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農作物種植行業中,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是45%,種子是種植業的「晶片」。但我國現有種子行業的痛點在於優質的種子研發技術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少數上市企業中,導致流通在市場上的種子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我國對育種產業的規劃一是深度發展商業化育種,二是提高分子設計育種。
種子是種植業的「晶片」 育種是關鍵
從農業種植產業鏈來看,種子屬於前端行業。而從種子行業的產業鏈來看,種子終端產品屬於中遊生產的產成品,而產業鏈上遊行業不具有標準意義,化肥原料、育種採摘等都可列入上遊領域,下遊為種植業、林業等農業應用服務領域。如果從種子產業橫向切分,可分為研發、生產、銷售和推廣環節。
在整個種植業生產過程中,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種子是決定收成的最核心因素,是「內因」,而化肥、農藥、土壤、氣候、農業機械、灌溉、栽培技術等要素都是輔助因素,是「外因」。根據美國對上個世紀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調查發現,種子技術的改良佔農業增產貢獻率的大約60%,其他所有技術的提升大約佔40%。截止2019年底,在中國,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是45%,遠遠低於美國的60%,這說明,中國種子產業對於農業生產的貢獻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投資空間。
種子產業鏈可以具體細分為育種、制種以及銷售,即育、繁、推三個環節。從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種業的三個環節非常獨立:由科研院所負責育種,由種子企業進行制種,最後由各地種子站進行銷售。但自2000年種子法出臺後,上述情況稍有改變,產業分工不再那麼明確。其中,育種環節為產業鏈核心,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以及育種研發能力為環節核心要素。此外,銷售環節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由於種業銷售終端的區域分散和種植戶的信息不對稱,經銷商的下遊掌控力和議價能力比一般行業要強得多。因而,從產業鏈價值分布來看,銷售渠道環節要分去近50%的利潤。
育種技術的稀缺與商業化育種
從育種行業的痛點來看,核心痛點在於先進育種技術僅掌握在大部分科研院所和少部分上市公司手中。當市場產品開始同質化後,整個市場將陷入價格攻防戰,對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痛點分析
種子品類同質化嚴重先進的育種技術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少數上市公司手裡,大部分企業以模仿為主,市場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
種子品類過多為了滿足經銷商每年對新品種的需求,一般的企業每年都會形成量少但品種多的生產模式。隨著種類的增多,企業的品種管理成本將增加。
「育繁推」一體化中推廣成本逐年提高現有市場種子品類多如牛毛,種子產品供大於求,銷售愈發激烈。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育種隊伍,種質資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但卻難以形成流行的大品種。核心原因在於「兩個80%」:80%的種業科技人員集中在科研單位;80%的種子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學研流通不暢,導致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科研成果不少,但大多是「鐵皮櫃裡的成果」。2020年2月,農村農業部印發《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從整體來看,2020年種植業的發展首要是解決優質種子研發的問題,具體方式可以通過「技術方+生產方+需求方」深度融合的方式。未來對於大多數無先進育種經驗的種子企業來說,向研發機構或專家購買優質的育種品類將成為行業主流,商業化育種成為解決方案。
育種競爭情況及行業集中度
根據在SooPAT網站搜索「育種」,截至2020年5月底,育種相關專利的前十申請人均為各類農業大學和科研所。排名第一的為南京農業大學,育種相關技術申請數量為568件,隨後分別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華中農業大學。
2019年10月28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七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在山東濟南舉行。種業高峰論壇與信息發布會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信息與技術處處長王玉璽作《2019—2020年全國重要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與種子市場監測報告》,發布2018年種子銷售收入前20名企業名單,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位居前三。
根據《2019—2020年全國重要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與種子市場監測報告》,截至2018年底,全國持有效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5663家,比2017年增加460家。2016年全國持證企業4316家,2017年數量為5203。近三年來,我國持證企業數量逐年增加。自2016年8月15日起實施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實現了「兩證」合一後,大幅減少行政許可審批量。前瞻預測2019年我國有效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將保持10%的增速,到達約6230家。
根據《2019—2020年全國重要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與種子市場監測報告》,截至2018年底,前5、前10、前50家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分別為74.13億元、103.95億元、200.92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2%、16.83%、32.52%。前5、前10、前50家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佔比較去年分別增加1.87%、1.81%、1.28%。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大豆前100家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佔比達90.1%,小麥最低,僅為55.4%。與世界種子市場高度集中的格局相比,集中度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分子設計育種是未來
2019年2月20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與育種相關的主要主要有3大方向,分別為支持農業對外合作企業在境內外建設育種研發、加強分子設計育種、建設育種創新基地和品種性狀測試鑑定中心。
分子設計育種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關於基因功能和生物性狀分子調控網絡知識設計和改良作物品種,可以成為未來育種的一個發展方向。2019年,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定向改良的「合農71」大豆新品種畝產447.47公斤,再次刷新全國大豆單產紀錄。2020年4月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改造後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率先實現了大豆基因的單鹼基替換,並獲得了表型穩定的純合突變系。該團隊在大豆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中取得的新進展,進一步拓展了大豆基因組編輯工具應用範圍和農藝性狀改良手段。
根據在SooPAT網站搜索「分子設計育種」,截至2020年5月底,分子設計育種相關專利的前十申請人大部分為各類農業大學和科研所,商業公司僅有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興旺生物種業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的為華中農業大學,育種相關技術申請數量為123件,隨後分別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種子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