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從俄狄浦斯情結、陰陽哲學、心理療愈,闡釋自我成長

2020-12-17 本體自在

引言

二十多年前動畫版《獅子王》成為經典,留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2019年7月,迪士尼出品了導演喬·法弗洛(Jon Favreau)執導的真人版《獅子王》,此片使用《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的相同技術。

影片中的動物角色,全部採用CG動畫製作,幾乎以假亂真。

只是與動畫版相比,各角色稍顯粗糙,缺乏動畫版的靈動、細膩。動畫版的音樂震撼,營造了悲壯、宏大的場面。

真人版《獅子王》只是複製動畫版的劇情,沒有創新。或許人們都是先入為主,對此版本評價並不太高,豆瓣得分只有7.4。

影片講述了森林王國的國王木法沙,被自己的弟弟刀疤設計害死,並嫁禍於小王子辛巴。它由此踏上了逃亡之旅,有緣認識了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並在榮耀王國巫師拉菲奇和青梅竹馬的娜娜幫助下,除掉叔叔刀疤,成為新國王。

與其說是復仇,不如說是父子關係的故事。

俄狄浦斯情結

影片闡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它來源於希臘神話傳說《俄狄浦斯王》

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後,其父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命人將他拋棄。

此後被科林斯國王收養,成年後,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為躲避厄運,選擇了逃離,他認為科林斯國王和王后是自己的親生父母。

後來,當上國王后,陰差陽錯,他殺死了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生母,生育了兩個孩子。

當得知真相後,母親自殺,俄狄浦斯刺瞎雙眼,與兩個女兒遠離忒拜城,到處流浪,以此懲罰自己。

俄狄浦斯情結的實質,是父子愛著同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是父親的妻子,兒子的母親。父子二人在潛意識中形成敵對關係——「情敵」,兒子想取代父親的位置。

這是每個男孩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只是這種想法,不被社會倫理道德允許,只能壓抑在潛意識中。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羅伊德,認為這種「情結」出於人的性本能,是「本我」的體現。

辛巴和刀疤的俄狄浦斯情結

影片中有個細節,說明父子之間的微妙關係:木法沙(父親)將兒子辛巴從母親懷裡硬拉出來,去草原散步。此前,辛巴正和媽媽喜笑顏開的玩耍。

父親的潛臺詞是:這是我的女人,不能被你獨佔。你哪涼快哪兒待著去。

但是,觀眾看到的卻是父親寵愛兒子,陪伴成長的溫馨畫面。

而它希望打敗父親,獨佔母親的想法,自認為是齷齪的。只能牢牢壓抑在潛意識中,不允許它上升到意識層面。

因此,當父親因救辛巴慘死,我們看到的是父親為保護兒子,寧肯付出生命代價,莫不感動。

但潛意識真相,卻被叔叔刀疤說出來:是你殺了父親,你趕緊逃吧!永遠不要回來!

辛巴逃走的原因,是對父親深深的負罪、愧疚感,令它無法面對現實,只能逃避,遠走他鄉。

刀疤將哥哥設計害死後,請嫂子做自己的王后,被斷然拒絕。它的潛意識想法,與辛巴如出一轍。

我們通常所說「長兄如父」、「兄弟如父子」,因此刀疤將哥哥視為父親,嫂子視為母親。本我想弒父娶母,而超我不允許。

叔叔刀疤就是辛巴的本我體現,為達到霸佔嫂子(母親)的目的,不顧手足之情,直接將哥哥打下山崖。

它是直接害死了哥哥(父親),而辛巴是間接害死了父親。

以上是兩個角色的心理分析,此外,影片中還從陰陽哲學方面,給我們以啟發。

陰陽哲學

陰陽哲學來源於道家思想,我們熟悉的陰陽魚圖形,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狀態。

白魚中有黑點,黑魚中有白點。闡釋了陰陽是彼此依賴,而非相互排斥。

因此,道家認為,陰陽有四種關係: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

《陰陽的哲學》一書作者,美國邁阿密大學哲學系教授麥可·斯洛特認為:正如陰陽結構,情感接受與理性控制也在其自身之中為對方留出了空間;另一方面,就具體的心智狀態來看,陰陽是對立且互補的。

