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2020-12-17 樂仔說育兒

17年的一部電影《摔跤吧!爸爸》不僅讓印度電影進入眾人的視線,劇中的情節更是引發了熱議。這部劇中的教育方式以及所表達出來的體育精神,讓很多人產生了共鳴。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有著冠軍夢爸爸努力將自己的女兒培養成冠軍的故事,馬哈維亞本來是一名有著無限潛質的摔跤運動員,從他當上運動員的那一天起,他就夢想著可以當上奧運冠軍,但是因為自身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奧運夢。於是他便夢想著可以生一個兒子,把自己會的全部教給兒子。

但是命運有時往往就是這麼不遂人意,一連三個妻子生的都是女兒,不過他卻意外發現兩個女兒都有著極強的運動天賦。於是他就專心地培養兩個女兒。最終大女兒吉塔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奧運金牌,為國家贏得了榮耀。

從《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促使吉塔成功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個是一直以來身邊人包括父親對她的引導和督促;另一方面則是她自身所有的內驅力,只有自己拼盡全力的想要做一件事情,最終才會獲得成功。所以,推動孩子通往成功的並非外力,而是"內驅力"。

當然,不可否認吉塔的成功與父親對她的嚴格訓練逃不開關係,但是更多的是她心中想要證明自己的那一股意志,如果吉塔沒有足夠的意志,沒有想為印度萬千女性證明的夢想,也不會站著領獎臺上了。外因固然重要,內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01為什麼內驅力如此重要?

1、外力的作用只是暫時的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父親為了把女兒培養成冠軍,對女兒進行著一系列嚴苛的訓練。女孩子花一般的年紀,別的女孩子穿著漂亮的裙子塗著鮮豔的唇彩,吉塔卻剪短了頭髮日復一日進行著枯燥的訓練。剛開始訓練確實是起到了作用,但是時間一長,父親的壓迫讓吉塔喘不過氣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反抗。

由此可以看出,外力對孩子的作用並不會長久,如果沒有自身內驅力的指引,外力一旦消失,孩子也會開始倦怠。

2、內驅力才是驅使孩子走向成功的強大動力

吉塔擺脫了父親的束縛之後,開始做起了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失去了父親外力的約束吉塔很快就在比賽場上失利了。

所以,內驅力才是支撐著孩子走向成功的動力,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上也是如此,只有孩子自己覺得學習是為自己而學而不是為了家長、老師而學,即使沒有人督促著,孩子也會一直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對待學習也會更加主動。

02家長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

第1: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父母們請把選擇權還給自己的孩子,並且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學習的過程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只有讓孩子擁有這種選擇的權利,孩子才會產生內驅力,並且逐漸發展。

第2:積極鼓勵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可以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覺得自己努力的過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比起嚴格的訓斥,積極的鼓勵可能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受到的鼓勵越多,孩子的行為和性格也會越來越自信,從而獲得的心理滿足感更能促使孩子內驅力的生成。

第3: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現在有太多的孩子沒有責任感了,在他們的心中,學習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老師和家長,因此學習的途中往往會沒有目的和方向。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就應該鍛鍊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或者可以用有責任感的榜樣例子來激勵孩子,讓孩子的培養起自己的責任感。

第4:給予孩子正確的激勵

現在很多父母都會把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較,希望可以激勵孩子奮發向上,殊不知這種比較極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自信的心理傾向。

而且,有些父母為了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會採用一些物質獎勵來讓孩子學習,比如下一次考試進步多少名就獎勵一個禮品,而這樣外力的誘惑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這種方法只會讓孩子對物質感興趣,而不是學習本身。

