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驅力」差的孩子,真是天性懶惰嗎?惰性可以這樣改良,很有效

2020-12-14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許多人的正常生活,其中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居家學習的問題了。

學校推遲開學,但是停課不停學,孩子們在家也要上網課,這可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自控力強的孩子尚且好說,但那些自控力弱的孩子,似乎「線上學習」完全無法拴住他們的心,家長看著電腦前恍恍惚惚的孩子,正是恨鐵不成鋼。

前幾天就有朋友打電話向我訴苦,說兒子上網課時總是提不起興趣,老師都開講了,書還沒找著;好不容易開始聽課,可沒一會就又開小差兒了。下課後,沒有第二天上交作業的「硬性要求」,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積極完成,都得要家長催好幾遍才肯去做,做也不認真,總是敷衍了事。

他一開始還好言好語的提醒兒子,可說了幾次不管用,到最後只能靠「吼」。

他說真的不想因為孩子的學習,影響了親子關係,可眼瞅著別人家的孩子用功讀書,又總擔心他比別人落後!

聽完朋友的話,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可家長有想過為什麼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拖延,愛偷懶呢?

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寫作業拖延是因為「內驅力」不足

孩子們身上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其中普遍存在的就是做事情拖拉,需要在老師和家長催促提醒下才能完成。

這類問題的根本是,孩子從內心深處就不想做這件事,像平時打遊戲看電視,孩子就從來不用家長提醒,稍有課餘時間就把手伸向了電子產品;而相對來說,乏味的課本和沉悶的課堂,就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勉強才能完成。

相關的心理學家,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內驅力」不足:通俗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做事的興趣和動力,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自主的完成自己學習任務,即便是遇到他們不擅長或不喜歡的科目,也不是愁眉苦臉的抗拒,而是能夠讓自己的心態得到調整,同樣很好的去完成。

「內驅力」真有這麼神奇嗎?那到底什麼是內驅力

在解釋內驅力之前,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動機又分為內驅力和誘因。

內驅力是孩子自身推動行為的力量,而誘因是行為目標對孩子的刺激。

著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

像孩子渴了,會主動去找水喝,這就是內驅力在驅使孩子的行為來滿足飲水需要,隨著飲水需要的被滿足,內驅力降低,飲水行為也就停止了。

內驅力大致可分為三種:

1)認知內驅力:源於孩子自身需要的內部動機,要通過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

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去完成一些事情,學會某幾個知識點,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社會地位的需要,例如獲得同學的尊重。

3)附屬內驅力:孩子為了總是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和讚揚,而表現出來的一直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動機。

既然內驅力是「天生的」,為什麼我家娃會缺乏?

在這裡要向家長們解釋的就是,雖然內驅力是人天生就有的,但每個孩子都不相同,缺乏內驅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孩子說:我不感興趣!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孩子也是,他們的內驅力會體現在不同的事情上。沒有人會對所有事情都有內驅力,並且即使孩子對某些事感興趣,內驅力也不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這事情無法讓孩子產生興趣,甚至已經開始厭惡了,那麼他們自然就會失去內驅力。

第二、孩子說:我今天累了!

人都有懶惰心理,相對成年人來說,孩子的自控力更低,所以孩子受懶惰心理的影響更大。學習是一件耗費腦力的活動,常常會讓孩子感到疲憊,這時候惰性就萌發了,內驅力就會減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陷入碰到困難就放棄的惡性循環。

第三、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有關

物質獎勵其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類似於「如果你這次考試可以考進前三,你想要什麼我都給你買」這樣的話,很多父母都會將其掛在嘴邊,用來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起初這種物質的投入也確實換來了孩子短時間內的用功,可一旦沒有達成目標獲得獎勵,又或者下一次沒有更好的物質獎勵,孩子會立馬「原形畢露」。

關於物質獎勵: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在解題過程中,對兩組大學生分別採取無獎勵和獎勵一美元的方式,結果表明,當人在進行一項活動時,給予他物質獎勵,反而會降低參與者對這項活動本身的興趣,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所以家長朋友們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物質獎勵的弊端。

其次,「打罵教育」是真的百害無一利

除了提供物質獎勵,「打罵教育」也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言語和暴力傷害孩子,不僅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高壓下,孩子只會越來越被動,做事情積極性也會降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漸漸的在父母的權威教育下越來越少,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父母得「打罵教育」最終使得孩子無法感受完成一件事的愉悅和自豪。

所以,造成孩子「內驅力」不足,僅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家長也難辭其咎。

四、也想讓孩子擁有「內驅力」我到底該怎麼做?

