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2020-12-06 薩加

《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小布魯斯,不慎掉進井底的他被蝙蝠「揭發」了戀母弒父的「秘密」,從此懼怕蝙蝠。但真正的恐懼,是害怕因為戀母而被父親「報復」,和指向父親的攻擊性帶來毀滅性破壞。布魯斯當時正處於3-6歲的孩童階段,這一時期正是一個兒童的俄狄浦斯期。長大後的布魯斯不惜以身犯險,進入罪犯的世界,最終在影舞者聯盟首領的幫助下化解內心衝突。

《小丑》是一部講述好人墮落成魔鬼的故事。影片以亞瑟與母親共生引發的精神問題為核心,社會給亞瑟一次次打擊帶來的內心變化為主線,亞瑟選擇擁抱黑暗、成為黑暗為高潮。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

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那到底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

俄狄浦斯情結是指:在男孩身上也叫戀母情結,原義指男孩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緒。後統指幼兒對異性父母的依戀、親近,而對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複合情緒。

簡單來說,俄狄浦斯情結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是人類最早期的人際關係,整個世界只有「你我」,沒有其他人。但是,只有「你我」的二元關係,很難在社會中與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接下來就從《小丑》和《蝙蝠俠》兩位主人公所面臨的困局開始,通過對兩種不同的選擇進行分析解讀之後,再告訴大家無論蝙蝠俠式的英雄還是小丑般的魔鬼,都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選擇就有困局,面對困局時,我們普通人要如何學會利用破局思維解決困局。

01、《蝙蝠俠》的困局,源於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他選擇以生命為代價,以此淬鍊出非凡的靈魂,這足矣稱為英雄。

《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始,小布魯斯不小心掉入井底。蝙蝠們攻擊了小布魯斯,小布魯斯非常害怕,但他真正害怕的並不是蝙蝠,而是蝙蝠「揭發」了他藏在潛意識裡的攻擊性。所以布魯斯患上了「蝙蝠恐懼症」。

這份攻擊性如何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3-6歲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表現為戀母弒父。這份攻擊性指向的正是父親。

但這個想法太大逆不道了,蝙蝠卻將這個「秘密」從布魯斯的內心呈現了出來,小布魯斯覺得太可怕,產生了閹割焦慮。

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它來源於戀母情結,害怕父親有與孩子對母親的性的感覺而進行報復以及對與之競爭的父親的敵意。

俄狄浦斯情結的核心是戀母弒父,「閹割焦慮」是情結的衍生心理。布魯斯害怕父親「報復」自己,不得不把這份攻擊性壓到潛意識裡去。

指向父親的攻擊性向外,「閹割焦慮」壓抑攻擊性的力量向內,這是布魯斯的第一個內心衝突。

破解俄狄浦斯情結,首先要認同父親,然後超越父親。布魯斯一心想超越爸爸,無奈爸爸又是個非常難超越的男人。財富上,他富可敵國;名譽上,他仁德兼備:修建城市鐵軌,行醫濟世,用金錢資助窮人。對於小布魯斯,這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

看話劇的晚上,小布魯斯看到話劇中駭人的畫面,勾起了蝙蝠帶來的恐懼,他提出要離開。韋恩一家離開了劇場,並且在劇場的後門碰到前來搶劫的流浪漢,韋恩夫婦不幸被槍殺使得小布魯斯更難破解俄狄浦斯情結。

首先,表面上是流浪漢殺死了布魯斯的父母,但在布魯斯的潛意識裡,他認為是自己殺死了父親,這引起了小布魯斯的內疚。

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

孩子天然地會認為,家裡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擊性導致的結果,比如親人意外死亡,父母離婚等,從而導致他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或者即便釋放攻擊性,也是以破壞性的方式呈現。——武志紅

其次,破解俄狄浦斯情結必須先認同,再超越,不能跳步。而每個男孩都有跳過認同,直接超越父親的衝動,而現在父親的死揭露了一個隱喻:沒有力量的善良註定會被惡毀滅。這使得布魯斯更不願認同父親的軟弱,加大了他破解俄狄浦斯情結的難度。

電影裡3個片段闡述了布魯斯對父親的不認同:

