樂意教。培養更多年輕優秀的太極拳傳承人,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將理論和技藝傳授給他們,讓每個傳承人成為示範者、引領者,讓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去。」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向世界邁出「武步」!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成為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
  • 太極拳向世界邁出「武步」——寫在太極拳「申遺」成功之際
    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太極拳是基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太極拳已成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窗口。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如今,太極拳正不斷向世界邁出「武步」,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彰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 河北太極拳邁出世界「武步」
    永年區委宣傳部供圖目前,我國的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習練者有3億多人,其中約有2400萬人習練河北的楊式、武式太極拳。邯鄲市永年區是中國太極拳之鄉,太極拳已成為永年區普及性健身運動,全區有80%的人會習練太極拳,「小到剛會走,大到九十九,皆可來幾招」是永年人習練太極的形象描述。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並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進入清代後,火器在軍旅裝備中的比例逐漸增加,冷兵器逐漸減少,近而古代武術從整體上退出了軍事技術範疇。民間武術成為武術主體。
  • 練的是真太極拳還是假太極拳,要用這幾個標準來衡量
    於是乎,關於什麼是真太極拳,什麼是假太極拳的討論在各種媒體上展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編者也曾習太極拳多年,只是先學習的外家拳流派,之後改習楊式太極拳,八十年代初師從楊振鐸老師(一代宗師楊澄甫之三子),學習楊式八十五式老架,雖不敢說自己這麼多年來的練習有多大的成就,但從經年不輟的練習感悟中,還是有一定收穫的。
  • 讓世界看見太極拳,讓陳家溝驚豔世界!
    讓世界看見太極拳,讓陳家溝驚豔世界!「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持續升溫,當晚,由文化和旅遊部指導,省文化和旅遊廳與焦作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以「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為主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在太極文化的重要傳承區、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隆重開幕。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驚豔炫目,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傳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人數達到數億,成為一項國際化健身形式。
  • 太極拳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太極拳也因此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成功申遺,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對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深刻啟示。」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場盛會,是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當晚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流光溢彩、驚豔炫目,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
  • 溝通世界,世界的拳!美麗陳家溝!中國太極拳的故鄉!
    溝通世界,世界的拳!美麗陳家溝!中國太極拳的故鄉!陳家溝是溫縣的,也是世界的。這裡不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裡更有神奇的太極拳。這裡是太極拳發源地,剛柔相濟、動靜合分的太極拳架起這裡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塑造了村民虛懷若谷、謹慎謙遜的性格,流動中的魅力充滿了朝氣。試問這裡拳風風濃濃幾許?
  •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一個人功不可沒 …
    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把拳術中激烈的練法改成了柔和的練法,把快速的改成了緩慢的,把著力的改成了輕靈的,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盡乎完美地踐行了王宗嶽太極拳理論。
  • 李慎明:讓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在全國進一步普及並儘快走向世界
    正因如此,太極拳自誕生以來,歷經300多年的傳承發展,現已傳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人數達4億之眾,成為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一項運動方式。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太極拳以其獨特的健身效果倍受世人青睞。太極拳首次進入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已經吸引著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 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太極拳愛好者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太極小鎮習練太極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武術太極在兩年內發生的「連環掌」大事記,從裝備、運動到文化,讓國內各界人士興奮不已,紛紛認為世界向太極張開了「熱情相擁的臂膀」,就看太極以怎樣的風格和特色與世界共舞。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印象·太極劇場再添世界名片
    太極拳申遺成功帶來的福祉無疑是巨大的。這意味著河南政府和人民願為全人類承擔保護世界遺產的責任,同時也激勵和啟迪著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申遺成功後,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合理開展旅遊,傳播中國文化,也是世界遺產的功能之一。文化旅遊的提升拉動作用從中國其他世界遺產地「申遺」前後旅遊人數的對比中,可以清楚的看到。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太極拳,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精粹。 翻開歷史典籍,體悟古代先賢對宇宙自然的探究,可以感受到太極拳拳理由遠及近、由宏及微、由巨及細的產生與變化過程。 《易傳·繫辭》中的名句有: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題:如何與世界共舞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還需「冷思考」
    武術太極在兩年內發生的「連環掌」大事記,從裝備、運動到文化,讓國內各界人士興奮不已,紛紛認為世界向太極張開了「熱情相擁的臂膀」,就看太極以怎樣的風格和特色與世界共舞。太極拳世界冠軍柴雲龍在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任教,他說:「作為一名青年體育教師,我將沿襲北大開展太極拳活動的悠久歷史,更深入地把太極拳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了解太極拳,喜歡太極拳,思考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樹立新時代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
  • 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太極拳發源地明末清初一代宗師陳玉廷將祖傳拳術結合《易經》中的太極陰陽之理創編太極拳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他提出,圍繞新環境下太極拳的保護與發展,要努力做到三個共享:一是認知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二是價值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服務人類健康的一種方式。三是主題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更廣泛群體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申遺成功後,他認為太極拳的文化傳承要處理好遺產保真和現代開發之間的關係,注重保存太極拳的原真性。
  • 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來源標題: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世界關注。
  • 太極入選世界非遺,一起來看看南京的太極拳
    一個西瓜圓又圓,劈它一刀成兩半,你一半來他一半,給你你不要,給他他不收…… 自今天起,這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順口溜 正式登上世界舞臺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