內驅力雖是天生的,但它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的!下面這幾個方法,或許就對您的孩子管用!

第一、探索世界,找孩子的興趣點

家長們可以多帶孩子了解課本以外的世界,例如去科技館動物園圖書館,擴展認知的廣度與寬度,從而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價值或使命

然後從孩子熱愛的事情著手,激發他的求知慾,從而自主地去探索學習。引導孩子,將這種探索精神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去。

第二、賞識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

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結果,家長可以給予賞識,以強化孩子的行為。對於少兒階段的孩子來講,一點學習上的成就或進步就足已讓他興奮不已。

關鍵問題還在於家長的鼓勵與引導。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可以足夠細心關注到了孩子的進步與改變,並將改變帶來的積極意義轉化為推進孩子成長的動力,再準確的傳達給孩子。

第三、培養責任感,讓孩子承擔的後果

由於孩子在生活中總是被保護的對象,家長在孩子承擔責任這件事上,總是會有意無意的忽視。

不重視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會讓孩子養成做事沒有目的的壞習慣。孩子做作業不認真時,家長要提醒孩子,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否則就要自行承擔所有後果。

第四、及時輕推,給孩子勝任感

在學習上經常拖延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在第一次嘗試學習一個知識點時失敗了,從而導致孩子有了挫敗感。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一些鼓勵、認可,讓他們重新建立「勝任感」

讓孩子從心底認識到「我可以」這件事對於孩子的內驅力很重要,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做到某些事,孩子遇到事情時,第一時間都會想要選擇直接放棄。

在孩子受到挫折而不願前進的時候,家長可以輕推一把,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行。

第五、嚴於律己,給孩子好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繼續探究、認知和專注。那麼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呢?此時,作為家長的你很重要。可以在孩子學習時,暫時放下手機裡的工作和娛樂生活,一起陪孩子看一本書

