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殺蝙蝠?上海自然博物館邀專家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

2020-12-24 上海新聞網

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3日電(鄭瑩瑩)「能不能殺蝙蝠?我們要看它對生態系統功能的支持有哪些。比如殺了蝙蝠之後,蚊蟲會不會增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說。

  5月23日,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綠螺講堂開啟今年的首場「新問題沙龍」,主題為「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本次活動邀請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謝幼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黨委書記張秩通以及《知識分子》科學新媒體主筆葉水送,幾位專家分別從醫學、生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科學傳播媒體等多個角度為公眾解讀。

  王放在題為《疫情之下,我們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的分享中,從一位野生動物研究者的視角,為公眾講述了病毒與野生動物以及帶病毒的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人獸共患病是常態,不是特例,大家感覺人獸共患病越來越多,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謝幼華說。他介紹,這些原因包括:一是全球氣候變化。二是人類活動區域變大。第三,交通便利、傳播快。第四,飼養寵物,且寵物種類變多。第五,更靈敏檢測手段能檢測出疾病。

  謝幼華以《人類傳染病與動物》為題,為公眾講述了疫情的負面影響、人畜共患病的相關知識、疫苗開發、對野生動物的科學管理、對傳播鏈條的溯源以及如何通過合作實現對謠言的破除等內容。

  活動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BILIBILI官方帳號進行直播。

  現場還有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黨委書記張秩通從「法律修訂、政府職責、社會傳統」等視角提出在疫情之下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一些思考。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主筆葉水送從政府應對以及媒體人視角闡釋政府在應對疫情、守護環境方面的相應舉措行動。

  據悉,綠螺講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館面向普通觀眾的科普公益性講座,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舉辦157期,內容涵古生物、生物基因工程、土壤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地質古生物、食品與健康等多個領域。其中,「新問題沙龍」子系列活動,以「學術思辨、科學啟迪」為主要目的,以「主題演講+跨界對話」為主要的形式,旨在啟發公眾建立科學思維方式、傳遞科學精神。(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鄭瑩瑩  

