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2021-01-12 中國科大新聞網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該成果2021年1月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研究組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他們實驗上製備出偏振和路徑分別處於糾纏態的超糾纏光子對,並在11公裡長的多芯光纖裡進行糾纏分發,然後進行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實驗結果表明,分發後的偏振糾纏和路徑糾纏初始保真度均為約0.665時,純化得到的糾纏態的保真度可以提升到0.774,而初始保真度均為約0.771時,純化後的保真度則可提升到0.887。他們還首次將糾纏純化用於量子密鑰分發,純化前糾纏態的糾纏度太低,產生的有效密鑰率為0,而經過純化後,有效密鑰率則提升到0.371。此外,由於只需要使用一對超糾纏光子對,該方案的純化效率(每秒大約輸出400對)比此前國際上的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

該成果邁出了糾纏純化從實驗室平臺到遠距離的關鍵一步,同時大幅提升了糾纏純化效率,為將來實現高效率的量子中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特任副研究員胡曉敏。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的支持。

(a)實驗概念圖,(b)實驗原理圖。

文章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10503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央廣網合肥12月2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該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隱形傳態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技術,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國科大朱曉波:60量子比特處理器仍在研發迭代 實現量子優越性尚...
    中國科大建立了專門的加工車間,主要針對兩個問題:隨著比特規模的擴大,每一個器件的參數總是不那麼容易穩定;同時隨著處理器越來越複雜,其迭代周期越來越長。據介紹,一路走來,中國科大現已發表的結果中最好的一個是已經做了一個24量子比特的處理器, T1大概已經達到40微秒。其次,中國科大自研並搭建了專門平臺,同時也研製了一套電子學的控制系統。
  • 實現「按需」生成量子糾纏態!荷蘭將挑戰無法竊聽的量子網際網路
    ▲以金剛石中氮-空位量子位為基礎的量子網絡的印象畫。一直以來,量子糾纏現象(又名量子纏結)研究的一大技術難題是,實驗室中生成的量子糾纏的消失速度比生成新的糾纏態的速度要快。由TU Delft的羅納德·漢森(Ronald Hanson)教授領導的科學家小組通過運用一個新穎改良的智能糾纏協議以及對量子糾纏態的精心投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能夠按需生成這類量子連結的開山鼻祖,這一成果為將來實現多個量子節點的連結打開大門,並為打造世界上第一個量子網絡打下基礎。在理論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力量,科學家們能夠建立一個信息無法被截取或竊聽的量子網際網路。
  • ...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央視網消息 :15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在高維量子通信中取得重要進展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
  • 瞬間移動或許變成現實,科學家發現量子世界遠距離傳輸可能會實現
    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人類想要實現星際旅行。顯然是一個非常不現實的事情,因為我們受到了很多條件的限制。先不說人類在遙遠的宇宙中,如何長期生存,實際上宇宙中的輻射,以及惡劣的條件,很可能就會讓星際旅行遭遇到生命危險。
  • 科技日報:「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據中國《科技日報》報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可確保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報導說,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量子糾纏是否可以實現讓人瞬間移動?若是真的,多久能實現?
    星際迷航裡面有種設備叫分子傳輸機,光腦記錄下人體所有分子所在位置與狀態然後分解在異地從新組合,從而實現人瞬間移動。現實中,科學已經證實一種可以讓人瞬間移動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量子糾纏可以造成瞬間轉移。
  • 朱曉波:60量子比特處理器仍在研發迭代 實現量子優越性尚需時日
    中國科大建立了專門的加工車間,主要針對兩個問題:隨著比特規模的擴大,每一個器件的參數總是不那麼容易穩定;同時隨著處理器越來越複雜,其迭代周期越來越長。據介紹,一路走來,中國科大現已發表的結果中最好的一個是已經做了一個24量子比特的處理器, T1大概已經達到40微秒。
  • 量子糾纏記
    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神秘和現實的重大誤解,量子糾纏和量子通訊一點關係也沒有?
    一個轉圈,另一個也轉圈然而量子糾纏又極為神秘:1.它有超光速的特性。一個粒子動一下,另外一個粒子馬上也動一下,從一個粒子動起來,到另一個粒子相應運動,時間和距離計算出來的速度比光速還快幾萬倍。連愛因斯坦都曾經表示不願相信,但它又不違背相對論,因為這個過程不涉及物體直接運動一個距離。玻爾將量子糾纏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量子糾纏可能是人類現階段已發現唯一比真空光快的現象,非常神秘。
  • 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實現
    【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實現】昨天,中科院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這項成果為衛星量子通信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你知道嗎,量子的遠程心靈感應就是量子糾纏;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利用這些特性,科學家可製作出最安全的密鑰。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服役3年10個月的「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再次登上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它將一對對糾纏光子分發給距離1120公裡的青海德令哈和新疆南山,兩地間以巧妙的協議建立起量子密鑰,其安全性得到量子力學理論的保證。其實,早在2018年的時候,「墨子號」就已經宣布首次實現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長達7600公裡。
  • 量子高保真傳送實現,量子網際網路要來了,顛覆現有世界
    可行的量子網際網路(一種通過糾纏在遠距離共享量子位中存儲的信息的網絡)將改變數據存儲,精確感測和計算的領域,從而開創通信的新時代。本月,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國家實驗室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及其合作夥伴朝著實現量子網際網路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在PRX Quantum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該團隊首次展示了保真度大於90%的光子量子位(光量子)的持續,遠距離(光纖44公裡)的隱形傳送。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於是,人們提出了開發專用量子計算機——量子模擬器——構建晶格規範場模型,在實驗中通過對模擬器的各種參數的精準調控制備目標量子物態,並用量子氣體顯微鏡成像等手段,觀測所模擬的量子物態的相變、量子關聯等性質,獲得待研究規範場模型的各種物理性質。
  • 量子糾纏,時空幾何與機器學習
    這種奇妙的因果關係告訴我們,量子糾纏是改變時空的武器。它的一種應用稱為超遠距離傳輸,以達到鄰近效果。我們仍然使用黃色非線性光學元件將藍色雷射束分成兩束,然後將其變為A和B的兩個紅束。此過程的相反之處是,如果A和B在黃色晶體上相遇,則是藍色雷射束將被重新生成。在這裡,我們將B發送到另一個非線性分量,然後與雷射C一起輸入非線性分量。如果C和A完全處於同一狀態,我們將看到出射光是藍色的。
  • 人類可以通過量子糾纏實現「瞬移」,但卻不敢人體實驗
    回到1935年,愛因斯坦抓到一個機會,因為這時物理學家們發現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覺得找到量子力學的漏洞了! 這個量子糾纏是怎麼回事啊?就是說,通過把兩個電子配對,那什麼叫配對呢?通過這個方法就可以實現人類的瞬移,比如我們事先準備好大量配對的量子堆放在地球上,另一堆放在火星上,然後在地球上掃描你身上所有粒子的信息, 掃描完了之後,就把人身上所有的信息都與量子進行結合,火星那邊第一時間得到了這個人身上所有粒子的信息 ,等量的粒子加上這個信息,就會瞬間生成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個體出來,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克隆,這就實現了人類瞬移。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