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奇葩」,富有天下,國家擁有軍隊數量也冠絕於世(宋仁宗趙禎時期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軍費佔賦稅的十分之七)但是對外戰爭少有勝利,即便勝利竟然還要給歲幣等,可謂「積弱無勇之國」。
但是宋朝的開國之主趙匡胤,卻從來不缺乏勇氣與死戰到底的信念。當年在後周時期,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戰將,只要擁有五千兵馬,敢於與天下爭雄。
壽州城外,五千人馬,一舉擊潰南唐兩萬重兵駐守的營寨
公元955年的11月,後周世宗柴榮命令大將李谷為淮南道行軍都部署,王彥超(趙匡胤的老熟人)為副部署,統率後周名將韓令坤等十二講進攻南唐(此時皇帝為李璟,南唐後主李煜之父)。
戰事前期進展極為順利,基本掃平了淮河以北的南唐守軍。然而在架設浮橋渡過淮河抵達壽州城(即今天的安徽壽縣)下,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壽州城,背後是戰略重鎮合肥,在後面就是南唐天然屏障——長江。所以壽州是南唐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道生命放線,也是絕對不可被攻破的屏障。
公元956年的正月初六,世宗柴榮宣布御駕親徵。當月22日,柴榮親臨壽州城下,默默觀察敵軍城防後,命令用最快的速度徵發宋州等地壯丁數十萬人,從即日起24小時不停的攻打壽州城,「城不破攻不停」。壽州城在南唐大將劉仁瞻(這個人讓柴榮頭疼了整整兩年)的嚴防死守下,一個多月不分晝夜的「石頭雨」與「箭雨」下,依然巍然不動。
年輕氣盛的趙匡胤,帶著敢死隊冒著箭矢攻城,要不是張瓊替趙匡胤擋了一箭,就沒有宋朝了(「矢粗如椽」,張瓊腿上中一箭竟然當場昏迷過去。這也說明趙匡胤的收買人心的本領出神入化,竟讓人毫不猶豫心甘情願為其赴死)。
柴榮給了趙匡胤五千人馬,命令他擊潰壽州城北,塗山附近駐守的兩萬南唐重兵(水陸軍種齊全,並擁有戰艦)。趙匡胤帶著僅有的一百多騎兵,向兩萬多人的營寨發起衝鋒,然後帶著一萬多敵人一直跑到伏擊地——渦口(今安徽渦河入淮河處)。
「春風吹戰鼓擂」,五千人馬一湧而出,擊潰追擊的一萬多南唐大軍,並斬殺了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然後馬不停蹄地原路返回殺向塗山敵營,搗毀南唐淮河岸邊的陸軍營寨,並以步兵奪得南唐五十餘艘戰艦。
這是趙匡胤第一次獨自統兵作戰,五千破兩萬,圓滿完成老闆柴榮交代的任務,贏得後周上下的另眼相看。
滁州之戰,五千破十萬,再創戰爭奇蹟
「能者多勞」,世宗柴榮決定將更難攻打的滁州城交給趙匡胤。滁州之險,勝過壽州城萬倍,兩山夾一關(滁山與石駝山山勢極為險峻,兩山中間設清流關),清流關後才是南唐悍將皇甫暉和姚風率領十萬兵馬駐守的滁州城。
面對重兵把守易守難攻的滁州城,趙匡胤竟然只要五千人馬,就迫不及待地出發了。歷史記載,在一個清晨,趙匡胤帶著五千人馬從天而降(攀山越嶺,繞道從清流關後面發起攻擊),似天兵般殺向還在睡夢中的清流關守軍。這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幾乎沒有南唐士兵來得及提刀迎戰就人頭落地,最機靈的也只是翻身上馬(包括皇甫暉),快速逃離清流關,奔向後方大本營——滁州城。
一整夜的跋涉,加上一場以少勝多的速勝後,趙匡胤和部下吃了興奮劑似的,緊緊追著南唐潰軍,到滁州城下竟然也不休整,前赴後繼的跳下護城河直撲城牆。沙場老將皇甫暉憤怒了,朝著城下喊道:「趙匡胤,黃口小兒,你欺人太甚。年輕人不講武德,有種你等我出城,咱列好隊伍,真刀真槍,一決雌雄。」
皇甫暉打開城門後,還沒有整頓好隊形,趙匡胤突然發動,快如閃電直撲皇甫暉,「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風禽(擒)之」。「初生牛犢不怕虎,亂拳打死老師傅」,南唐軍隊失去主將,頓時一片大亂,被趙匡胤輕鬆戰勝(趙匡胤的五千兵馬感覺都是精挑細選的特種兵,以一敵百的兵王)。
世有大年,不在多補藥;天生名將,不必多讀兵書。趙匡胤就是個天才,總有奇思妙想,不拘於兵書。尤其是滁州之戰,以五千破十萬,開創空前絕後的戰爭奇蹟(東晉謝玄據長江天險,以逸待勞,八萬破苻堅九十萬大軍,就已名留青史,趙匡胤此戰兵力懸殊,主動強攻天險要地,尤勝謝玄)。
從此趙匡胤之名威震九州,堪稱「後周第一戰將」,軍中將領士卒追隨他的人不勝枚舉,這也是「陳橋兵變」的基礎。趙匡胤也以職業軍人出身,開創百年的王朝,只可惜趙家後代不爭氣,失去了祖宗的勇武。
#拍一拍宋朝#宋朝開國之主趙匡胤的軍事能力,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中能排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