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5月1日至6月10日,CGK昆明當代美術館將迎來今年第一個新展:「風華正茂——中央美院造型學院院藏(1951—2017)百張素描作品展」,此次展覽集萃了中央美術學院幾代造型學院學子們在其最青春年少的大學本科時代所創作的留校作品精品,梳理了中央美術學院在校尉胡同5號、「二廠」中轉和望京花家地近七十年不同辦學時期的歷史脈絡。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展期裡,即將為雲南的觀眾們呈現中央美術學院素描教學這一優勢傳統始終「風華正茂」的發展態勢。
展覽海報。供圖 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張路江教授策展。
展覽空間。供圖 據了解,雲南在中央美術學院校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由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合併而來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於1938年至1940年在雲南辦學,有一批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有過在雲南教學或學習的經歷,也有一些留在了雲南。中央美術學院在過去幾十年裡更為雲南培養了一批美術人才,對雲南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次展覽希望在雲南呈現中央美術學院素描發展的軌跡,讓廣大藝術愛好者感受百年來幾代央美人在造型的基礎學科——素描領域中的探索以及成果。從中尋求未來造型學科發展與基礎教學之間的關係,並向廣大熱愛藝術的青年傳遞素描的魅力。
按照央美造型學院的發展歷程,此次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王府井:深研的一代;二廠:堅守的一代;花家地:回歸常識的一代,集萃了幾代造型學院學子們在其最青春年少的大學本科時代所創作的留校作品精品。
展覽空間。供圖 1、王府井時期——深研的一代
第一個部分老美院時期:這個時期,中央美術學院坐落在校尉胡同5號。學子們在靳尚誼先生、林崗先生、詹建俊先生、葛鵬仁先生等老一輩美術教育家的領導下,對造型語言中最基本的觀察方法、表現方法,做了潛心深入地研究,這時的「精英式」教學,讓他們如同盲人摸象、庖丁解牛般,深入到素描本體和本體的觀察方法中,這種方法成就了「老美院的學術品質」。成就了80年代精英的基礎,成就了「深研」的一代。
女孩像 靳尚誼 76.5X8cm 鉛筆 1953年 供圖 2、二廠時期——堅守的一代
美院在二廠時期只有短短的6年,但90年代是中國藝術發展最為多元的時代。西方、民族、傳統等藝術形態繽紛湧現,雖打開了國內藝術家的視野,但也擾亂年輕人的思想,在紛亂的信息尚未梳理和消化,在傳統與現代語境相互角力的時刻,時任院長的靳尚誼先生提出的造型中的空間、體積問題是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審美品質的主張,讓二廠時期中央美術學院的基礎教學成為「造型品質堅強的守衛者」——堅守的一代。
跪坐的女人體 王偉 52X36cm 鉛筆 1995年 供圖 3、花家地時期——回歸常識的一代
2001年美院從「二廠」搬到瞭望京新校園,並成立全院(造型學院)基礎部,基礎部專業共有六科,分別是:書法、線描、解剖、雕塑、素描、色彩。基礎的維度寬泛了,稱為「寬基礎」,另一方面,單課時量下降了,稱為「泛基礎」。作為全造型學院統一的基礎部就解決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 藝術感受力和基本造型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在廣泛的基礎學科中建構寬於前輩的認知體系,又從中找到每位同學自己的興趣特點,再深研下去。望京時代的學子擁有寬泛的基礎,他們是開放的一代,能夠將多元的學科交互在一起,在資訊時代紛繁的知識海洋裡重構——回歸常識的一代。
素描石膏像 姚然 104X78cm 鉛筆 2008年 供圖 除展出百幅素描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央美造型學院各個發展時期的畢業生照片、師生創作照及院址照等,立體展示了央美造型學院的發展。
展覽空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