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讀過現代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的散文《藕與蓴菜》。文中娓娓敘道,身在異鄉,偶爾吃到蓴菜,於是懷念起故鄉。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可以吃到蓴菜。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那無味之味令人心醉。意味雋永的美文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葉老是江蘇蘇州人,那麼他所描述的蓴菜應產自那裡。到底何等美食令其念念不忘?文中所指「詩意」是何意?「無味之味」又作何理解?
我的大學時代,網絡遠未普及,到圖書館翻查資料略知一二:蓴菜又名蒪菜、馬蹄菜等,富含蛋白質、糖、鐵等多種營養成分,有消腫解毒、美容減肥之功。歷來文人墨客大快朵頤之際,難免詩意橫生,於是唐有白居易的「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宋有蘇軾的「若問三吳勝事,不唯千裡蓴羹」。明代文學家李流芳的《煮蓴歌》更描繪得令人垂涎:「一朝能作千裡蓴,頓使吾徒搖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紛錯生馨香,出盤四座已驚嘆,舉箸不敢爭先嘗……」
看來,到江南品嘗蓴菜,已成其時一種文化時尚。之前的好奇只是星星之火,如今已蔓延為灼灼執念,且大有燎原之勢。呀!能惹得眾多文人墨客心心念念的蓴菜,到底有多美味?
2000年夏秋之交,我隨同事大姐到位於渝東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出差。辦完公事後,大姐邀我去黃水看望她當年下鄉時的鄉親,說艱難時得其關照,一別多年,想去看看。
當時重慶直轄不久,交通條件不好,跑一趟石柱縣得花四五個小時,從縣城到黃水還得至少顛簸三個小時。
那是第一次去黃水。那片原生態景色如一幅清幽靜謐的世外桃源畫卷,深深吸引了我。藍天白雲,山丘浩蕩,林木蒼幽。陽光西斜,柔和得幾近透明的亮,映得山川平壩,連同掩映於竹林中的吊腳樓都閃爍著迷人的淺金。
「這是啥?」路邊一窪窪水田裡,浮生著如縮小版睡蓮的植物,葉面青綠,背面暗紅,頂尖開白色小花。大姐說這叫蓴菜。啊,我失聲歡呼,蓴菜!多年求之不得,如今在此邂逅!
一群老鄉高喊著跑來圍住我們,驚喜地拉著大姐的手喚她的小名,用我需注意聽才能聽懂的土話說大姐十幾年了也沒見老,邊念叨邊簇擁著我們進了一棟吊腳木樓。木樓裡一色木格門窗,門上貼著有點褪色的紅色對聯,懸簷下掛著一排排金燦燦的玉米棒。
當晚,鄉親們用臘肉、土雞、野菌、都巴,還有蓴菜款待我們。熱騰騰的蓴菜肉片湯躺在一隻碩大的粗湯碗裡,看去並無別致之處。汆湯的蓴菜色澤不似新鮮時那麼蔥綠,葉子的邊也捲曲起來,倒像衝泡開的茶葉,泛著淡淡的鹹菜黃。然而,只第一口就覺口感層次豐富無比:初入口滑滑的,嚼起來又脆嫩鮮甜,似乎味淡,卻又回味綿長。拿勺子攪動幾下,透明的黏液裹滿整個蓴菜,連湯都黏黏滑滑清香四溢。
我試圖從吃過的食物中找出與之相似的,新鮮小蘑菇?蘑菇沒有這般脆嫩。鮮黃花?鮮黃花滿是花的濃香,而蓴菜的香氣清新淡雅,隱隱帶點草的清氣。這清淡嫩滑與肉片的鮮香糅合,讓人頰齒流芳,欲罷不能。
大姐與老鄉絮叨家常,不住唏噓感嘆。我專注於滿桌佳餚,忙著拿竹管去吸土家用糯米、玉米、小麥釀成的咂酒。遠處,夕陽餘暉映得大地山丘一片橙紅,映得一張張黑裡透紅的笑臉格外舒展。
蓴菜美味且頗有個性,對水質、氣候、土壤等要求頗高,故其產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江蘇太湖、湖北利川以及重慶石柱等地。據說有人不信「邪」,把蓴菜移植到重慶歌樂山上,結果蓴菜紛紛死去。無奈,只有乖乖回石柱。
在江南,蓴菜與菱白、鱸魚並為「三大名菜」。《晉書·張翰傳》載,西晉人張翰在洛陽為官,秋風乍起,乃思念起家鄉的蓴菜羹,嘆「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撂挑子辭官回鄉去了。
自明萬曆年間,蓴菜就是宮廷貢品。後相傳乾隆下江南,每到杭州必食蓴菜,還派人定期運進宮食用。能讓為官者舍官位取「蓴羹」,讓皇上長年牽掛惦記,這滑溜溜的水草,果非凡物啊。
由於環境變化等原因,目前國內產量銳減,而石柱憑藉絕佳的自然條件,幾乎雄霸國內蓴菜產量的半壁河山。
一山塘水,一池蓴菜,萬朵白花,欣欣向榮。每年春末夏初蓴菜豐收季,綿延的蓴菜田如綠毯鋪展,風過處「無垠蓴田泛綠波」。到石柱「吃山珍,喝連茶,品蓴羹」,已成獨具土家特色的飲食時尚。
不解的是,儘管蓴菜產量逐年增長,市面卻難覓影蹤。當地人說,蓴菜多出口遠銷美日韓等國,主要市場並不在國內。
惆悵頓生。想念那蓴菜與唇齒間捉迷藏的清幽滑爽,那「蓴脂清輕勝蟹脂」的凡間至味。又念起葉老的美文: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繫著不能割捨了。所戀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故鄉了。年少時不懂,如今慢慢明白了。吃蓴菜,其實一半在吃蓴菜,一半在吃文化、吃情懷。我非石柱人土著,對她亦惦念如斯,若是土生土長的石柱人,又當如何深深地思念呢?
系列連結
七一文學| 美食系列①雞蛋的況味|程華專欄
七一文學| 美食系列②側耳根|程華專欄
七一文學| 美食系列③別具風味話秋葵|程華專欄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