相關焦點

  • 蝙蝠不能吃,野生動物不能吃,那海鮮算野生動物嗎?能吃嗎?
    仍在延續的疫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也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帶病毒的蝙蝠是不能吃的,病毒的宿主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動物也是不能吃的,很多人都在呼籲立法禁止交易、食用野生動物,也有很多人在疑惑:如果野生動物都不能吃,那麼大海、河流裡的魚、蝦、蟹、貝是不是野生動物?到底能不能吃呢?
  • 上海動物園還有野生蝙蝠?專家:別擔心,不是一個物種
    上海動物園裡的蝙蝠展區會有病毒嗎?今天,小編來解答你的疑問↓↓上海動物園的果蝠是與遊客完全隔絕的不必擔憂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動物園還有一個蝙蝠展區。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埃及果蝠展區」就成為上海動物園最敏感的地方。
  • 這次聊聊蝙蝠,「雲遊自然博物館」直播走近精品館藏
    4月18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新館對外開放5周年之際,「雲遊自然博物館」第二季首場5G網絡直播如約開播。 這場名為「走近蝙蝠」的直播,以近期公眾較為關心的野生動物——蝙蝠為主題,上海科技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張偉博士向觀眾展示了博物館館藏的蝙蝠,講述了蝙蝠的分類與分布,帶領大家正確認識蝙蝠
  • 與蝙蝠「對話」 青島小學生快板呼籲人類保護野生動物
      半島網2月2日消息 當前正是防範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時期,在不能出門的這段時間,市南區實驗小學四年級一班的席千華用自己原創的快板《蝙蝠和人類的對話》刷爆朋友圈。今天,半島網記者聯繫到席千華的父親,他告訴記者, 2月1日下午,席千華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創作完成了《蝙蝠和人類的對話》,並在表演成型後發到網上。《蝙蝠和人類的對話》以兒童的口吻、傳遞正能量的語句、孩子與蝙蝠對話的方式,來呼籲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愛護大自然。
  • 上海動物園專家:上海的野生蝙蝠和「中華菊頭蝠」不是一個物種
    據飼養員介紹,果蝠自1998年引入上海動物園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種群。蝙蝠的前肢十分發達,從前肢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支撐起一層皮膜,薄而多毛、柔軟而堅韌,這形成了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因此蝙蝠也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而且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 蝙蝠家族是世界上第二大動物類群。屬於哺乳綱、翼手目的他們,是獸類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約有1300種,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惡名」。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野生動物可以與人和平共存遠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亞,日前也因「蝙蝠」備受關注。
  • 自然博物館「聽·見萬物」帶你走近上海野生動物
    展示內容以上海野生動物攝影作品為主,輔以上海典型生境的沙盤模型及動物標本,通過多種手段把隱藏在城市系統中的野生動物呈現出來,讓人們在展廳中感受大都市中的自然野趣,共同關注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你我身邊的野生動物。
  • 蝙蝠雖低賤,也有野生動物的尊嚴
    鼠年到來之際,蝙蝠這種晝伏夜出的原本非常低調的野生動物不經意間意外走紅了。原本我們只知道蝙蝠能發出超聲波,給人類發明雷達提供了科學啟示。還因為一篇英語課文,讓我們知道它不是鳥類,而是哺乳動物。除此之外,沒有什麼邪惡的印象。
  • 「喜報」上海自然博物館榮獲「第七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榮獲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美國)聯合頒發的「2020野生動物物衛士行動暨第七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之「專業成就獎前沿衛士」。上海自然博物館榮獲「2020野生動物物衛士行動暨第七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之「專業成就獎前沿衛士」。這次獲獎既是對我館野生動植物保護相關的科研科普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今後工作的激勵和鞭策。
  • 這次新冠疫情是有人吃蝙蝠之類的野生動物引起的?不然不然
    有外國人說咱們中國有吃蝙蝠的陋習,而且還吃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我看到這一消息後非常氣憤,這分明就是在抹黑咱們!更令人不齒的是,居然有不少國民也信以為真!其實,在咱們中國,多數人是不吃野生動物的。吃野生動物是一種反自然行為,應堅決反對和制止!你要吃肉,有那麼多家養牲畜,完全可以滿足你的需求。野生動物沒有吃人類一顆糧食,完全靠自食其力生存,只要不威脅我們人類的生存,我們就沒有理由去獵殺它們。說新冠肺炎是吃蝙蝠引起的,跟當年說非典是吃猩猩肉引起的一樣,是一種意識綁架!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寶寶玩英語攜手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推出「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課
    課程合作旨在藉助寶寶玩英語品牌在學齡前兒童家庭中的廣泛影響力,幫助孩子們從小了解動物、愛護動物、保護動物,培養孩子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向公眾傳播人與動物共享生命之美。課程自3月3日起,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 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要對蝙蝠「趕盡殺絕」嗎?
    僅僅在正月初十這天裡,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就出動了六次,起因是野保人員接到報案,上門驅趕居民在家庭周邊見到的越冬蝙蝠。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蝙蝠似乎被冠上了惡名。上海的蝙蝠是菊頭蝠嗎?發現蝙蝠就要消滅嗎?見到蝙蝠該怎麼辦?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上海市自然保護地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放進行了一番科普。
  • ...餐桌的病毒…抖音仍有「吃播」蝙蝠視頻,朋友圈還有人賣野生動物
    截至 1 月 24 日 14:22,全國共確診了 883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疫情發展到如此地步,讓人無比痛心。專家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某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對野味的痴迷和貪婪,釀下了如此大的惡果,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目前還沒有看到惡果的下限。
  • 這日子口家裡出了蝙蝠怎麼辦?自然博物館:別慌
    來源標題:這日子口家裡出了蝙蝠怎麼辦?自然博物館:別慌這日子口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北京自然博物館官方微信發布了一篇科普文章,「解讀」蝙蝠,同時提到「儘管北京存在菊頭蝠分布,但是分布區域是在各種山區。因為菊頭蝠生存的關鍵是需要找到洞穴作為棲息地,所以它們不進入市區,也不會出現在平原地帶。」
  • 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野生動物...
    保護野生動物,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5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廣西、江西、福建、雲南、廣東、貴州等地開展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展的首個執法檢查。
  • 果子狸是野生動物嗎?它會攜帶哪些病毒?還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視角再次聚焦野生動物,也讓在2003年的非典中名聲大噪的果子狸重新成為熱點。那果子狸是野生動物嗎?它會攜帶哪些病毒?還有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吃?一、果子狸是野生動物嗎果子狸學名花面狸,是靈貓科、花面狸屬食肉動物,屬於野生動物,見於多種森林棲息地,從原始常綠林到落葉次生林。它們還經常光顧農業區,主要吃果實,也吃鳥類、嚙齒類、昆蟲和根,在農田它們會攻擊家雞和水禽。
  • 蛇、水貂、蝙蝠,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自哪種野生動物?
    自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2020年1月10日公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針對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和宿主來源等,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爭相發表研究成果,但各方基於基因模型分析的結果相差甚遠,人們目前能確認的只是這種冠狀病毒來自各種可能的野生動物。「蝙蝠女俠」石正麗首先實驗證明這種病毒極可能來自蝙蝠。
  • 蝙蝠、穿山甲和籠子:野生動物們的報復
    ——圖自網際網路雖然目前只有一家機構公布這個研究,可能還不能成為最終的成果,但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於野生動物,早已沒有懸念:病毒源頭來自於蝙蝠,確切地講,是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都很常見的「中華菊頭蝠」,和2003年非典源頭一致,不同的是,非典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而這次的中間宿主,很大概率來自於穿山甲。
  • ...蝙蝠100萬隻,10餘種藥用動物滅絕,國家擬百億買斷野生動物養殖業?
    報導援引動物保護組織國際善待動物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HSI)中國政策專家的話說,儘管北京在非典疫情後採取了禁止野生動物貿易和消費的類似措施,但這些措施未能奏效,「現在,中國當局正在朝著正確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