外界的一切影響因素所激發的興趣,都是淡薄和短暫的,而強大的「內驅力」一定是孩子學習道路上最強有力的武器。優秀的人生,從培養內驅力開始!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所以其實是不存在「天生」就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
  • 孩子做事愛「拖拉」就是懶?不一定,可能少了點「內驅力」
    看著孩子被迫寫作業的樣子,小劉的氣卻還沒有消下去,他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孩子做事總是這麼拖延?其他孩子也是這樣嗎?其實不僅僅是小劉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大多數孩子都是一樣的,做事情,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過於拖延,毫無自律性可言。
  • 不做「學習氣氛組」,阿卡索趣味課堂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
    玩笑歸玩笑,回歸正題,在生活中,家長們可能的確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我家孩子看起來學習的已經非常認真努力了,為什麼成績總是上不去呢? 在當前「填鴨式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些看起來「學習已經非常認真努力」的孩子們,實際上他們只是營造了學習的氣氛而已,最終只能淪為「學習氣氛組」。
  • 懶惰這樣毀掉人的一生!
    阿強偶而動一下眼皮,才能讓你感覺到他還活著上,在這沒有生機的陋室裡,阿強的肚子突然叫了起來,可他還是懶得動,哪怕外屋就有爐子可以生火做飯。這真是懶到極致,達到了最高的懶癌境界嗎?阿強可能沒有想過,他也懶得想了,這樣活著他認為就挺好。人能懶到這樣,也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朵奇葩了。可阿強是如何一步步變得這樣懶得呢?
  • 哈佛大學: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好,「羅森塔爾效應」,喚醒學習內驅力
    01現在家長普遍反應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不積極,自律性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需要老師或者父母催促甚至監督。其實也難怪孩子學習不積極,學習是個很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沒有目的性,誰又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要什麼都輕而易舉,感受不到生活的壓力,即使父母每天嘮叨生活不易,但孩子還是不能體會,無法感知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每天生活在蜜罐裡,又怎會去辛苦的學習呢?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璐瑤媽媽:了解孩子的七大天性,輕鬆育兒不是夢
    應本網之邀,璐瑤媽媽深入地談到她如何利用孩子的天性,進行啟發性的教育,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並開啟探究式的學習之旅。現全文轉發,相信她的理念一定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教育感悟。順著這個問題探究下去,甚至都可以探究到糖的代謝,這不就是初中和高中的生化知識嗎?所以千萬不要小瞧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打開知識的大門,好奇心也是讓孩子最終擁有探究力和自學力的根本。所以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在聽到孩子提為什麼的時候,不要上來就說,你咋那麼多問題。
  • 爸爸》: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爸爸》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促使吉塔成功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個是一直以來身邊人包括父親對她的引導和督促;另一方面則是她自身所有的內驅力,只有自己拼盡全力的想要做一件事情,最終才會獲得成功。所以,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 你的學習內驅力是什麼?
    昨天是我2021年參加的第一節寫作課,課上老師提出了問題:你為什麼學習,你的學習內驅力是什麼?以下是我的回答:「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是我非常喜歡的格言,也是我一直踐行的。為什麼學習?一句話概括:就是使自己不斷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孩子玩具從來不收拾?你可以這麼做!
    相信有很多媽媽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擾:孩子總是喜歡把家裡搞得一團亂,無論是幫孩子收拾也好,命令孩子自己收拾東西也好,沒過多久,又是一團糟,而孩子呢,拍拍屁股就跑掉了! 真是氣skr人!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提高孩子內驅力,小學做好一件事
    文|凝媽家長們常常發愁,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沒有學習勁頭呢?非要爸爸媽媽逼著才學,就是屬藥膏的,擠一擠,動一動。有很多父母為陪孩子寫作業抓狂,自己比孩子還著急,孩子怎麼就不動腦筋呢,真是愁人,讓人忍無可忍啊!
  • 真正的自律靠的是內驅力
    以前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破壞自己注意力的事上,想戒也戒不掉,當內驅力足夠大時,不知不覺就擺脫了壞習慣。現在每天的空閒時間都花在了讀書提升自己上,不說神功已成,卻也是巨大的改變和進步。幾年前買過李笑來老師的專欄課,裡面講到過破壞注意力的三個大坑:莫名其妙的湊熱鬧,心急火燎的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 別讓惰性毀了我們的夢想
    懶惰儘管柔弱似水,卻常常把我們徵服:它滲進生活中一切目標和行為,蠶食和毀滅著激情和美德。——拉羅什富科惰性是一種習慣,當你的大腦習慣了那種思維以後,你會給自己找很多很多的藉口來推辭自己要做的事情。對於寫作,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可是每當我下班回家我總是想玩會手機。
  • 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他們的天性,父母這樣做小磨蹭變大麻利
    所以說,很多時候,孩子做事磨蹭都是天性使然!孩子磨蹭背後的原因雖然說,磨蹭可能是天性,但是生活中影響孩子磨蹭的因素還有很多。有的可能是自身能力不達標,有的可能是父母教育不當導致的,不管哪一種,父母都應該了解清楚才行,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辦法來改善孩子的小磨蹭。
  • 學古箏時,孩子有了惰性該怎麼辦?
    孩子剛開始練習古箏,還是比較投入的,但一段時間後,就變得沒有耐心,上課時小動作也越來越多。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在這裡我們想對家長朋友說,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請不要緊張,更不要對孩子大聲斥責,這種現象在學習古箏的孩子中普遍存在。
  • 孩子很懶惰怎麼辦?寶媽這樣做,你的寶寶會更勤奮呦
    同時呢,寶媽也要及時「謝謝」寶寶,讓他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這樣也會讓他以後更加喜歡去幫助媽媽做事情。2.讓寶寶獨立做事在寶寶3-5歲時,寶寶已經上了幼兒園,這時寶媽需要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事情,不能再「事事都親為」,這樣會使寶寶過多依賴媽媽而變得懶惰。對於孩子的一些作業,應該讓孩子去獨立完成。
  • 督促孩子自主學習是靠獎賞,還是靠懲罰?父母要知道其中利弊
    2.懲罰「壞」的結果還是剛剛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試中能夠取得好成績,如果是習慣性使用懲罰機制的家長則會跟孩子這樣講:「如果你期末考試沒有考到95分,以後零花錢和玩具都減半」不過,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進行過反思:到底是獎賞更有效,還是懲罰更有效呢?
  • 三位媽媽的育兒反思:要教育好孩子,父母不要犯這三種錯誤
    作為父母,你在教育孩子時,犯過錯誤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門幾個好友的孩子都上了大學,有時候聚在一起,談論起孩子時,會後悔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犯的錯誤,都說,如果再重新教育孩子,自己絕對不會再犯。
  • 老師布置手工作業,爸爸:這樣只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失去學習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做這種作業會扼殺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失去了許多發現問題,提升自己的機會。梁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孩子,現在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老師會布置一些手工作業。有一次,梁先生幫助孩子完成手工作業,老師布置作業時要求孩子必須用球形的塑料盒子,來裝一些小花或者小草。
  • 如何親手「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內心滿滿的喜歡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曾經提出過自我決定論,將每個人行動的動機分成了內驅力和外驅力。內驅力是說人們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的動力來完成某個行為,而外驅力則是通過外界提供的評價體系,獎懲措施等動力來完成某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