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人歷史沿革: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延續千年的逆襲

2020-12-17 有魔氣歷史

日耳曼人是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涵蓋了如今西歐、北歐、北美等眾多發達地區,其中尤其以英格蘭人、維京人和德意志人最具代表性。他們不僅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同時亦成為近代數百年以來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受益人。

然而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卻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那麼日耳曼人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古羅馬時期,一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成為現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

01族群由來:古印歐人的北歐分支

實際上,不論是代表歐洲古典文明的希臘人、拉丁人,還是歐洲三大蠻族,他們均發源於烏拉爾河——多瑙河下遊的「南俄草原」(環繞裏海北岸地區)。由於他們除了擁有共同的種族特徵以外,還同屬於印歐語系,故而其先祖又被稱作為「古印歐人」。之所以叫做「印歐語系」,是因為這些操著類似口音的古印歐人後裔在西遷歐洲的同時,亦曾有分支為米底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南遷到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陸地區。

不同於南遷分支,在原始印歐人向歐洲方向擴張的路途中,地形更加複雜。溫和溼潤的歐洲中南部被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眾多山地阻隔,平原亦大多森林密布(大西洋水汽充沛)、道路難行。故而包括希臘人、凱爾特人等眾多古印歐人分支皆是沿著海岸線或河流遷徙。這其中希臘人沿黑海沿岸經過色雷斯平原抵達希臘半島、拉丁人從黑海沿岸穿過多瑙河中下遊平原進入波河流域、凱爾特人亦是沿著多瑙河溯流而上直抵巴伐利亞高原。相較於他們,日耳曼人同斯拉夫人一樣,選擇從喀爾巴阡山脈北麓的德涅斯特河(即烏克蘭、摩爾多瓦兩國分割河流)進發,並最終抵達日德蘭半島。

以日德蘭半島為根基,日耳曼人逐漸壯大,並向北歐和中歐其他區域繁衍遷徙。大約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伴隨著氣候驟降和海水侵襲(許多日耳曼部落喜好沿海而生,並跨海至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部分日耳曼部落開始南遷,並與羅馬發生碰撞。觸發了這場南遷移民潮的是居住在日德蘭半島的辛布裡部落,他們連帶催動了可能源於半島北部的阿姆布昂人和易北河下遊的條頓部落相繼加入了這支南遷的日耳曼大軍。

02叩邊羅馬:漫無目的的南遷之路

其實早在日耳曼人南遷之前,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就已經知道凱爾特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了。伴隨著辛布裡、條頓以及阿姆布昂三個部落的行動,日耳曼人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了歐洲文明的地緣版圖上,後來人們便將雙方的這次碰撞稱之為「辛布裡戰爭」。彼時,與羅馬共和國毗鄰的蠻族主要還是凱爾特人,因此當日耳曼三部溯易北河而上、朝著阿爾卑斯山方向滲透之時,他們所遭遇的第一波抵抗便是位于波西米亞高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捷克)的凱爾特人。

不過,雖然都被羅馬人蔑稱為「蠻族」,但此時的凱爾特人畢竟受到文明輻射數百年了,已經成為兼具農耕、畜牧的半定居族群,戰鬥力大為衰減,早已不復當年圍困羅馬城(即「白鵝救羅馬」時期)的強悍了。加之日耳曼三部的這次南遷,根本就是為了覓食保命而來的,士氣和勇猛程度是凱爾特人也難以比擬的。公元前120年前後,日耳曼三部徵服波西米亞以後,很快就進入了與之相鄰的奧地利,並在此處順多瑙河而下,直抵喀爾巴阡盆地(多瑙河中遊平原)。

熟悉歐洲地圖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很顯然當日耳曼人來到喀爾巴阡盆地時,他們距離羅馬邊界就已經不遠了,更何況此處的凱爾特人部落早已成為古羅馬羈縻統治的緊密區域。秉承著安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常識,羅馬人與日耳曼三部很快發生了交鋒。不過經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並將整個地中海囊括在內的羅馬共和國,此時的社會結構早已從農耕過渡到了商貿,這就導致農民兵源不足、貧富差距嚴重、戰鬥力水平下降。而他們的敵人恰恰是比凱爾特部落還要兇殘的日耳曼人,最終羅馬軍隊在諾裡亞戰役中遭受重創。

