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文字不僅僅只用來表達,還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進程,各個國家的文字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深意,漢字對於中國文化來說不僅僅是用來表達語言,更多的是蘊含了老祖宗的哲學智慧。就拿「窮」「富」這兩個字來說,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個相對比的字,老祖宗卻有不一樣的解釋,你看完之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窮」和「富」就只差了這一點。
我們先來講一講「窮」字,從結構上看「窮」字分為上中下三個結構,分別是寶字蓋、八字、力字三個部分組合而成。如果按照從象形意義來分析,寶字蓋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工作場所,下面的力字代表的是工作方式是體力。轉換成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個人辛辛苦苦工作八個小時,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體力,到了最後還是窮。
有句話叫「窮人靠賣力,富人靠借力,借力使力不費力」,說的就是古代的人管出賣勞動力而賺錢的人叫做窮人,而能僱傭勞動力來幹活的人被稱為富人,這就是富人借用窮人的力量來掙錢。
我們再來說一說「富」字,從結構上它和「窮」字相同,都是寶字蓋作為開頭,但下面的解構卻不一樣,「富」字下面是一個一、一個口、一個田,這幾個解構加起來就是一個人通過一張嘴一塊田地就獲得財富,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在古代一戶人家人口的多少和田地的多少,就代表這個家庭是否富裕,只憑藉一張嘴就能獲得財富,不需要出賣力氣的人大多數是靠頭腦和語言賺錢,這大概就是富人借力賺錢的思維吧。
荀子曾經在《勸學》中很形象地說明了借力的作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至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男也,吾假於物也。」
其實荀子的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很深刻道理,善於藉助外界各種條件創造財富,就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不如意的現狀,如果不思考只是一味地蠻幹,收穫的往往和付出不是正比。就如同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只有善於借力才能用小的力量辦成大事。
縱觀社會,為什麼窮人那麼努力的工作還掙不到錢?而富人就能相對輕鬆的賺到錢?其根本核心就是窮人賣力氣、富人靠借力,窮人是用力氣還錢,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富人是藉助一切可用的人力和資源,賺的不是辛苦錢而是智慧的錢。
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給「窮」和「富」賦予了深刻的含義,從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窮」和「富」的差別只有這一點。其實,文字中包含的意義還有很多,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文字的誕生、演變的過程,可以通過下方連結來購買圖書: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