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讀繪本 精彩童年永伴隨

2020-12-14 暢談育人點滴

孩子精彩的童年離不開繪本故事書的薰陶,一本薄薄的繪本可以讀出百種滋味,一幅簡約的圖畫可以隱含人生的深意。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讀書時,由於不懂閱讀繪本故事的方法,只是粗略地給孩子讀讀故事,粗粗地翻過圖畫,忽略了其中的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到底繪本故事書該怎麼去讀?往下讀,你就會發現用方法帶著孩子讀好繪本,能在書的細節中發現更多精彩,讓孩子在書中發掘更多秘密。

1.從封面開始讀故事

封面,是圖畫書的臉。一本書首先映入讀者眼帘的是它的封面,所以向來講究的書籍都是精心設計封面和版式裝幀的。一般而言,圖畫書的封面取自書裡面的某一幅畫,而這幅畫往往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也有一部分圖畫書的封面是根據圖畫書的內容而單獨創作的。封面上除了畫之外,還要注意書名、作者及譯者、出版社等信息。這些都是閱讀者不可忽視的地方。封面的閱讀,我們至少可以進行兩項有意思的閱讀活動。

其一,猜測大意,產生期待。閱讀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閱讀期待」。一個讀者在閱讀期待的心理條件下會產生強烈的閱讀效果。比如慶子凱薩茲的《不要再笑了,裘裘!》的封面,可以猜測出正在笑的裘裘,而在一旁看著它的是裘裘媽媽。媽媽的表情為什麼有些擔憂?為什麼不要再笑了呢?裘裘笑得多可愛啊!再閱讀正文之前,有這樣的閱讀期待產生,極易理解這本書的主要信息,把準書的主旨。

其二,激發興趣,樂於閱讀。比如在閱讀託託和帕德系列《趕回家過聖誕節》這本書時,可先想想西方人過聖誕節是個什麼樣兒,他們會幹些什麼?和我們國家的哪些節日相似?然後再看封面,想一想「趕」回家可能發生什麼事,從而使讀者迫不及待地打開圖畫書進行閱讀。也有的圖畫書,需要將封面與封底連起來看。

2.藏在環襯裡的秘密

環襯是封面與書芯之間的一張襯紙,通常一半黏在封面的背後,一半是活動的。因其以兩頁相連環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環襯」,也有人形象地稱其為「蝴蝶頁」。書前的一張叫前環襯,書後的一張叫後環襯。環襯是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頁了,在大多數讀者眼裡,環襯就是一張什麼都沒有印或印上了顏色、圖案的紙,不用看,直接翻過去就可以了。不過,只有當環襯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你才可以想都不想地一下子翻過去。要是環襯有顏色,請你至少花上10秒鐘,看看它是什麼顏色。作者選擇的顏色,一定最貼近故事的主題和氛圍。然後接受環襯顏色所給的心理暗示,跟隨它調整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走近後面的故事裡。作者將環襯用顏色來表達心情或寓意。如《獾的禮物》翻看看見綠色的環襯,看到這樣的顏色,你想到什麼?想到小草發芽了,樹葉長出新綠,春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沒錯,這本圖畫書就是帶給大家對生命的感悟。

要是環襯上有圖案,那就要耐著性子好好看一看了,它們一定與書中的故事有某種聯繫。前後環襯遙相呼應,有時還會提升主題,甚至說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個結尾。《我們去獵熊》說的是一家人又蹦又唱地去抓熊,結果熊沒抓到,一家人倒被熊追的落荒而逃……它的前後環襯是同一個場景,都是一片看得見熊洞的海灘。但前環襯風和日麗,遠處有帆影,天上還有海鳥在飛翔;而到了後環襯,不但天變黑了,帆影和海鳥也都看不見了,只有一頭孤零零的熊失落地走在陰霾滿天的海灘上。本來讀者還在擔心門外的熊會不會破門而入,這下放心了,熊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有時,畫家還會在環襯上與孩子們開一個小小的玩笑,考考孩子們的眼力。弗吉利亞李伯頓是美國圖畫書最偉大的先行者之一,她在傳世名篇《小房子》的環襯上,就埋伏了一個小人——小房子儜立在山丘上,它面前不斷掠過的是象徵時代變遷的交通工具。先是騎馬的人,然後是馬車、獨輪車、自行車、汽車、有軌電車……注意看,第二行最右邊有一輛汽車停在那裡,一個人揮著帽子正在那裡跺腳大叫呢!