公元前109年,日耳曼人跨過巴伐利亞高原,抵達高盧地區。羅馬人再度與之交鋒,全軍覆沒。日耳曼三部的勝利,促使他們此後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行於整個高盧地區,更為重要的是它讓原先臣服於羅馬的凱爾特人看到了羅馬軍隊的虛弱。兩年之後(前107年),正當日耳曼三部橫掃西歐之時,位於瑞士高原上的凱爾特人提古林尼部落南侵羅馬,並破天荒的取得了凱爾特人對羅馬人百餘年來的首次大勝。為了宣洩百年屈辱,凱爾特人迫使四千多羅馬戰俘從「軛門」(即三根標槍紮成的門洞)下面挨個鑽出,史稱「軛門受辱」。

不過,相較於主動出擊羅馬腹地,但戰果有限的凱爾特人,戰鬥力更為強勁、作風更為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羅馬的戰場大敵。只是,辛布裡人、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終究是為了生存才發起南遷的,他們在又一次重挫羅馬軍團(阿勞西奧戰役)之後,便選擇竄入外高盧境內,並不願意深入到羅馬腹地進行一次客場冒險,高盧地區的凱爾特族群已經足夠他們掠食的了。這種掠奪式的生存方式,本質上依然屬於遊牧生活的範疇,只不過日耳曼三部遊牧的對象是其他更為弱小的族群罷了。所以按照日耳曼人的想法,過了幾年他們才又一次返回羅馬邊界,意圖再進行一輪收割。

只是恰在日耳曼三部巡掠高盧的時候,羅馬內部形勢發生了一次劇變。在遭受接連失敗之後,羅馬執政官馬略推行軍事改革,並取得北非朱古達戰爭的勝利。故而當日耳曼人再度來襲之際,馬略率領他所訓練的5萬羅馬新軍出現了。我們姑且不去詳談馬略軍改的實質和其背後的深層因素,只需要知道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和動員能力被重新激活就好。當戰場塵埃落定,結果完全出乎日耳曼人的預料,條頓、阿姆布昂人幾乎全數被殲,另有相當多的婦孺(日耳曼三部是舉族遷徙的)被俘。沒過多久,辛布裡人也在抵達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波河平原,於韋爾切利慘遭羅馬軍團屠戮。至此,辛布裡戰爭結束。

03日耳曼尼亞與羅馬帝國邊界的形成

經過辛布裡戰爭以後,羅馬人開始將北部被日耳曼族群佔據的區域稱之為「日耳曼尼亞」,意為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沒過幾十年,凱撒便開始率領羅馬軍團開啟了徵服高盧的歷程,並將萊茵河作為高盧地區(也即羅馬疆域)與日耳曼尼亞的邊界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凱撒甚至跨越到了萊茵河以東附近的叢林中,以求達到對日耳曼部落的威懾效果。

然而,以河流作為兩個族群邊界的做法並不符合地緣板塊的自然規律,畢竟相較於山脈的兩側,河流兩岸更容易相互交流(經商、通婚和戰爭)。所以當凱撒撤兵以後,眾多為了謀求生存的日耳曼部落開始不斷嘗試穿越萊茵河防線,畢竟相較於羅馬人的阻力,從日德蘭半島傳遞而來的地緣壓力更為強烈。在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競爭中,不斷有人潛入高盧地區,這迫使後來羅馬帝國不得不沿河修築一些分段的防禦工事,這一系列防禦工事後來又被稱作「日耳曼長城」。

當然,不僅日耳曼人想要遷徙至萊茵河以西,之後的羅馬帝國同樣有兼併萊茵河東岸野心的皇帝。在奧古斯都和提庇留時期,羅馬軍隊不斷深入中歐叢林,佔領了大半個中歐。然而這些日耳曼部落大多並非真正屈服。最終條頓堡森林戰役爆發,羅馬帝國在其最強盛之時遭受慘敗,不得不停止了擴張行動,萊茵河防線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其實羅馬人在條頓堡森林戰役慘敗的原因恰恰是當年凱撒不願佔據萊茵河以西的理由,畢竟叢林密布的環境不利於羅馬軍團的展開,反而對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更加有利。

04「三世紀危機」後的日耳曼羅馬

條頓堡森林戰役之後,羅馬帝國不僅未能徵服日耳曼尼亞,其自身卻逐漸出現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點:其一是馬略募兵制改革以後,軍隊將領地位提升所帶來的武人亂政現象;其二則是伴隨著帝國內部的飽和發展,不同地緣板塊間的離心力日漸增強。最終羅馬帝國陷入了軍隊頻繁廢立皇帝、「四帝共治」以拱衛中樞的窘境。

