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波特王「撩領導人事件」還在持續發酵,在海峽兩岸都掀起了不小爭議,相關的一些討論模糊了這一事件的焦點與核心,而逐漸演變成一場網際網路世界中民粹與選舉的遊戲。重新審視這一事件,我們可以從內容與傳播兩個層面來對其進行分解。
從內容層面來看,波特王在視頻所用的語句與調侃方式無非是一些話術模版,這種話術如果用在情侶之間可能是親密關係的體現,但如果用在陌生女性身上,嚴重一點就會有言語性騷擾的嫌疑,是一種近些年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PUA (Pick-up Artist)的體現。
這種聊天話術是否能獲得多數女性的普遍好感?可能還有待觀察。但在公眾場合突然進行這樣的對話,是尷尬與錯愕多於「撩」,並不是尊重女性的體現。蔡英文作為一位女性的領導人,曾經對臺灣的女性爭取社會平權是極大的鼓舞,在做這一題材的宣傳片時應該考慮受眾與社會的觀感,審慎對待。如果這支影片只是蔡英文參觀高雄這一青年創業公司,那麼為了拉攏年輕選民本無可厚非,其中加上的這四五段對話究竟展現的是「親民一面」,還是為了蹭網紅聲量「自降格調」,還需要大眾進一步的討論與檢驗。
但是當下輿論的探討已經不再關注影片內容本身,而更多關注到傳播過程中,波特王由於這段視頻被大陸公司解約與波特王后續的聲明,相關討論也延燒到大陸微博。事件的弔詭之處在於,從周子瑜事件到館長在大陸被解約、再到歐陽娜娜事件,類似的事情曾多次發生,商業邏輯和政治禁忌在今天的社會現實中無法被徹底切割,涉及到大陸的商業合同裡大多都有政治方面的條款,波特王及其團隊在和大陸合作時不可能沒有考慮過。
因此,波特王團隊在準備蔡英文的合作影片的過程中,應該進行過沙盤推演,從波特王響應大陸公司的速度來看,極有可能這也是推演中的一個環節,更像是早有排練。波特王在大陸本來沒有太高關注量,如今憑藉強力的反擊,影片獲得了三百多萬的關注量,個人的關注量也急劇上漲,因為藍綠政治人物都為其背書,藍綠選民的流量統統收割。而另一邊,蔡英文的響應也賺足了聲量,變相拉抬了自己的選情。
今年5月,波特王還擔任高雄的觀光代言人。當時民進黨的高雄議員抨擊說:「這個代言人是一個四處找人撩妹,然後年輕人講的幹話王,我覺得這樣子好像有損城市的格調。」而才過了半年,就用同樣的內容方式「撩領導人」,民進黨也無人批評與反對,網紅的雙標與政黨的雙標也可從中管窺。因此,此事大陸如何反應早已在預料之中,甚至還為這一事件「加碼」,選舉當前依然有操縱價值,波特王事件更像是一場政客與網紅的互撩遊戲,大家相互從中攫取利益。
因此,在看待波特王事件時我們應予以更謹慎的考慮,並觀察後續輿論的走向。選前強化意識形態的對立、強化民主價值是非常奏效的套路,再加之波特王的網紅身分加持,對年輕選民而言有較大吸引力,輿論討論也隨著「強硬回擊」而變得片面與單一。在網紅當道的時代,類似事件還是要等待「子彈再飛一會兒」,讓更多觀點得以表達,受眾才可能透過事件表象,而關注到其中真正與政黨候選人相關聯的核心議題。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碩士生)文章轉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