孩子內驅力的發展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引導,當然同時也需要外力的適當助力,只有培養起孩子自己的內驅力,孩子的學習才可以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早在2016年就上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不僅在我國熱映,也收穫了全世界的掌聲。這部感人的電影一路開掛,輕鬆突破5億,評分高達9.0分。"父愛,女權,男女平等,勵志奮鬥"是《摔跤吧爸爸》的關鍵詞,很多網友開頭笑著,結尾卻是感動到哭。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所以其實是不存在「天生」就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
  • 「內驅力」差的孩子,真是天性懶惰嗎?惰性可以這樣改良,很有效
    這類問題的根本是,孩子從內心深處就不想做這件事,像平時打遊戲看電視,孩子就從來不用家長提醒,稍有課餘時間就把手伸向了電子產品;而相對來說,乏味的課本和沉悶的課堂,就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勉強才能完成。相關的心理學家,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內驅力」不足:通俗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做事的興趣和動力,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自主的完成自己學習任務,即便是遇到他們不擅長或不喜歡的科目,也不是愁眉苦臉的抗拒,而是能夠讓自己的心態得到調整,同樣很好的去完成。「內驅力」真有這麼神奇嗎?
  • 不做「學習氣氛組」,阿卡索趣味課堂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
    詩人葉芝曾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為了激發孩子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阿卡索首先從外教教學模式入手,將「以老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孩子在學習中佔據主導地位,提高孩子的參與度,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 對於孩子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
  • 孩子做事愛「拖拉」就是懶?不一定,可能少了點「內驅力」
    現在都晚上11點了,你竟然一個字都沒碰,今天晚上別睡了,就慢慢的補作業吧!」閨蜜小劉這次是徹底的發飆了,平時都是自己看著孩子寫作業,今天,小劉有點工作實在是沒有忙完,所以沒有在一旁監督孩子。小劉千交代萬囑咐讓孩子一定要獨立完成,可是這都到11點了,孩子竟然碰也沒碰。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與其用外力推著走,不如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內在的力量遠比外在的力量更強大。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電影《摔跤吧!爸爸》:從孩子的角度剖析父母對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
    《摔跤吧!爸爸》上映於2017年5月5日,2017年12月獲得第4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到目前為止,在豆瓣上已有199.6萬人看過,還有13.9萬人想看,在豆瓣評分高達9.0分。
  • 《摔跤吧!爸爸》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片
    如果不是《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我們恐怕很難理解平等和尊嚴對於印度女性來說有多麼的艱難。我想影片最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花盡半生的心血將兩個女兒從平庸的生活裡拯救出來,教給他們摔跤的本領和技巧,讓她們最終成為了可以為國爭光的女運動員。
  • 《摔跤吧!爸爸》:摔跤吧!女孩兒們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從未停止對世事的批判。如果《三傻大鬧寶萊塢》表達了對填鴨式教育的不滿,那麼《我的個神啊》就是對印度各式宗教辛辣的嘲諷和拷問。在豆瓣上,《三傻》的評分為9.1,《我的個神啊》評分為8.3,以卓越的姿態大大領先於國內絕大多數電影。
  • 《摔跤吧,爸爸》:「你是我的驕傲,」
    本文轉載自微信官方帳號:iyo的大學生活(jinrixiaoyuandaxue)記得注意(瘋狂提示)i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影片以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前冠軍辛格訓練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在電影的結尾,一個人坐在沒有任何燈光的房間裡可以照進來,沉默在一些人眼裡是可怕的,但總有一種聲音:你不能驚慌,你是個男子漢。
  • 電影《摔跤吧!爸爸》原型考慮再戰奧運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電影《摔跤吧!爸爸》原型之一、印度首位獲得奧運資格的女摔跤手吉塔·佛加如今已經32歲,還成了一名媽媽。吉塔·佛加吉塔表示,想要復出的主要原因是「獲得獎牌、揮舞國旗,那種感受無可替代」:「最終是否能成功復出,這取決於我的身體狀態。我會盡力,從事一項運動這麼多年了,很難一下就退出。
  • 哈佛大學: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好,「羅森塔爾效應」,喚醒學習內驅力