布魯斯剛從大學回家時,阿爾弗雷特說韋恩莊園是他的,布魯斯馬上否認:不,這房子是父親的,要是按照我的意思,我就把這裡拆掉。布魯斯救完瑞秋,匆忙回到生日會時,阿爾弗雷特提醒布魯斯保住家族的名譽,而布魯斯反應劇烈:我一點也不在乎,阿爾弗雷特說:這不只是你的名譽,還是你爸爸的,布魯斯沒有回應,轉身離開。在電影結束時,面對燒光了的大房子,布魯斯沒有任何悲傷,反而心安理得地重建。布魯斯潛意識裡認為,這是在重建家園等於重建家族的心智。

超越父親的欲望向外,認為自己導致父親死亡的內疚向內,這是布魯斯的第二個內心衝突。

小結布魯斯的內心衝突:

停留在俄狄浦斯期的布魯斯有「戀母弒父」的欲望,弒父的攻擊性向外,「閹割焦慮(害怕被報復)」帶來的壓抑向內,這造成了布魯斯的第一個內心衝突;破解俄狄浦斯情結必須認同父親,再超越父親,布魯斯並不認同父親,但超越父親的欲望強烈且向外,害怕釋放攻擊性帶來破壞的良知向內,造成了布魯斯的第二個內心衝突。

內心衝突,就像困在籠子裡的野獸,每當想掙扎闖出籠子時,籠子就會收緊。一個內心衝突就足以讓普通人備受煎熬,而布魯斯承受著兩股內心衝突,這使得布魯斯更痛苦不堪,也使他更具傳奇色彩。

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

布魯斯的努力:

一開始布魯斯並不理解自己內心的衝突與恐懼,也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他選擇以生命為代價,用他的肉體凡軀在俗世中尋找答案。布魯斯初期的認知比較膚淺:強大就是要勇敢跟惡勢力鬥爭,用暴力贏得正義。

布魯斯去法庭伏擊已經伏法的流浪漢,卻被人捷足先登;為了表現自己強大,布魯斯去黑幫老大的地盤示威,結果反被羞辱。

如果把流浪漢殺了,布魯斯這輩子會在監獄中度過,如果黑老大要殺布魯斯,布魯斯肯定沒有命離開酒吧。

但痛苦的布魯斯沒有放棄,為了尋找內心衝突與恐懼的答案,再次以身犯險進入罪犯的世界。他首先通過犯罪進入監獄,直面犯罪分子,用武力跟罪犯們搏鬥。如果不是因為幸運,遇到較弱的罪犯,且刑期較短,布魯斯可能會死在獄中。

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

出獄後的布魯斯沒有放棄,冒著曝屍荒野的危險,跋山涉水尋找影舞者聯盟的基地,目標仍是尋找內心衝突與恐懼的答案。布魯斯最終加入影舞者聯盟,在聯盟首領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內心的整合。

布魯斯化解了俄狄浦斯帶來的內心衝突,克服並駕馭了恐懼。布魯斯決定將曾經困擾他的恐懼轉化為打擊犯罪的力量——蝙蝠俠。

除了不殺人,蝙蝠俠監聽、竊密、恐嚇、威脅、使用暴力......無情地打擊罪惡;同時,又以布魯斯·韋恩的身份做各種慈善。布魯斯最終超越了父親,成為既有力量又善良的存在。

打擊罪犯的蝙蝠俠無疑是個英雄,但勇於與命運對抗,化解精神困局,最終打破生命輪迴,鑄造非凡靈魂的布魯斯·韋恩,也足以稱得上英雄。

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

02、《小丑》面臨同樣的困局,選擇放棄掙扎且奔向黑暗,最終淪為了危害社會的魔鬼。

亞瑟人到中年依舊與母親住在一起,甚至睡在一張床上。美國主流價值觀很鄙視這種男人,但在亞瑟的世界裡,卻以與母親共生為豪。

亞瑟與母親一起看莫瑞脫口秀的時候,亞瑟出現了幻想。他幻想自己在脫口秀現場,發出怪笑、大聲喧譁,成功吸引莫瑞的注意。與莫瑞的對話中,他坦然地告訴大家自己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且把母親照顧得很好,得到全場的掌聲與莫瑞的讚美。莫瑞邀請亞瑟上臺,給他擁抱與鼓勵。

