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無論如何這一天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的正式結束(雖然之後上演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事,可都只是過眼雲煙);也是統治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的日子。
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封三百多字的詔書究竟用了哪些中國人的高端話術,這些話術下又隱藏了哪些玄機——「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這是詔書開篇第一句。很顯然,上來這第一句是說給反對派和民眾聽的,民軍起事,各省相應,話說得毫無色彩,而九夏先沸騰,生靈後塗炭,這就是典型的陰陽話術了,先褒後貶,面上是承認,隱藏的卻是不苟同。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紛爭中的中國人,高手向來不說敵人說矛盾,不說罪責說痛苦。大傢伙看這話說的,國家亂成這樣,問題不是因為有頑固不化的敵人,而是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在這種話術下,清廷皇室這個朽敗罪人儼然成了憂國憂民的痛苦之人,在這樣的話術操控下,清廷尷尬窘迫的處境瞬間就被化解了。
接下來就是''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革命黨人總是在搞自殺式襲擊和暗殺,導致滿清的王宮貴胄們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如果清帝不退位,則全族之人可能都會遭殃。可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詔書中還是寫''特命袁世凱......'',意思表達的很明顯,就是接下來不論袁世凱做什麼都是徵得自己同意獲得授權的。如此一來,袁世凱上位有了合法的繼承性,而清朝也可以向世人說明,自己並不是被迫退位而是主動的,保住了面子。
關於這份意義重大的退位詔書的起草人,眾說紛紜,比較被大家認可的是清末狀元張謇起草的。需要注意的是,張謇起草的可能是份初稿,需要袁世凱、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等人來審核。鮮為人知的是,袁世凱曾在退位詔書中增添了一句極為關鍵的話,「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袁世凱作為辛亥革命後北方的實權人物,當然清楚民族統一的重要性,袁世凱向來堅持「五族共和」,袁世凱如此看重領土完整,因此在《清帝退位詔書》上添加那句話,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