    本文作者:心岸姐姐,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二十年,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歡迎關注!其實也難怪孩子學習不積極,學習是個很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沒有目的性,誰又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要什麼都輕而易舉,感受不到生活的壓力,即使父母每天嘮叨生活不易,但孩子還是不能體會,無法感知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每天生活在蜜罐裡,又怎會去辛苦的學習呢?
  • 優秀作文《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人生摔跤自我 ——觀《摔跤吧,爸爸》「在所有閃光燈的追隨下,吉塔和巴此塔幸福地與她們的爸爸擁抱在一起……」這是電影《摔跤吧,爸爸》中一個最普通卻又最讓人感動的鏡頭。《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為生活所迫不得已放棄摔跤。但他並未放棄自己的夢想,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希望由女兒來替他完成他未完成的夢想。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女兒吉塔和巴此塔進步神速。為了獲得更多的機會,吉塔進入了國家體育學院學習,但在那裡,面對著重重的誘惑,吉塔開始放縱自己,麻木自己,最終失去了原本最純真的那個自我。
  •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他非常希望生個兒子,來完成未遂的夢想,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妻子接二連三生了幾個孩子,都是女兒,他尋醫問藥,嘗試各種方法,可是,妻子生的第四個孩子,還是女兒,他非常絕望,幾乎要放棄了。但是,卻無意中從女兒與他人打架的事情中發現,女兒們身上的摔跤天賦,於是他就和妻子商量,把自己的女兒訓練成摔跤手,為國家爭取世界冠軍!
  • 《摔跤吧!爸爸》這部豆瓣評分9.2的電影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大家其實對這部電影已經很是熟悉了,這部電影可是創下了印度當時的電影票房紀錄,更不用說在國外的票房了。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爸爸,阿米爾汗,他的職業是一名摔跤運動員,他的夢想是能夠在比賽場上拿下比賽的冠軍,但是後來由於某些原因,爸爸,阿米爾放棄了自己的職業,這就讓它把自己的夢想全部寄托在自己還沒出生的孩子身上,阿米爾汗一直覺得自己的老婆懷的是兒子,但是,讓他沒想到的事,老婆竟然接連生下了兩個女兒,這讓他很受打擊,覺得自己的夢想再也實現不了了,但是他也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兩個女兒,在摔跤這方面都有著極高的天賦
  • 《摔跤吧,爸爸》電影觀後感
    爸爸:執著,堅毅,深沉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和老婆,是全國摔跤冠軍,理想是世界冠軍,讓印度國歌響徹世界。大女兒:愛美,愛吃,聰明,強壯,不服輸,有摔跤天賦。自從揍了兩個嘴巴有點賤的男孩之後,人生從一條14歲就結婚相夫教子的軌道上跳到了另一條不停的訓練比賽的軌道上,還一臉懵的以為是因為打架爸爸給她的懲罰,可是後來發現爸爸對她們的訓練並沒有停止的跡象,她們開始驚慌反抗,剛開始是直接和父親談話,結果是心愛的長髮被剪掉,在村子裡和學校裡受盡嘲笑。
  • 印度摔跤手吉塔,《摔跤吧,爸爸》的原型人物,現實比電影更勵志
    相信看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的人,對于吉塔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吉塔,是印度第一位在大英國協奧運會奪冠的女摔跤手,同時也是印度史上,第一位獲得夏季奧運會摔跤資格的女選手。吉塔的父親是馬哈維亞,很小時,吉塔就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摔跤,因為馬哈維亞有一個世界冠軍夢,儘管他拿到過全國冠軍,但他卻沒能站上世界大賽的領獎臺。為此,他只能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然而事與願違,馬哈維亞一連剩下四個女兒。女孩子學摔跤,這在當時的印度社會,非常罕見。
  • 摔跤吧爸爸真人原型是誰 考慮復出參加奧運會
    #摔跤吧爸爸原型考慮參加奧運會#《摔跤吧!爸爸》原型為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訓練他女兒摔跤,成為知名女子摔跤手的故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Mahavir Phogat)是印度知名女子摔跤選手巴比塔和吉塔的父親,他鼓勵自己的六個女兒從事摔跤運動,並堅持在家鄉Balali Village開設訓練班。電影《摔跤吧!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提高孩子內驅力,小學做好一件事
    文|凝媽家長們常常發愁,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沒有學習勁頭呢?非要爸爸媽媽逼著才學,就是屬藥膏的,擠一擠,動一動。有很多父母為陪孩子寫作業抓狂,自己比孩子還著急,孩子怎麼就不動腦筋呢,真是愁人,讓人忍無可忍啊!
  • 又來一部「摔跤吧」,過癮!
    截止目前,《摔跤吧,爸爸》的中國票房已經達到11.8億。成為在中國最賣座的印度片。而且豆瓣上的評分一直高達9.2阿米爾·汗再一次讓我們見識了什麼叫印度良心。也讓摔跤這個本來偏冷門的運動,變得為大眾所熟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