亞瑟無法在現實世界得到世俗的認可,他就在想像世界裡製造支持自己與母親共生的聲音。

亞瑟母親雖然身體有點問題,但遠沒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亞瑟卻幫母親洗澡。母親放任亞瑟這麼做,意味著她「鼓勵」了亞瑟的戀母情結,也默認了這段共生關係。

電影《小丑》

有一次亞瑟回家後跟母親跳舞,母親問他為什麼回來這麼晚,他向母親解釋說因為跟別人約會了,而這個約會對象剛好也是一位母親。事實上約會並沒有真實發生,而是亞瑟想像出來的,亞瑟在想像世界裡製造了另一個與他相戀的母親。

父親的作用是幫助男孩在心理上跟母親分離,讓孩子承認父親的性權力,孩子就從心理上佔有母親改為找一個像母親一樣的人去愛。而亞瑟沒有父親,只能停留在戀母期。

戀母引發的悲劇

亞瑟由於戀母,把母親常說的「給這世界笑聲和歡樂」奉為自己的人生信仰,即便自己沒有喜劇天賦,也要走喜劇這條路,努力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這個信仰,構成了亞瑟構的假自我。

英國另一心理學家萊因說,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別人的自我在一起。結果是,有假自我者,他的身體與他的自我分離,而在尋求與別人的自我結合,更容易被別人的自我所驅動,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驅動。

簡單來說,有真自我的人能為自己尊重自己的內心,而有假自我的人,只會圍著別人的感覺轉。

所以,因為「給這世界笑聲和歡樂」這句信仰,亞瑟這輩子都被人欺負。強壯的同事譏諷他,他不敢吭聲;被街頭的小年輕們施暴時,他只知道抱頭躺著,過後在後巷裡踹垃圾發洩;同事使壞戲弄他,讓他丟了工作,他也只會用頭撞玻璃......

電影《小丑》

亞瑟恨這些欺負他的人嗎?當然恨,但他不懂怎麼反抗,只能壓抑自己。因為俄狄浦斯中的戀母特質,亞瑟無條件執行母親的話。然而,活在假自我裡的亞瑟遲鈍且麻木。

直到亞瑟從瘋人院的病例中看到母親的病史,發現母親有妄想症,而且自己幼年時曾經被母親男友虐待,而母親袖手旁觀。

這些事實擊破了亞瑟的假自我——母親灌輸的價值觀是個謊言,只是為了控制與自我保護,讓亞瑟一生都被人欺負。

得知真相的亞瑟並沒有想過如何在黑暗中自拔,而是選擇擁抱黑暗,乃至成為黑暗。他要讓給過他痛苦的人付出代價,包括這個冷漠的社會。

從此,亞瑟「死去」,小丑「誕生」。亞瑟日記本中的「我的死比我的生更有意義。」變成了亞瑟口中的「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個悲劇,但如今我才意識到它其實是一齣喜劇。」

電影《小丑》

亞瑟先用枕頭殺死了給他母親洗腦的母親;用匕首殘殺陷害過他的同事蘭德爾;在脫口秀現場槍殺把他出醜片段公開播放的主持人莫瑞;在阿卡姆瘋人院殘殺幫助他的心理醫生。

亞瑟從小與母親共生,戀母情結困擾他的一生。因為戀母,把母親的話「給這世界笑聲和歡樂」奉為行動準則,這些話卻成了限制亞瑟真實活著的枷鎖,讓亞瑟從小被人欺負。亞瑟知道真相後沒有積極地化解內心痛苦,而是選擇成為痛苦的根源,禍害整個社會。

布魯斯與亞瑟一開始都是普通人,都深陷來自俄狄浦斯情結的困局。前者拼命尋找破局點,跳出輪迴,成為英雄;後者深陷困局,被痛苦吞噬,並選擇黑暗,成為魔鬼。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阿爾德裡奇·克裡佛

電影《小丑》

03、無論蝙蝠俠式的英雄還是小丑般的魔鬼,都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選擇就有局,面對困局時,我們要如何破局?

我們每天其實都在面臨選擇,有選擇就有局。而每一個局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困局就是一個陷入死循環的系統。例如:長期減肥不成功,無意義的窮忙,甚至像亞瑟與布魯斯那樣,長期承受內心折磨不能自拔......有選擇就有局,有錯誤的選擇就有困局。如果我們深陷困局,又該如何破局、跳出死循環呢?

