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喜劇人》第六季今晚總決賽!」「《歡樂喜劇人》是啥節目?」「這節目還有第六季?」
《歌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八年時光,如今仍有熱度,而作為喜劇界的《歌手》,《歡樂喜劇人》如今還有多少人看?
相信大部分人對《歡樂喜劇人》的了解只停留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第一季的前三甲:沈騰,宋小寶,賈玲;第二季的冠軍:嶽雲鵬。《喜劇人》三四五幾季的嘉賓都有誰,每一季的冠軍都是誰,你能答出來嗎?
再問個問題:《囧媽》裡邊那個列車員賈冰,有沒有獲得過《喜劇人》的冠軍?
答案是獲得過,不過這個消息是張紹剛在《吐槽大會》上爆出來的……
《歡樂喜劇人》現狀:生硬的表演,尷尬的笑點,說來就來的煽情,再加上一堆網絡段子,一段「喜劇」就這麼拼湊了出來。節目組還經常給觀眾鏡頭,拍下觀眾樂得合不攏嘴的片段,但卻完全不知道他們在樂什麼。
《歡樂喜劇人》中了什麼毒?
是因為演技不行嗎?一上舞臺,四肢動作要放開,臉上表情要誇張,說話嗓門要夠大,恨不得讓全世界都注意到他。
演技不行那就靠包袱,可演員上一句鋪墊什麼,下一句觀眾就能猜到要接什麼。語言包袱沒得用了,靠口音,東北口音一上,不笑也得笑!
笑不起來?那我就強行升華一下主題!從第三季開始,煽情結尾成了喜劇人們的標配。前邊正哈哈樂呢,突然,大屏幕出現東西了,下一秒,煽情開始。不少人對這個煽情環節厭惡至極,「我是看喜劇人來了還是看悲劇人來了?」
看來這節目辦不下去是因為再也找不到如同第一、二季那樣優秀的喜劇人了。這幾季的喜劇人,好多都是生面孔,舞臺經驗少,自己也沒有多少乾貨,天資上又沒有特別突出。
最後的他們不得不把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縫補起來,甚至是抄襲其他節目的喜劇作品,等表演結束了,還要盡力擺出一副「我很努力了!」的樣子,自己把自己感動的不行。
比如周雲鵬,他起家靠得是「撲盲子」,是一個人站在那裡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說脫口秀,但到了《喜劇人》的舞臺上,他開始做起了小品,而小品就得要故事,要劇本,要表演,顯然這和自己的優勢不怎麼搭邊兒。
再說孫建弘,他的特點是模仿易中天,用《百家講壇》的方式做類似脫口秀的東西。但今年已經2020年了,《百家講壇》早過氣了,可能新生代的觀眾都不一定認識易中天是誰,自己的優勢如今已成了劣勢,並且還甩不掉,因為甩掉了那就不是孫建弘了。
還有「誰啊?咋地了」的白鴿,當初可以靠一個梗走到《笑傲江湖》的冠軍,如今再出現,這個梗已經沒法再用了,於是不得不走向編故事演小品的道路,得,又是故事,劇本,表演,很明顯她駕馭不了這麼多東西。
所以喜劇人為什麼不優秀了?因為他們自己身上拿得出手的東西太少,一旦用完之後,便不得不走小品的路,而講故事、寫劇本、做表演這些東西並不是他們的強項,最後的結果就是,不好笑。
但同樣是文藝競技,為什麼《歌手》可以辦下去,而《喜劇人》卻一年不如一年?其實原因很簡單,音樂行業已經形成一個工業化的體系,有人教,有人唱,有人編曲,有錢掙。而喜劇行業,顯然還在一個相當不成熟的階段。
衡量一個產業成熟不成熟,典型的問題:這個行業有成型的教育體系嗎?
喜劇行業有嗎?沒有。往小裡說,從春晚誕生到現在,除了相聲演員可能是專門系統地研究過如何逗人笑的,其他的的喜劇演員多數都是野路子出身;往大裡說,有哪個表演學院開設過專門針對喜劇的理論課嗎?
什麼是喜劇,人為什麼會發笑,喜劇的「技術」有哪些?難以回答。喜劇的理論跟不上,喜劇人就不知道向誰學習,那一代一代的喜劇人便只能每次都從零開始,積累經驗、總結規律。
喜劇喜劇,它是一種劇,劇能不能立起來,首先靠的是劇本。本山大叔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除了因為他自己是喜劇大師,還因為他有一個好編劇——何慶魁老師。
我們熟知的《紅高粱模特隊》,《昨天今天明天》,《賣拐》等都出自何老師之手。但很明顯,整個影視圈找一個好劇本都難,更別說喜劇這個細分市場了。
除了典型的教育問題、劇本問題,喜劇的市場、喜劇的創作環境、表演環境等等問題都足以說明喜劇這個行當的空洞無力。
一個行業沒有一個成熟的體系業,就難以批量生產行業的從業者,更別說從這少數從業者中找到十分有天資的佼佼者了。於是就像我們看到的,《喜劇人》辦到最後,越來越找不到人,並且越來越不好看。
《歡樂喜劇人》還會有下一季嗎?不知道。但如果下一季仍然沒什麼亮點,那觀眾不如去短視頻平臺刷段子,搞笑的高手,還是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