正當羅馬即將迎來新一輪歷史拐點的時候,亞洲草原遊牧民族匈人開始入侵歐洲,並裹挾了包括阿蘭人、日耳曼人在內的眾多族群衝擊羅馬邊疆。在此期間,日耳曼族群業已形成以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為主的東日耳曼人;以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為主的北日耳曼人。最終,眾多東日耳曼人以及部分西日耳曼部落紛紛內附羅馬,其中西哥特人(從哥特人分裂)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汪達爾人連同阿蘭人(非日耳曼族群)佔據了北非迦太基故地、東哥特人佔據了亞平寧半島(後被倫巴底人佔據)、法蘭克人則在萊茵河以西的高盧地區佔據絕對優勢。

此時,羅馬帝國雖然分裂,並且對各地日耳曼將領的束縛力大為削弱,但卻依舊維持著西羅馬帝國形式上的完整。因而,這段時期的西羅馬又被稱作「日耳曼羅馬」。在「日耳曼羅馬」時期,眾多日耳曼部族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歐洲由此進入了以日耳曼族群為主的時代。

05中世紀歐洲:日耳曼人的天下

進入中世紀以後,東日耳曼諸部中唯有西哥特王國留存了下來,東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則相繼被東羅馬滅亡,勃艮第人則被法蘭克人吸收。西日耳曼諸部的情況較為複雜,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眾多部落最終演化成為了巴伐利亞人(南德意志人);居住在北海沿岸,包括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以及巴達維人則逐漸成為荷蘭人、英格蘭人的直系祖先;至於居住在萊茵河、威悉河等地的日耳曼部落則逐漸成為了黑森人和法蘭克人。當然,後來除了不列顛群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外,法蘭克人的疆域幾乎涵蓋了全部中西歐地區,但最終在日耳曼尼亞地區還是形成了以德意志為共同文化意識的德意志人。

事實上,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其本質上可以看作是凱撒治下的高盧與日耳曼尼亞地區的又一次地緣劃分,畢竟後來西法蘭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依舊是以萊茵河-洛林一帶為界線的,而這源於兩側日耳曼人對拉丁文化的認同程度。不僅如此,自從西日耳曼人內附羅馬以來,易北河以東及波西米亞地區便被西斯拉夫人佔據,法蘭克人崛起的歲月裡,日耳曼人開始東徵並逐漸收復了這些地區。

相較於東日耳曼人和西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雖然未能在古羅馬文明崩潰的廢墟中獲益,卻依舊不能阻擋其在中世紀崛起的步伐。他們擅長海上冒險,喜歡掠奪其他歐洲國家,並從8世紀開始愈發變得有組織起來。這其中丹麥人甚至一度取得英格蘭地區的統治,建立了北海帝國。為了表達對這群擅長掠奪、殺戮的海上強盜的厭惡,芬蘭人稱之為「羅斯人」、東斯拉夫人稱之為「瓦良格人」、西歐的日耳曼同族們將其稱作「維京人」,他們留西歐的後裔則被稱之為「諾曼人」。

鼎盛時期,這些維京人一方面在西歐(從北海到地中海)橫行肆虐,甚至佔據了西西里島之後充當了抵禦阿拉伯人入侵的歐洲南大門作用;另一方面則在東歐斯拉夫人的領地中經營著往返北歐(瓦良格人)和拜佔庭(希臘人)之間的「瓦希商路」。甚至就連因這條商路貿易而崛起的東斯拉夫城邦諾夫哥羅德,後來在斯拉夫貴族的邀請下迎來了瓦良格人的領袖留裡克建立了俄國史上第一個王公政權(俄國史學界對此有異議)。

至此,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德國(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撒克遜人等重塑形成的德意志人)、法國(西法蘭克人)、西班牙(西哥特人),乃至義大利、荷蘭、奧地利甚至是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均不同程度的保存了日耳曼人的血緣、習俗或者影響。當中世紀的歐洲遭受阿拉伯人和奧斯曼人的入侵之時,以保護歐洲為名發起「十字軍東徵」的也大多是法國、英格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等日耳曼國家。大航海時代和工業化浪潮來臨之際,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憑藉對全球秩序(全球殖民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等)的塑造佔據著世界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日耳曼人源於南俄草原的古印歐人族群,後西遷至日德蘭半島以及北歐地區,並伴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開始不斷南遷。它們先後與羅馬發生了辛布裡戰爭、條頓堡森林戰役,劃定了雙方的分界線。羅馬帝國分裂後,眾多日耳曼部落趁勢內附西羅馬,並在其倒塌的廢墟中建立起了一系列政權。步入中世紀以後,日耳曼人逐漸成為歐洲範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並成為維護歐洲文明的形象。

中世紀結束以後,日耳曼人的族群意識逐漸被各自國家認同所取代,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成為更具辨識度的標籤,日耳曼人概念也隨之逐漸萎縮成為德意志地區(與日耳曼尼亞地區高度吻合)人群的自稱了。