1.每個「困局」都是一個不良系統,改變不良系統的運行模式,是破局的關鍵

每個局無論好壞,本質上都是一個系統。我們可以從系統論的角度切入,去審視困局系統中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從而找到破局的突破口。

什麼是系統運行模式?

系統運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增強型迴路,一種是調節型迴路。

增長型迴路:既可以讓事態正向發展,越來越好;也可以讓事態負向發展,越來越糟;前者呈指數型增長,後者指數型崩潰,同一系統只能出現一種情況;調節型迴路:跟增強型迴路相反,它能使正向發展逆轉為負向發展,也能使負向發展調節成正向發展。

簡單來說,進入增長型系統,要麼越來越好,要麼越來越糟;進入調節型迴路,能使好的變糟或者糟的變好。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家的A想通過學習設計找工作,堅持了一周,學會了入門知識。朋友突然叫組隊打遊戲,A心裡想:學習這麼久,玩一會無所謂,就當犒勞一下自己。結果,一打就是好幾個晚上。

A覺得很懊惱,找來也想學習卻忍不住玩遊戲的B同學,他們決定互相監督,承諾誰玩遊戲就給對方100塊。兩人堅持了一周,朋友說遊戲今天搞活動,平臺送裝備。A和B都忍不住,就商量著一起玩遊戲。你給我100,我給你100,這樣就扯平了。結果,兩人又玩了幾個晚上。A陷入了一種死循環:學習→實踐→稍有進步→玩遊戲→後悔→學習。

A在這樣的系統裡學習,就算花上幾年也只能學到皮毛,成為不了專家。對於A的青春來說,就是浪費生命。A的學習狀態就是一個負向發展的增長型迴路。

在《改變》一書中,保羅·瓦茨拉維克說,改變有兩種:

第一序改變:系統內改變,替換元素。例如,將系統內的元素「實踐」改成「模仿」,第一序的改變往往收效甚微;第二序改變:改變系統——打斷系統內的連接,加入新元素,組成一個新系統。例如,將舊系統中第二個元素的連接打斷,A換個學設計的學習方式——進入全日制的設計班。這樣,整個系統就變成:學習→名師指導→獲得反饋→成長→更有信心→學習。新系統就是一個正向發展的增長型迴路,每一步運行都能帶來正面效果。

A還可以進入公司工作,新系統就變成:工作→時間限制→領導反饋→成長→掙到獎金→工作。工作中每個任務都受時間限制,強迫A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A不能偷懶;領導每次都會給出工作評價,使得A不敢怠慢;通過工作掙到的獎金直接反映出A在同事中的排名,甚至行業地位,A工作的欲望增加。這樣的系統能調節A的工作態度、專業度和激發A的賺錢欲望。這個新系統就是調節型迴路,哪一步走歪了都能及時糾正回來。

注意:新系統的效果需要反覆驗證,它有可能比舊系統更好,但未必是最優的。要達到更好的效果、效率最大化,則需要反覆打斷原有連接,加入新元素,組成更新的系統,直到滿意。

小結:破局先識局,識局的方式是先把造成困局的每個元素節點描繪出來。破局需要將負向發展的增長型迴路中的元素連接打斷,組成正向的增長型迴路或者調節型迴路。新迴路可能更好,未必最優,要想找到最優的系統,需要反覆打斷舊元素,創造新系統。

2.增加「心理能量」,累積自我效能,才有動力去破局

有了好的系統未必就能行動,有的人即便有了方法也無法開始行動。不是因為他們不想破局,而是他們缺乏心理能量。缺乏心理能量的人,重要先建立「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

建立「自我效能感」,簡單來說就是建立「我能行」的自信。

建立「自我效能感」,關鍵是學會定小目標,小到「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小目標。用A學設計舉例,一開始不能定太大的目標,比如拿個設計大獎。設置過大的目標,A一開始可能會硬著頭皮去努力,但一段時間後看不到反饋就會洩氣。這只會增加A的挫敗感,從而無法行動。

A需要重新設置小目標。例如,把目標設置為臨摹好一副大師的作品,完成品能給A帶來一些「自我效能感」;再定下一個小目標,借鑑大師的套路設計一個同手法、不同題材的作品,完成後又獲得一些「自我效能感」。這樣一小步一小步走,拿設計大獎的目標才會越來越近。