以母親撫養孩子為例,一位具有「慈愛」品質的母親既需要呵護、照料與關心這類飽含陰的情感接受,也離不開果斷、勇敢與保護等以陽為主導的理性控制。

那麼,以陰陽哲學分析《獅子王》中的角色,木法沙和兒子辛巴,及它的朋友們,是正義、積極的代表,屬「陽」;而刀疤是邪惡、陰暗的代表,屬「陰」。

其實就是社會中「善惡」的二元對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一種生態系統的平衡。

那麼,陰陽哲學延伸到教育中,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只將社會中的和諧及美好展示給孩子,而將不盡人意的陰暗面隱藏,會讓孩子缺失理智看待世界的能力。

即陰陽失衡,那麼,當遇到醜惡現象或暴力侵害時,會令他們的價值觀崩塌,而且也不具備應對意識與力量。

他們就是「溫室花朵」,無法經受風雨洗禮,遭遇挫折,本能退縮,無解決問題能力。

因此,教育中既要有積極、陽光的「正能量」引導,也需客觀呈現不堪的一面,善惡並存是世界的常態。讓孩子有辨別力,建立正確的三觀,是教育的根本。

心理療傷愈的三個階段

辛巴的復仇之旅,正是人類心理療愈的過程,一般經歷三個階段:

1. 本能逃避階段。

當辛巴被叔叔刀疤說出心中隱痛時,無法承受自我譴責,本能逃避現實,離家出走。

這是一種心靈的放逐,離開曾經的創傷環境,獨自療傷。

這一幕是否熟悉?猶如現代人的崩潰是悄無聲息的,只有暗自垂淚,躲在無人角落,或逃離人群,孤獨舔舐傷口。

2. 面對現實階段。

在或快樂,或平靜的假象中,只是迴避曾經的傷痛,是一種自我保護,免受傷害。

就像辛巴與朋友們在一起,貌似很快樂,實則是自欺欺人。

當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有足夠心理能量加持時,會試圖改變現狀。這種潛意識的吸引,會為自己帶來機遇。

正像榮耀王國的巫師拉菲奇得知辛巴還活著,找到並說服它,一起回去報仇。

辛巴潛意識中已將創傷逐漸接受,開始直面現實,這就是心理層面的改變、成長。

現實生活中,當真正「痛不可言」,或「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時,才會絕地反擊、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涅磐重生。

3. 行動階段。

在做好充分思想準備後,就是踐行。因為迫切改變現狀的想法,令人全力以赴,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辛巴同樣如此,為了自我拯救,也為了父親的願望得以實現,承擔起家國責任與擔當,在朋友的幫助下,將邪惡勢力剷除。

這三個階段,也是人們在心理創傷後的自我療愈、成長的全過程,是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

辛巴是動物版的「英雄之旅」,也讓我們看到心理創傷並非不可治癒,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具有很強可塑性,就看你如何選擇!

