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3日電(鄭瑩瑩)「能不能殺蝙蝠?我們要看它對生態系統功能的支持有哪些。比如殺了蝙蝠之後,蚊蟲會不會增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說。
5月23日,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綠螺講堂開啟今年的首場「新問題沙龍」,主題為「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本次活動邀請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謝幼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黨委書記張秩通以及《知識分子》科學新媒體主筆葉水送,幾位專家分別從醫學、生物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科學傳播媒體等多個角度為公眾解讀。
王放在題為《疫情之下,我們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的分享中,從一位野生動物研究者的視角,為公眾講述了病毒與野生動物以及帶病毒的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人獸共患病是常態,不是特例,大家感覺人獸共患病越來越多,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謝幼華說。他介紹,這些原因包括:一是全球氣候變化。二是人類活動區域變大。第三,交通便利、傳播快。第四,飼養寵物,且寵物種類變多。第五,更靈敏檢測手段能檢測出疾病。
謝幼華以《人類傳染病與動物》為題,為公眾講述了疫情的負面影響、人畜共患病的相關知識、疫苗開發、對野生動物的科學管理、對傳播鏈條的溯源以及如何通過合作實現對謠言的破除等內容。
活動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BILIBILI官方帳號進行直播。
現場還有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黨委書記張秩通從「法律修訂、政府職責、社會傳統」等視角提出在疫情之下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一些思考。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主筆葉水送從政府應對以及媒體人視角闡釋政府在應對疫情、守護環境方面的相應舉措行動。
據悉,綠螺講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館面向普通觀眾的科普公益性講座,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舉辦157期,內容涵古生物、生物基因工程、土壤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地質古生物、食品與健康等多個領域。其中,「新問題沙龍」子系列活動,以「學術思辨、科學啟迪」為主要目的,以「主題演講+跨界對話」為主要的形式,旨在啟發公眾建立科學思維方式、傳遞科學精神。(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