3.面臨的困局大於個人能力時,要保持理智,學會借用資源、向他人求助

有了好的系統和心理能量也不一定能破局,人生中有些困局僅靠一己之力無法突破。例如運營一家公司,長期受困抑鬱症不能自拔......自己扛不過去的時候,儘快求助專業人士。

①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求助,需要突破心理障礙

生活中總有些人臉皮薄,也有些人臉皮厚,但通常臉皮厚的人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幫助,也更容易成功。臉皮薄的人通常礙於情面,不能大方地向他人提出求助,一方面害怕造成他人困擾,另一方面害怕面對拒絕。被拒絕不會損失什麼,而獲得幫助就有可能破局,破局需要突破心理障礙。

劉楠的故事:

蜜芽創始人兼CEO劉楠,在北大讀大一的時候,成績很一般。期末時沒分到獎學金,也沒被評為優秀學生刺激了她,她立誓:第二年各科成績都要考90分以上。

其中一門課,老師非常高冷,不怎麼理會劉楠。而這門課恰好是劉楠的短板,劉楠為了提高成績,不惜找到老師網上論壇的ID,只要這個老師發的帖都評論回復,經常私信她。最後,這個老師非常好奇這個粉絲,就約她出來見面。

見面後劉楠直接表明身份:「老師,我就是您的學生啊,很想請教你課堂上的3個難題。」老師聽完快要瘋了。

小結:

求助本來就是社會生存的一種能力。求助就有可能遭遇被拒絕,但也僅僅是被拒絕,不會造成更多的損失。陷在困局不能自拔的人,更應該突破被拒絕的恐懼,勇於求助,一次不行就兩次,總有遇到救星的機會。

劉楠

②向外求助,不代表「沒面子」,反而是成熟的表現

當你面臨的困局大於個人能力時,多數人都不願主動向外求助,都是礙於面子。他們選擇苦苦支撐,最終讓結果越來越糟。而向外求助,並不能代表沒面子,反而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寧有這樣一個故事:

梁寧曾經是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 、聯想、騰訊高管 、CNET集團副總裁。梁寧在創業初期遇到融資不順,她快要洩氣時去請教了雷軍。雷軍問梁寧:遇到這麼大的困局,你有沒有告訴合作夥伴?

梁寧第一反應是:這不能說啊。告訴合伙人自己應付不來,就會失去尊重和信任,沒有尊重和信任就無法領導團隊。

雷軍說:如果你遇到這麼大的困局,都不能跟你的夥伴分擔,說明他們不是真正的夥伴關係;創業就是九九八十一難,不可能全靠一個人搞定。如果這麼小的困局都不能說,將來必然走向失敗。

梁寧首先懂得向雷軍提出求助,在雷軍的啟發下,發現自己不願求助是因為礙於面子。雷軍幫助梁寧破的是心中局。此後,每次公司面臨困境,她都會第一時間向合伙人求助。

把「求助」當沒面子,用「自己扛」試圖證明自己的強大,其實是愚蠢表現。延長了破局的時間,阻礙自己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挑戰,最後還贏不到掌聲。嚴重的時候,拖下去只會導致公司倒閉,抑鬱症病人做出傷害自己的事,好強只會得不償失。

梁寧

②向他人借用資源,不等於自己就是弱勢的一方,而是做資源整合,實現破局

賈伯斯小時候,設計頻率計數器遇到了瓶頸,12歲的賈伯斯打電話給矽谷之父、惠普公司創始人比爾·休利特,向他求助。因為這個求助電話,12歲的賈伯斯與54歲的矽谷之神比爾·休利特成為了朋友,並且得到進入惠普實習的機會。

後來的賈伯斯回憶當年在惠普實習的日子,表示自己當時簡直是在天堂,那個夏天學到了很多東西,為日後創辦蘋果公司積累了智慧與經驗。

向他人求助,並非向他人展示自己弱勢,而是借用他人資源做整合,實現破局。求助除了能破局,有時還能獲得友情。有了友情,就能獲得更多幫助與機會。強如劉楠、梁寧和賈伯斯,陷入困局時都需要求助,我們求助又有什麼可丟臉的呢。況且,懂得求助是收益最大化、效率最高的選項。

