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王玉召報導)通往庫特來木村的水泥路,平坦如砥,暢通無阻。走進村莊,屋舍儼然,果樹迎門。一站式服務大廳、紅色記憶展館、暖心小遊園映入記者眼帘……
「這是深度貧困村庫特來木村嗎?」記者疑惑。
「村委會的牌子在那兒掛著呢,這還有假不成?」村民阿米娜·託合提買買亮起嗓門,笑著給記者指了路。
墨玉縣吐外特鄉庫特來木村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落,從縣城出發,驅車不到1小時就到了。4月22日,記者來到這個村,眼前的村莊村美人和,處處皆景。
鄉村美了 村民笑容多了
「修路、整渠、安路燈,幾十年沒有清理的垃圾被清走了,家家戶戶大變樣。」
「原來窮,也沒心思收拾,院子裡髒亂差。現在日子好了,鄉親們也學著種樹種草種花。」
記者在庫特來木村採訪時,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訴說著村裡的變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村子有活力,脫貧才有動力。」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何勇說。工作隊進駐後,下決心先從美化環境做起。
在工作隊的帶領下,村民人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垃圾丟棄地被修建成小遊園,四周種上梧桐樹和花草;寬敞的村委會大院裡搭起葡萄架,種上花草樹木;鄉間小道修補加寬,圍上一圈木柵欄,再粉刷一番,田園氣息撲面而來。硬化路面、修繕房屋、建公共設施,庫特來木村煥然一新。
如則託合提·庫爾班是村裡的老人,身體硬朗,腿腳利索,平時沒事就喜歡去村委會旁邊的小遊園散步。「這裡環境好,一到傍晚,來散步的人特別多。」如則託合提說。
在庫特來木村,受益於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大部分村民都住進了新房。去年起,村裡又對每家每戶的院落進行設計改造,實行養殖區、種植區、居住區三區分離,並給村民發放花苗、菜苗等,既美化了庭院,又增加了收入。
「再不抓緊澆水,會影響長勢的。」貧困戶如孜妮薩·玉素甫在自家庭院裡忙著給前兩天栽下去的辣椒苗澆水。對於辣椒種植技術,她現在已經駕輕就熟。
腦袋富了 脫貧的動力強了
環境美了還不夠,腦袋富起來才能真正激發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按何勇的話說就是,苦熬不乾等著要,只會越來越窮。
如何讓村民的腦袋富起來?工作隊開動腦筋,先從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開始。工作隊利用村裡一處閒置空房,裝修翻新,建起了一座紅色記憶展館。村裡的草根宣講員變身講解員,給村民講解搜集展出的一些革命戰爭年代的老物件,弘揚優良傳統,激發村民用奮鬥改變命運的鬥志。
村裡還通過評比「五好家庭」「種植能手」「庭院改造達標戶」等活動,在村裡營造出人人學先進、當先進的氛圍。現在村民閒暇時,白天走進村委會的書屋、文化室充電,晚上到展館接受紅色教育,這已經成為村民們的生活常態。
業餘生活豐富了,村民們的幸福感增強了,主動脫貧的意願也提升了。汗薩依普·吾熱依木過去比較懶,今年卻主動提出要去縣城的飯館打工掙錢。
「工作隊是真心為我們脫貧著想,我們自己怎麼能放棄。」汗薩依普不好意思地說。
在村裡待了3年的工作隊隊員阿布都克優木·吐熱甫看得出來,如今的汗薩依普思想變了,人勤快了,脫貧的願望也強烈了,而這正是工作隊最希望看到的。
「現在,村裡議事有場所、文化有陣地、學習有專欄,村民們心裡亮堂了。」阿布都克優木說,村裡的貧困戶正從「等著扶、向上要」轉變為「要自立、快脫貧」。
就業多了 奔小康的底氣足了
庫特來木村村民大多數以務農為主,有的也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但時間都不長。
離家太遠不習慣,家裡有老人也走不開。其實,村民們不願外出打工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怕辛苦。村幹部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請外出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現身說法,去一次不管用就兩次、三次,嘴皮子磨破,再執拗的村民也被說得心動了。
「今年,村裡有260餘人外出打工就業。」阿布都克優木說。
村裡發展產業的條件有限,那就先扶持見效快的。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致富帶頭人海如麗汗·艾合買提把家裡的彩磚作坊廠擴大成水泥製品廠,吸納了14名勞動力就業,其中有8名貧困戶。
記者走進庫特來木村水泥製品廠時,努爾麥麥提·圖拉正在為彩磚脫模的事發愁。他正在反覆試驗,如何讓彩磚從模具裡出來時完整不缺角。努爾麥麥提是貧困戶,在廠裡幹的時間最長,拿的工資也最高。「工資是計件的,幹得好就拿的多,我加油幹,今年脫貧沒問題。」努爾麥麥提信心十足。
現在村裡正在籌備發展木器加工廠、建築工程隊和魚塘合作社,充分利用村裡的優勢,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提高脫貧成色。
經過努力,如今村裡只剩下最後幾十戶貧困戶,縣鄉、工作隊、村兩委、貧困戶正上下齊心,一步一個腳印,力爭儘快甩掉貧困帽子,確保全村人一個不落脫貧奔小康。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