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許多人的正常生活,其中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居家學習的問題了。
學校推遲開學,但是停課不停學,孩子們在家也要上網課,這可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自控力強的孩子尚且好說,但那些自控力弱的孩子,似乎「線上學習」完全無法拴住他們的心,家長看著電腦前恍恍惚惚的孩子,正是恨鐵不成鋼。
前幾天就有朋友打電話向我訴苦,說兒子上網課時總是提不起興趣,老師都開講了,書還沒找著;好不容易開始聽課,可沒一會就又開小差兒了。下課後,沒有第二天上交作業的「硬性要求」,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積極完成,都得要家長催好幾遍才肯去做,做也不認真,總是敷衍了事。
他一開始還好言好語的提醒兒子,可說了幾次不管用,到最後只能靠「吼」。
他說真的不想因為孩子的學習,影響了親子關係,可眼瞅著別人家的孩子用功讀書,又總擔心他比別人落後!
聽完朋友的話,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可家長有想過為什麼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拖延,愛偷懶呢?
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寫作業拖延是因為「內驅力」不足
孩子們身上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其中普遍存在的就是做事情拖拉,需要在老師和家長催促提醒下才能完成。
這類問題的根本是,孩子從內心深處就不想做這件事,像平時打遊戲看電視,孩子就從來不用家長提醒,稍有課餘時間就把手伸向了電子產品;而相對來說,乏味的課本和沉悶的課堂,就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勉強才能完成。
相關的心理學家,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內驅力」不足:通俗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做事的興趣和動力,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自主的完成自己學習任務,即便是遇到他們不擅長或不喜歡的科目,也不是愁眉苦臉的抗拒,而是能夠讓自己的心態得到調整,同樣很好的去完成。
「內驅力」真有這麼神奇嗎?那到底什麼是內驅力
在解釋內驅力之前,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動機又分為內驅力和誘因。
內驅力是孩子自身推動行為的力量,而誘因是行為目標對孩子的刺激。
著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
像孩子渴了,會主動去找水喝,這就是內驅力在驅使孩子的行為來滿足飲水需要,隨著飲水需要的被滿足,內驅力降低,飲水行為也就停止了。
內驅力大致可分為三種:
1)認知內驅力:源於孩子自身需要的內部動機,要通過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
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去完成一些事情,學會某幾個知識點,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社會地位的需要,例如獲得同學的尊重。
3)附屬內驅力:孩子為了總是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和讚揚,而表現出來的一直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動機。
既然內驅力是「天生的」,為什麼我家娃會缺乏?
在這裡要向家長們解釋的就是,雖然內驅力是人天生就有的,但每個孩子都不相同,缺乏內驅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孩子說:我不感興趣!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孩子也是,他們的內驅力會體現在不同的事情上。沒有人會對所有事情都有內驅力,並且即使孩子對某些事感興趣,內驅力也不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這事情無法讓孩子產生興趣,甚至已經開始厭惡了,那麼他們自然就會失去內驅力。
第二、孩子說:我今天累了!
人都有懶惰心理,相對成年人來說,孩子的自控力更低,所以孩子受懶惰心理的影響更大。學習是一件耗費腦力的活動,常常會讓孩子感到疲憊,這時候惰性就萌發了,內驅力就會減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陷入碰到困難就放棄的惡性循環。
第三、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有關
物質獎勵其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類似於「如果你這次考試可以考進前三,你想要什麼我都給你買」這樣的話,很多父母都會將其掛在嘴邊,用來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起初這種物質的投入也確實換來了孩子短時間內的用功,可一旦沒有達成目標獲得獎勵,又或者下一次沒有更好的物質獎勵,孩子會立馬「原形畢露」。
關於物質獎勵: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在解題過程中,對兩組大學生分別採取無獎勵和獎勵一美元的方式,結果表明,當人在進行一項活動時,給予他物質獎勵,反而會降低參與者對這項活動本身的興趣,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所以家長朋友們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物質獎勵的弊端。
其次,「打罵教育」是真的百害無一利
除了提供物質獎勵,「打罵教育」也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言語和暴力傷害孩子,不僅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高壓下,孩子只會越來越被動,做事情積極性也會降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漸漸的在父母的權威教育下越來越少,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父母得「打罵教育」最終使得孩子無法感受完成一件事的愉悅和自豪。
所以,造成孩子「內驅力」不足,不僅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家長也難辭其咎。
四、也想讓孩子擁有「內驅力」我到底該怎麼做?
內驅力雖是天生的,但它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的!下面這幾個方法,或許就對您的孩子管用!
第一、探索世界,找孩子的興趣點
家長們可以多帶孩子了解課本以外的世界,例如去科技館動物園圖書館,擴展認知的廣度與寬度,從而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價值或使命。
然後從孩子熱愛的事情著手,激發他的求知慾,從而自主地去探索學習。引導孩子,將這種探索精神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去。
第二、賞識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
對於孩子正確的行為結果,家長可以給予賞識,以強化孩子的行為。對於少兒階段的孩子來講,一點學習上的成就或進步就足已讓他興奮不已。
關鍵問題還在於家長的鼓勵與引導。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可以足夠細心關注到了孩子的進步與改變,並將改變帶來的積極意義轉化為推進孩子成長的動力,再準確的傳達給孩子。
第三、培養責任感,讓孩子承擔的後果
由於孩子在生活中總是被保護的對象,家長在孩子承擔責任這件事上,總是會有意無意的忽視。
不重視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會讓孩子養成做事沒有目的的壞習慣。孩子做作業不認真時,家長要提醒孩子,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否則就要自行承擔所有後果。
第四、及時輕推,給孩子勝任感
在學習上經常拖延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在第一次嘗試學習一個知識點時失敗了,從而導致孩子有了挫敗感。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一些鼓勵、認可,讓他們重新建立「勝任感」。
讓孩子從心底認識到「我可以」這件事對於孩子的內驅力很重要,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做到某些事,孩子遇到事情時,第一時間都會想要選擇直接放棄。
在孩子受到挫折而不願前進的時候,家長可以輕推一把,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行。
第五、嚴於律己,給孩子好環境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繼續探究、認知和專注。那麼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呢?此時,作為家長的你很重要。可以在孩子學習時,暫時放下手機裡的工作和娛樂生活,一起陪孩子看一本書。
外界的一切影響因素所激發的興趣,都是淡薄和短暫的,而強大的「內驅力」一定是孩子學習道路上最強有力的武器。優秀的人生,從培養內驅力開始!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