賈伯斯

總結:

蝙蝠俠與小丑成長過程都陷入過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困局,兩人的選擇不同,導致命運走向不同。蝙蝠俠選擇用自己的肉身去真實世界尋找破局之道,最終在影武者聯盟首領的幫助下完成破局;而小丑活著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痛苦折磨的他選擇成為痛苦之源,向整個社會釋放痛苦。

破局需要先識局,每個局都是一個系統,判斷系統迴路屬於增長型的類型,如果是負向發展,需要打斷系統中元素之間的連接,加入新元素形成正向發展的增長型迴路,或者加入元素將其轉換成調節型迴路。

另外,破局需要心理能量,培養「自我效能感」需要從小目標做起,逐步培養「我能行」的心態;最後,遇到承受不了的困局要懂得求助。勇於面對「被拒絕」,認識求助並非「沒面子」,更不是弱勢的表現,而是收益最大化、效率最高的選項。

困局帶來痛苦,我們不怕痛苦,就怕痛苦得沒有價值。

關注薩加,85後職業規劃師,專注探索人生大方向,發掘職場小竅門。

參考書籍:武志紅《為何越愛越孤獨》、小爪君《小丑》、梁寧《增長思維30講》、保羅·瓦茨拉維克《改變》、古典《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參考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小丑》