相關焦點

  • 《獅子王》|心理學:從父子關係、陰陽哲學、心理療愈看自我成長
    俄狄浦斯情結影片闡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它來源於希臘神話傳說《俄狄浦斯王》。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後,其父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命人將他拋棄。此後被科林斯國王收養,成年後,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為躲避厄運,選擇了逃離,他認為科林斯國王和王后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後來,當上國王后,陰差陽錯,他殺死了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生母,生育了兩個孩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一、 《飲食男女》:以父親為中心的"俄狄浦斯情結"電影中,因為母親早逝,朱家的三姐妹從小就沒有獲得母愛,所以他們的成長圍繞著父親展開,而且他們相互的競爭也常常有父親形象的特點。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內心衝突原始模型圖在《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中,作者從11個維度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闡釋,這11個維度包含俄狄浦斯的概念及俄狄浦斯情結起源、俄狄浦斯三角衝突和三角關係、閹割焦慮、如何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情結等等
  • 知道這仨原因,才能度過俄狄浦斯情結
    這些行為也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知道具體原因,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不然會後悔一輩子。要想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知道到底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何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還有一個通俗的稱呼:戀母情結。佛洛伊德認為從人的本性來看,人在最初是排斥同性父母,依賴異性父母。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俄狄浦斯情結的開始出現在3歲左右,結束於6歲左右。主人公小丑的心理年齡停留在俄狄浦斯階段,即3-6歲的戀母期。活在母親的希望之中,沒有自我母親希望他能「給世界帶來歡笑和快樂」,小丑的俄狄浦斯情結讓他牢牢記著這句話,並且這句話成為他準備用一生去遵守的信仰,因此除了造就了他成為脫口秀演員的理想,也讓他活在了母親構建的虛假自我中。
  • 《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 兒子見不到媽媽就難受,不是愛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大多數人都嫌棄
    因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會很纏自己的母親,但男孩子如果在3至6歲還是非常黏自己的母親,就要警惕「俄狄浦斯情結」。什麼叫「俄狄浦斯情結」呢?簡單來說就是「戀母情結」,這樣的男孩長大後會格外聽自己母親的話,甚至與結婚後還會因為這個情結而導致家庭矛盾。而且戀母情結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 鬥羅大陸:如果你對胡列娜無感,喜歡阿銀,你可能有俄狄浦斯情結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和唐三一樣的,從你對胡列娜和阿銀的態度上,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又俄狄浦斯情結。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會有俄狄浦斯情結。因此可以判定有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一種缺項,而是一種人類本能,這從本能從原始人就開始了。男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好感,他們和母親的關係會更為接近,阿銀是《鬥羅大陸》裡最偉大的母親,在生育了唐三不久後,她就為了保護唐昊唐三父子而獻祭自己,這樣的阿銀身上有著強烈的母星光輝,俄狄浦斯情結明顯的人自然會更喜歡阿銀而不是胡列娜。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先生,在其所著的《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並深度解析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他結合近30年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為人們揭示了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繞不開的話題:俄狄浦斯情結。
  • 心理學:媽寶男為什麼不能嫁,「俄狄浦斯情結」告訴你原因
    其實,媽寶男的性格養成,往往是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關係,一個男孩,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受到了母親過度的保護,那麼,他就會失去獨立面對困難的能力,從而對母親產生一種強烈的依賴感。在心理學上,弗洛伊德對男人太過依賴母親這一現象,有一個名詞解釋,叫做「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戀母情節」。
  • 兒子太過於依賴媽媽,不是愛而是俄狄浦斯情結,父母應該重視起來
    雖然說,孩子小時候都會比較喜歡待在媽媽身邊,但男孩子的話,如果5至8歲這個年齡階段,還是超級黏自己的媽媽,就要考慮是不是有「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呢?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戀母情結。對於母親,孩子會比較依賴,甚至在成人之後,還是會喜歡跟媽媽待在一起,結婚後也會注重母親的感受和意見,這樣對孩子的家庭來說,影響可謂是相當大。對孩子的價值觀,對孩子人生觀,甚至會造成孩子夫妻之間的矛盾。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羅志祥的本質問題,反而不是兩部手機,而在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沒有界限感,沒有分寸感, 沒有責任感,這恰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衍生品。02: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的一個悲劇神話,俄狄浦斯王在被預言會殺父娶母的情況下,被生父用鐵絲穿其腳踵,丟之荒野。「俄狄浦斯」就是「腫脹的腳」的意思。俄狄浦斯王得知預言,以為其養父母為親生父母,為逃脫預言,開始流浪。途中殺死了凌辱他的生父,按習俗娶了前國王的王后——他的生母為妻。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原創 文度記 文度記文/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餘斌01《俄狄浦斯王》的「打開方式」現在的人即使不知索福克勒斯,也聽說過「俄狄浦斯情結」這麼個詞。這就是所謂「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的極致,是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當然,是在潛意識裡,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了。弗洛伊德要拿俄狄浦斯說事兒,是因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而這故事正可佐證他的理論,這也是一種「就近取譬」吧。
  • 希臘「褒姒」與西周「俄狄浦斯」:從天命難違,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國王,而褒姒則是西周末年的「紅顏禍水」。二人之間原本互不認識,毫無關係,但二人的傳說故事,又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命運觀念:天命難違。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的傳說,恰似東方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好似古希臘的「褒姒」。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希臘神話悲劇故事
    並給他起名叫俄狄浦斯。這對國王夫婦也是沒有孩子,因此他們就將俄狄浦斯收養了。童年遭受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作為科林斯的王儲,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長大後的他既英俊又聰明,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一次宴會上,一位喝醉了的貴族侮辱了俄狄浦斯,說他不配做科林斯的王位繼承人。因為他是個外人,俄狄浦斯就像波裡玻斯詢問真相,但波裡玻斯告訴他不要在意一個醉漢的話。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
  • 血酬、擬態、俄狄浦斯情結和文化屬性:一個被權力和欲望異化的人
    最是那一句:「低頭哽咽,在您的關心下成長的小女孩,難以言語,一袋花生只求收下以表心懷!」配以女孩的羞澀表情,連我這個對世界總是保持著高度質疑的人,看了這姿勢,都不知不覺要入戲了。面對這個「告別演出」,史文清也不禁陶醉在其中,眼噙熱淚動情地說:「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