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將於10月1日起施行
明確各部門職責讓千年文脈代代相傳
雲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近日審議批准了《雲南省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傳統村落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將於10月1日起施行。
作為雲南省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條例》將為當地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步入良性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法律依據。
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為何落在鎮沅?
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是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傳統農業縣,經過各民族千百年繁衍生息,造就了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近年來,各級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秀美的風光、質樸的傳統文化讓不少遊客流連忘返。
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振太鎮太和村始建於明代,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仍保留著當年的古宅、城牆、古道、橋梁遺蹟,是普洱市保存最完整、建設時間較早的古村落之一。勐大鎮英德村有不少「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建築風格的古老民居,仍保存著木製雕花窗、六抹頭隔扇門,技藝精細的木刻和石雕,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此外,平掌村非物質文化打陀螺,紫馬街傳統竹編技藝也極具地方民俗特色。這些傳統村落和文化凝結著歷史的記憶,承載著文化的精華,反映著文明的變遷,是鎮沅自治縣不可再生的珍貴人文資源,也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觀載體。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鎮沅出現拆舊建新、無序拆並,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遭到破壞等問題,新建構築物與歷史建築、鄉土風貌極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風古貌。加之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缺乏投入,傳統村落和建築的歷史風貌逐步消失。
由於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管理與利用進行規範,鎮沅結合實際,啟動制定單行條例,對傳統村落內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進行保護管理。
《條例》是雲南省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將為鎮沅文化遺產工作提供重要的、較為完備的法治保障。同時,還將全面提升全社會的保護意識,讓千年文脈代代相傳,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
雲南省人大民族委員會負責人介紹說,《條例》明確了各部門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的職責,針對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隨意改建或無序拆並等問題作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規定,對建立完善傳統村落保護體系,保持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和原有歷史風貌將起到促進和保障作用。
《條例》還注重「活態」傳承,在保護村莊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整合資金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農耕文化。
《條例》還明確,傳統村落進行旅遊和商業項目開發的,應當符合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進行可行性論證,並按規定報相關部門審批。(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