相關焦點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俄狄浦斯情結代表著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只有經歷過這一階段,小男孩才明白他是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的男人,小女孩才能獲得像她母親一樣的女性氣質,所以如果在這一階段角色定位出現問題,那麼,在之後人格發展中就會出現扭曲,下面,我們就以電影中《小丑》小丑的人物(男性)作為案例,看人格構建中俄狄浦斯情結會產生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避免不利影響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內心衝突原始模型圖在《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中,作者從11個維度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闡釋,這11個維度包含俄狄浦斯的概念及俄狄浦斯情結起源、俄狄浦斯三角衝突和三角關係、閹割焦慮、如何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情結等等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最小的妹妹家寧扮演的是一個"和事佬"的角色,她選擇站在兩位姐姐的中間,幫助她們調節彼此的問題和矛盾。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俄狄浦斯情結」,從心理學定義上來說是孩子大概在3~5歲的時候,從一個對媽媽的依戀進入到一個三角關係,即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個三角關係裡頭會存在很強烈的競爭和性慾的部分。說到「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鬥羅大陸:如果你對胡列娜無感,喜歡阿銀,你可能有俄狄浦斯情結
    戀母情結的本質是相似和互補,所謂的「戀母」指的並非愛情,而是依戀的感情。一般而言,兒子都會和母親相處融洽,而女兒則是和父親相處融洽。鬥羅大陸裡唐三巧好和俄狄浦斯情結相反,因為唐三最依戀的人是他的父親,此外能夠大師玉小剛也和唐三的關係很好,唐三對大師的感覺是如師如父,似乎唐三的性格裡面隱藏著一些女性化基因?
  • 《獅子王》|從俄狄浦斯情結、陰陽哲學、心理療愈,闡釋自我成長
    它由此踏上了逃亡之旅,有緣認識了狐獴丁滿和疣豬彭彭,並在榮耀王國巫師拉菲奇和青梅竹馬的娜娜幫助下,除掉叔叔刀疤,成為新國王。與其說是復仇,不如說是父子關係的故事。俄狄浦斯情結影片闡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知道這仨原因,才能度過俄狄浦斯情結
    文|秘籍君人人見到倩倩和她兒子,都會說驚嘆於他們的關係。關係有多好呢?倩倩沒在家的時候,5歲的兒子不吃飯。媽媽開視頻哄著他,才會吃一點。平時跟爸爸的關係也不大好,因為他說爸爸會搶走媽媽。每天都要跟著媽媽睡覺,不然就一直哭鬧。
  • 兒子見不到媽媽就難受,不是愛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大多數人都嫌棄
    所以,在王達的心中,自己的母親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人,自己對待母親和父親的態度自然也就出現了天壤之別。因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會很纏自己的母親,但男孩子如果在3至6歲還是非常黏自己的母親,就要警惕「俄狄浦斯情結」。什麼叫「俄狄浦斯情結」呢?
  • 希臘「褒姒」與西周「俄狄浦斯」:從天命難違,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國王,而褒姒則是西周末年的「紅顏禍水」。二人之間原本互不認識,毫無關係,但二人的傳說故事,又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命運觀念:天命難違。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的傳說,恰似東方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好似古希臘的「褒姒」。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書中,張天布先生巧妙地運用歷史文化和臨床病例中的一些小故事,加上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這個看似深奧的心理學專業術語。其中的重點,以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為模型,對俄狄浦斯情結作出深度解析,有助於我們認清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背後,其實都來自於個人自我的內心衝突。
  • 血酬、擬態、俄狄浦斯情結和文化屬性:一個被權力和欲望異化的人
    2011年,在江西贛州的一個招商引資會上,溫和魁與史文清相識,他是當地重點的招商引資對象,同樣,也是史文清的「重點圍獵對象」。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史文清以不同名義向溫和魁索取了500萬、100萬、1000萬。除開3200萬元的哈爾濱商鋪與2000萬元黃金,史文清實際從溫和魁手中索得1.1億元。
  • 兒子太過於依賴媽媽,不是愛而是俄狄浦斯情結,父母應該重視起來
    或者,其實這種表現也不能怪孩子,主要是李子的父母,很早就已經離婚了,李子一直以來都是跟媽媽一起生活,雖然李子和爸爸也會經常聚在一塊,但是,他跟媽媽之間的感情會更深厚。他理解和體諒這媽媽的不容易,因此,才會對媽媽而言,相對比較依賴,希望自己可以陪著媽媽,能夠在媽媽身邊保護著她。
  • 心理學:媽寶男為什麼不能嫁,「俄狄浦斯情結」告訴你原因
    文:陸心說原創文章,抄襲必究在婚姻生活中,男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有責任心,有擔當,有保護妻子和照顧家庭的能力。然而,以上這些特質,媽寶男一般都不具備,所以在婚戀市場上,聰明的女孩,不會選擇與媽寶男結婚。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希臘神話悲劇故事
    失意的小夥子遊蕩在古希臘的道路上,這天,他路過了一個路口,對面正巧駛來了一輛馬車,上面坐著一位國王,旁邊還有眾多僕從,由於路很窄,只剛剛夠馬車通過,於是僕人就衝著俄狄浦斯喊道,你這小子趕緊讓開,一點眼力勁都沒有,哪知這俄狄浦斯正是煩得要命,沒有理會他,國王那邊感覺受到了天大的侮辱,就拿著兵器衝俄狄浦斯衝了過來,但俄狄浦斯居然武功了得,幾個回合下來,國王和大部分的僕從都被殺死了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羅志祥的本質問題,反而不是兩部手機,而在於他的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結」。沒有界限感,沒有分寸感, 沒有責任感,這恰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衍生品。02: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的一個悲劇神話,俄狄浦斯王在被預言會殺父娶母的情況下,被生父用鐵絲穿其腳踵,丟之荒野。「俄狄浦斯」就是「腫脹的腳」的意思。俄狄浦斯王得知預言,以為其養父母為親生父母,為逃脫預言,開始流浪。途中殺死了凌辱他的生父,按習俗娶了前國王的王后——他的生母為妻。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這就是所謂「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的極致,是有「殺父娶母」的衝動,當然,是在潛意識裡,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了。弗洛伊德要拿俄狄浦斯說事兒,是因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而這故事正可佐證他的理論,這也是一種「就近取譬」吧。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科林索斯的國王呂波斯(俄狄浦斯的養父)逝世,使者來到忒拜,要迎接俄狄浦斯回去繼承王位。俄狄浦斯聽後非常高興,因為俄狄浦斯會殺害自己父親的神諭並沒有靈驗。但俄狄浦斯還畏懼會娶自己的母親,於是使者安慰他:呂波斯夫婦並不是他的親生父母,他是從一個牧羊人手中交出的棄嬰。
  • 七部講述俄狄浦斯情結的電影,超越世俗的愛情面前,年齡不是差距
    但其實喜歡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這一心理現象是每一個男性都有或者是有過的,在心理學中這樣心理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由於嬰兒時期完全倚靠母親生活的強大依戀所產生的。今天小酷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關於戀母情結的電影,帶大家一起領略一下這超脫世俗觀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