和孩子一起讀圖畫書時,一定先告訴他們:記住,打開一本圖畫書,不要著急往後翻,後面的故事是逃不掉的。請先看前環襯,讀完故事,再看後環襯,看看它們都告訴了我們什麼。

3.扉頁暗藏玄機

翻過環襯之後,我們便看到了扉頁。扉頁上一般寫著書名、作者和繪者以及譯者和出版社。有點扉頁上還有作者、繪者的簡介以及本書的獲獎記錄。讀圖畫書,扉頁一定要仔細地看,因為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它會告訴你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誰,大致發生了什麼事。大部分圖畫書的扉頁總是閱讀的起點。因為正文向前後延伸,使得故事跨越了邊界,讓人讀出無窮的意味。扉頁中的伏筆與暗示,仿佛大戲開演前的鑼鼓聲響,為正文作好了鋪墊與情境的營造。有的圖畫書的扉頁是一張閱讀地圖,也許剛開始閱讀並不能有什麼發現。當讀完整本書之後,驀然回首才發現扉頁上已將故事中的重點一一指出,讓我們產生再次閱讀的欲望。

《大衛,不可以》這本圖畫書的主角是大衛,一個只有幾歲的小男孩。沒錯,畫面上確實只有他一個人物的完整形象。而媽媽只在扉頁和最後一頁有兩個不完整的畫面,而且,通篇媽媽說的基本只有一句話:大衛,不可以。儘管如此,在我閱讀和欣賞這本圖畫書時,卻時時感到大衛的媽媽同樣是隱在背後的主角,她無時無刻不在關注、關心、關懷著大衛的一舉一動,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大衛,不可以。這樣一位話語簡單、嚴厲甚至有點粗暴,而內心充滿溫情和濃濃的愛的母親躍然紙上。

4.封底不容錯過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合上書時,封底也是不容錯過的。封底上的信息有時非常豐富,可能是這本書的簡介與導讀,也可能是這本書的推介與評論。大部分封底與封面相呼應,有的甚至需要與封面連在一起欣賞和討論,有的則是故事的結尾與延續。表現手法各異,或直接繪出,或用簡筆暗示。總之,合上書,不是一個結束,很可能是另一開始,新一輪閱讀的起點。