相關焦點

  • 日耳曼人: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的逆襲
    引言作為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日耳曼人的後代覆蓋了現如今歐洲的很多發達地區。在現代社會中,著名的英格蘭人和德意志人都是歷史上日耳曼人的後代。作為最早一批開展工業革命的民族,他們主導了歐洲的文化與經濟發展。
  • 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
    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將帝國北方文化落後的民族統稱為三大蠻族,即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查理曼大帝被譽為「歐洲之父」,這一年也被認為是現代西方文明誕生的標誌。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奠定了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雛形,而英國則是另一支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的,除此之外北歐挪威、丹麥、瑞典均為日耳曼人,他們在中世紀還有一個名字叫「維京人」。
  • 歐洲的三大蠻族
    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隨著羅馬軍隊的四處徵戰,凱爾特文化在歐洲大陸逐漸消失,最後連英格蘭也被羅馬牢牢控制。只有在羅馬人沒能到達的愛爾蘭,和羅馬人沒能真正佔領的蘇格蘭,他們延續著自己的文明。
  • 羅馬人眼中的歐洲三大蠻族:哪個族群更兇悍?
    羅馬人眼中的三大蠻族羅馬人眼中的三大蠻族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三大蠻族都有著部落化的村社制度,部落會議在原始的民主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男女平等的民族,因為身為凱爾特人的女性,她們不但可以成為女王,本土宗教(德魯伊教)早期的宗教領袖均為凱爾特女性。凱爾特人的活動範圍曾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再漸次縮減的變動過程。他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規模遷移,他們和古希臘人做生意、和古羅馬人爭戰不休、他成群結隊的翻過阿爾卑斯山,把鐵器傳播到歐洲各地。他們幾乎無處不在。
  • 羅馬人眼中的三大蠻族,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至今影響著整個歐洲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非常崇拜古希臘還有古羅馬的文明,把它稱作是「地中海文明」,但是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一段文明史更加偉大,更加傳奇,這就是「波羅的海文明」。說到這個文明,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當時被羅馬人看作是「三大蠻族」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3.日耳曼民族對羅馬的入侵種族上,是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極簡歐洲史》認為日耳曼不僅僅是今天的德國的民族。但希特勒發起世界大戰,其中有一個動機就是為日耳曼民族向東擴張生存空間,那些空間此時被波蘭人、烏克蘭人和俄國人之類的劣等斯拉夫人佔據。
  • 一小時聽完羅馬與蠻族的千年戰爭史
    日耳曼部族首領之子阿米尼烏斯後來成為了羅馬的特權階層,但在目睹家鄉的慘狀時,他的復仇之火熊熊燃起。在他的呼籲下,日耳曼的各個部落聯合到一起,他們的對手,是瓦盧斯治下的三個羅馬軍團。在與日耳曼之間的戰爭終止後,不列顛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下一個目標。在不列顛被徵服後,這片土地成為了羅馬的糧食供應站。
  • 《全面戰爭:競技場》冷知識——歐洲蠻族(上篇)
    《全面戰爭:競技場》目前測試階段出現的四大陣營(羅馬、希臘、迦太基、蠻族)中,對於大部分玩家,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陣營恐怕就是蠻族了。因為對於中國玩家來說「蠻族」這個詞實在是太熟悉不過,蠻族關聯浮現的一串詞就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但眼中所看,顯然非腦中所念,《全面戰爭:競技場》遊戲中的蠻族到底是個啥玩意?
  • 縱橫中世紀1 什麼是中世紀,即羅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混戰的時代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時期,時間是從476年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至1453年拜佔庭帝國滅亡為結束,前後縱橫了近一千年之久。從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到另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便是歐洲的中世紀。因此,由於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的地位,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都以爭當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為旗號,大肆互相徵伐擴張,都渴望自己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一統整個歐洲。但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誰也都沒能擁有絕對實力去徵服整個歐洲,反而卻是越打越分裂了,因此,歐洲的中世紀是混亂得,甚至堪稱是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