相關焦點

  • 佛系媽媽講啟蒙經驗:我是如何陪0~3歲寶寶讀繪本的?
    佛系媽媽講啟蒙經驗,我是如何陪0~3歲寶寶讀繪本的?每次和身邊的媽媽們聊孩子閱讀啟蒙的事情,她們都會有一大堆問題拋過來:「幾個月的寶寶看什麼繪本,能看懂嗎?」「買了繪本孩子不愛看咋辦?」「選繪本難,孩子學起來也難啊!」「……」其實,家長無外乎更多關注到的是,陪孩子共讀的結果,孩子能學習多少知識等等,這對尚年幼的幼兒來說,著實有些困難。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性格往往會伴隨終生,孩子要養成誠實守信、善良正直、樂觀開朗等優秀品質,這些大都是在幼小時期塑造養成的。有一個好習慣需要在孩子6歲前養成,這就是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父母的親力親為,即使工作很忙,生活很累,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一生受益。央視主持人董卿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鼓勵她每天進行閱讀,假期總會收到來自爸媽精心準備的書單。
  • 怎樣給孩子讀繪本
    松居直說過,「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已閱讀的書,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所以,大人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前,自己要先讀懂繪本。沒有大人的「用心讀」,就很難有孩子的「深入讀」。大人怎麼讀,讀出什麼,直接會關係到孩子會怎麼讀,能讀出什麼。
  • 想從陪孩子讀繪本中解脫出來?Luka Hero值得一試
    讀繪本體驗 我是屬於訴求比較明確的那種,因為孩子平時非常喜歡讀繪本,一個繪本纏著大人講幾十遍也不嫌煩,所以在做功課中,我發現Luka Hero不僅僅是早教機,還是多功能繪本機器人——一機多用,以後就不糾結了。
  • 孩子不願讀繪本?4招掌握正確的親子共讀法,讓孩子「愛不釋手」
    親子閱讀的時光,也是父母和孩子情感連接的美好時光。在親子共讀中,親子共讀繪本是一種普遍流行也非常好的方式。繪本是神奇的,能夠讓大人、孩子通過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世界」。3.錯誤3——機械任務式毫無感情、刻板生硬地閱讀,沒有情感交流有的父母將給孩子讀繪本看做是一個任務,和孩子在一起閱讀時,不問孩子的看法,也不管孩子的狀態,自顧自地照著書本一板一眼地念著。
  • 讀繪本孩子不配合,買的繪本在家吃灰?家長先弄清什麼是繪本!
    讀繪本孩子不配合,她說再也不買繪本了寶媽「羽婸」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讀繪本,寶寶出生後,她也一直保持這個習慣。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讀繪本的時候小傢伙一直坐不住、不配合,不僅不感興趣,有時候還把繪本撕壞。
  • 陪孩子搭積木,鍛鍊他的腦思維
    積木是現在孩子們必不可少的玩具了,經常玩積木的孩子對大腦的發育有著良好的作用。一個在童年時期沒有玩積木的經歷的孩子,真的是有些遺憾的,因為通過積木獲取的樂趣特別多,錯過豈不是可惜?經常陪孩子玩搭積木的遊戲,不僅鍛鍊大腦發育,還能鍛鍊他的眼力協調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的平衡都是有作用的。不僅能夠讓他充分發揮想像力,運用他的大腦思維進行空間管理,對物體進行編排。空間的製造和構架,不斷的創新思維,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和構造。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鍛鍊思維能力,提高視覺力和觸摸感。還能對形狀進行對比,識別不同形狀不同構造。
  • 讀繪本只會照書念?用好 3 個小技巧,寶寶聽了還想聽
    說起得力育兒幫手,不少家長都要提到繪本——能帶孩子認知世界、提升思維能力發展,帶娃一起讀,還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但育兒路上沒有一件輕鬆事。  圖片來源:後臺留言  怎麼讓家長給娃讀繪本更省心、省錢、省力?
  • 你說,童年的陰影真的會伴隨一生嗎?
    你說,童年的陰影真的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嗎?我想會的,就像有人說:「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1.快樂的童年會帶來惡果?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母親說:「孩子,我寧願讓你有個不那麼快樂的童年,也不想你卑微的成年。」
  • 假期裡我們一起陪孩子看過的動畫片,有哪些?你喜歡哪部?
    漫漫假期,你是如何陪孩子度過的呢?對於孩子看動畫片,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也像曾經的我一樣,有許多擔憂呢?擔心孩子動畫片看多了,影響視力;擔心孩子會沉迷於動畫片裡,影響學習;擔心孩子看多了動畫片,會不按時睡覺,影響作息時間。
  • 想讓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父母一定要陪他做這4件事,你還差幾件?
    回憶起童年,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遺憾,其中大部分人的遺憾都跟父母有關,比如說沒有和父母一起旅遊,沒有得到父母的誇獎……這些都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為了拉近親子間的關係,父母再忙也要抽空陪他們做這4件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噢!