  • Barbarian,原始部落蠻族人是如何一步步融入歐洲社會的
    提到歐洲,尤其是西歐的一些種族,作者的腦海中會瞬間浮現出「維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等等,Barbarian大多被翻譯為「野蠻人」或者「蠻族人」,但是在西方的一些典籍當中,會將這些蠻族人歸為希臘人、日耳曼人。
  • 北歐的神祇戰爭——淺談北歐神話故事的演變歷史
    世界上舉凡長久的文明必會誕生自有的神話,然而世界總有例外。北歐神話的誕生即慢於世界許多文明,又因其壽命和輝煌過於短暫,成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剎那流星。或許不是足以千百世,然而後世多少受其恩澤和影響。比如今日的一周七天便是來自北歐神話的七曜日制度,比如大賣的雷神託爾,比如見諸許多文學作品的世界樹等就都來自北歐神話。這或許是短暫的歷史卻是文明無法避開的一頁,畢竟影響那麼深遠悠長。
  • 延續上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怎麼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大多數西方人都對羅馬有著一種極為特殊的情懷,那既是對過去橫跨三大州的強盛羅馬帝國的緬懷,而對於歐洲國家層次來說這也是「臉面之爭」。歐洲國家裡號稱「正統羅馬繼承者」的多了去,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甚至法蘭西也偶爾來客串一回羅馬繼承人。可當年強盛的羅馬是怎樣一分為二,而西羅馬又是怎樣從一個強盛的帝國被日耳曼人給滅了的呢?
  • 日耳曼人入侵和羅馬文明的堅持
    166年,在羅馬皇帝馬可·奧裡略統治時期,有些日耳曼部落如誇得人、馬科曼尼人、倫巴第人,突破邊牆的防禦體系,越過多瑙河,幾經曲折,於170年到達亞得裡亞海上的阿奎萊亞大港。這樣便開始了「大規模入侵」,入侵延續了三個多世紀,在羅馬帝國歷史中掀起一個又一個浪潮。可是,羅馬和它的鄰居日耳曼人仍然保持著已經古老的和平關係。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羅馬法是指古羅馬國家從形成到滅亡整個歷史時期全部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即東羅馬帝國)的法律。西歐中世紀歷史的演進然而、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陸續建立國家之後,羅馬帝國原有的法律架構及法律秩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這麼多世紀以來,歷經反覆努力才確立起來的羅馬法律的結構在這些野蠻人的屠刀下已散了架
  • 逞兇肆虐的「北歐海盜」,維京人的崛起與歐洲文明發展的聯繫
    從公元8世紀到開始,以維京人為主的海盜集團曾經風靡一時,他們曾大肆侵略法國的北部、英國等北歐各個國家,因此他們也就有了一個外號「北歐海盜」。由於他們偏離歐洲文明發展的軌跡,因此相對於歐洲各國文明的先進,維京人在同一時期似乎還處於相對比較原始的狀態,但維京人卻用自己無與倫比的勇氣,將遠比他強大的歐洲各國揍得呼爹喊娘。
  • 羅馬帝國縱橫歐洲500年,最後咋衰落的?不能全怪蠻族日耳曼人
    可以說,在蠻族入侵之前,羅馬帝國內部早已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已經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 羅馬貧民 二、歐洲蠻族的入侵 歐洲蠻族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邊界的騷擾由來已久
  • 「蠻族」戰勝「正規軍」,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被日耳曼軍團擊潰
    而再看同時期的蠻族人,其裝備則寒酸得可憐,畢竟由於缺乏必要的工藝基礎和礦產原料,使得他們在戰爭中的保命裝備與羅馬方面相差了一大截。因此在凱撒時期以及屋大維時期,羅馬人能夠徵服高盧地區及其以北的日耳曼人,實際上就是靠的這種在軍事裝備和作戰方式的壓制。
  • 瓦希商路:北歐人開闢的貿易新線路,卻成為東歐文明崛起的契機
    正是這條由北歐人開闢的新商路,卻成為東歐文明崛起的契機,這是為什麼呢?01北歐地緣環境和社會結構歐洲文明最早源於愛琴海地區的克裡特島上,後世稱其為米諾斯文明或克裡特文明。這是一種深受古埃及和小亞細亞影響的海島次生文明,從約公元前2850年一直持續到前1450年。
  • 中國人的手下敗將,歐洲人卻聞之喪膽,匈奴給西羅馬好好上了一課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之一,時至今日,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還有許多羅馬帝國的粉絲,其中的一些,逢羅馬帝國則必誇,以至於被大家冠以「精羅」(精神羅馬人)的稱號。
  • 蠻族在羅馬帝國衰亡中扮演的角色:一著不慎導致滅頂之災
    蠻族的到來雖說蠻族對羅馬人的大規模入侵要到公元5世紀,但是羅馬人對蠻族並不陌生,早在公元前2世紀馬略就擊敗了辛布裡人和條頓人,在馬克奧勒利烏斯統治(161-180年)時期,日耳曼人的威脅就成了帝國長期的負擔。276年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和日耳曼其他部族蹂躪了高盧、西班牙和義大利北部,是三世紀危機的重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