  • 從《母雞蘿絲去散步》開啟閱讀時光,感受繪本帶著孩子的重要意義
    讀這本書,孩子不由自主會被這隻「笨狐狸」吸引住目光。一方面擔心母雞蘿絲會被狐狸抓住,另一方面看到狐狸屢屢受挫,又不禁開心不已。可以說母雞蘿絲的閒庭信步,和狐狸的雞飛狗跳給畫面造成了強烈的衝突對比,也讓讀繪本的孩子心中不禁產生情感的起伏變化。
  • 掙錢如何陪你,不掙錢如何養你?到底掙錢和陪孩子哪個更重要?
    對此,有網友覺得陪伴孩子是最重要的!童年無法再來,孩子的每個階段無法複製。有網友覺得孩子以後的開銷大,收入增高能支撐孩子以後的教育支出。"掙錢和陪孩子哪個更重要 ? ",當有人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怎麼回答呢?大概在每位父母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有說掙錢重要,畢竟生活壓力那麼大,不努力掙錢怎麼給孩子提供好的生存環境呢?也有說陪孩子重要,原因是父母真正陪孩子的時間也就那幾年,錯過之後就再也沒有了 ......
  • 章子怡陪起床看圖畫書:每個愛讀書的孩子首先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屏幕上,章子怡和幾個孩子們坐在一起。她手裡拿著一本圖畫書,醒來後依偎在懷裡,聽著她談論著認真裡的圖畫書,整個畫面看起來不錯溫馨。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家長能否對孩子進行早期閱讀,對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一直重視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長,是孩子最值得稱道的家長心目中。
  • 花田溪谷親子拓展,陪孩子一個美好童年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和孩子一起追逐詩和遠方。一起到花田溪谷景區戶外來一場親子的拓展。於孩子,增長知識,結識朋友,還磨練了意志,於父母,了解孩子,見證孩子成長。親子互動,感情升溫的基礎。通過跳躍培養孩子的下肢爆發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通過家長的不斷鼓勵培養親子間感情,增強孩子自信心。拍拍操挑戰夾氣球比拼過黃金橋,橋上風景不要太美。跟媽媽來一張,再跟好朋友來一張。看表演,互動連連,驚喜不斷。打破年齡、語言障礙的小丑表演。
  • 伴隨童年的「機器貓」藍胖子:那些少有人知的秘密
    這個小機靈鬼是否是陪伴你童年的美好幻想?我們的生命中總是期望這樣一位守護天使在身邊,滿足你所有的無理取鬧,陪你瘋,陪你笑,陪你成長,陪你到天荒地老,海角天涯……哆啦A夢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一生都願意做下去的夢……01 哆啦A夢之父為我們編織了這麼一個美好的夢,創造了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藤本弘)卻是大雄的原型,他是把自己畫進了漫畫裡,找到了努力的勇氣。
  • 「玩耍」成童年稀缺品?是現在孩子的悲哀,還是優秀孩子必經之路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陪寶寶讀童書」。發展心理學中有著這樣一句話:「給我一打嬰兒,你想要他們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做到。」看起來,這句話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事實確實如此。
  • 低年級孩子多讀繪本,你選對了嗎?我給大家推薦一些吧!
    現在的低年級的孩子,我發現讀繪本的很少很少。可能學校認為他們大了,不需要什麼繪本了,也可能是家長認為孩子認字好多了,開始讀一些篇幅比較長的書了。不過我個人認為,小學的低年級,還是多讀繪本比較好。尤其是霸王龍系列繪本,家有男孩子的一定要讓孩子看,沒有男孩子不喜歡的。比如艾瑞·卡爾,又稱卡爾爺爺。主要作品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好餓的毛毛蟲》、《爸爸,我要月亮》、《海馬先生》、《拼拼湊湊的變色龍》、《從頭到腳》、《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等等,其中《好餓的毛毛蟲》全球銷量都3000多萬冊。
  • 孩子的童年該和誰玩兒?
    育鄰夢孩子的童年該和誰玩兒?玩泥巴、玩沙子會被家長嫌棄玩工業塑料玩具缺乏樂趣電子產品交給孩子又擔心會危害孩子的視力等身心健康.......孩子童年不玩泥、不玩沙、沒有伴兒該玩啥?誰該為孩子無聊的童年負責?也已成為困擾家庭生育孩子的第一道難題,也已成為影響社會生育的核心因素。近日,住建部、發改委、銀保監會等十部委: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託幼、家政等領域延伸。的確,城市越建越大、社會物質產權越來越明確,但碩大的城鎮卻實實在在給老年和童年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麻煩。
  • 幼兒園孩子需要上網課嗎?家長們考慮利弊,有效親子陪伴才是關鍵
    籃球課剛開始老師群裡每天訓練項目的視頻課,家長在家陪孩子訓練拍視頻打卡,打卡評比前三名發獎品。奧爾夫音樂課培訓機構推出一系列課程讀繪本、英語啟蒙、奧爾夫、英語以及美術欣賞,每天基本都有課程要上,而且是大家釘釘在線觀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