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皇」將開教廷改革大門?

2021-01-09 青年參考
「退休教皇」將開教廷改革大門?

○本報記者 張慧 《 青年參考 》( 2013年02月20日   10 版)

    支持者手持本篤十六世的肖像(攝於2月17日)

    2月17日,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進行三鍾經祈禱,他用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對聚集在聖彼得廣場的5萬多人送上祝福。在場許多人打出了「感謝你」的條幅。

    2月17日早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上人山人海。超過5萬人聚集在這裡,是因為不願錯過本篤十六世教皇「退休」前為數不多的公開露面的機會。

    教徒們攜家帶口等候教皇主持星期日彌撒,當白髮蒼蒼的教皇出現在窗口,教徒和遊客歡呼起來。本篤十六世翹起嘴角露出一個大大的微笑,舉起手臂向人群致意。這是他卸任前倒數第二次奉告祈禱。廣場人群中,一個大大的條幅清晰可見,上面寫著「我們愛你」。

    人群中一位來自威爾斯的遊客告訴美聯社:「我們想祝福他一切安好。接受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而放棄它需要更大的勇氣。」

    主動退位,開600年之先河

    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會議上正式提出辭職,令自己成為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退位的教皇。

    今年85歲的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他學者氣十足,通曉10種語言,曾擔任教廷信理部部長、宗座聖經委員會主席、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及樞機團團長。2005年4月,他以78歲高齡接任逝世的保羅二世,成為第265任教皇。

    羅馬教皇為全世界羅馬天主教會最高領袖和梵蒂岡的元首。根據教規,教皇是終身制的,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而本篤十六世的辭職舉動,就開了600年的先河。

    在退位書中,本篤十六世寫道:「我在上帝面前反覆撫心自問,我漸漸明白並確認,由於年歲已高,我已力不迭心,無法繼續勝任教宗之使命。」

    「他抱著自由的思想做出這個清晰的決定,我們很佩服他以辭職換取完全自由。」梵蒂岡發言人隆巴迪神父說。

    本篤十六世的辭職決定,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英國《天主教先驅報》稱,教皇辭職的消息事先連他身邊的人都不知嘵。義大利總理蒙蒂聽到消息後除了表示震驚,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令人尊重」。德國政府發言人則表示「十分感動」。

    本篤十六世將於2月28日正式離職。3月15日後,117名紅衣主教組成的紅衣主教團將在羅馬召開秘密會議,選出本篤十六世的繼任者。天主教世界的觀察家紛紛猜測,本篤十六的決定將開啟羅馬教廷改革的大門。

    醜聞不斷,勉力維持教會團結

    本篤十六接任教皇時,曾承諾維護天主教世界的和諧。然而回顧他8年的主教生涯,卻是醜聞迭起,輿論壓力一度到了逼迫教皇辭職的程度。

    2010年1月,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了德國南部天主教神父性虐待唱詩班男童的醜聞。更糟糕的是,這個教區的男童唱詩班負責人,正是教皇本篤十六世的哥哥辛格·拉辛格。隨後,歐洲和美國媒體關於神職人員虐童的報導層出不窮。

    媒體的炮火除了對準犯事的神父,也在向教廷的領袖本篤十六世發難。一些受害者甚至將教皇稱為「偽君子和騙子」。

    本篤十六世在輿論壓力下,向愛爾蘭教會發布公開信,要求徹查神父虐童情況。這封公開信被媒體解讀為教皇的「道歉信」,但媒體對他的抨擊不消反漲,「德國之聲」就指責他只顧及教會聲譽,不關心受害者情形。

    2012年9月,義大利報紙上又出現了證據確鑿的教會腐敗和權力爭奪的報導。報導中引用的文件,都是教皇本人保管的機密文件。警察介入調查後發現,從2006年開始擔任本篤十六世管家的保羅·加布裡埃勒是反水的「內鬼」。警察從其住處中,搜出了超過1千份教廷機密文件的原件,其中一些由教皇親自標識了「銷毀」。

    根據義大利報紙登載的情況來看,加布裡埃勒「偷盜」的資料事關教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嚴重的腐敗問題。其中既有梵蒂岡銀行吃回扣,也有紅衣主教間的明爭暗鬥,還有教廷國務秘書貝爾託內造謠一個反對派報紙編輯是同性戀。一份義大利報紙編輯說,這些還只是皮毛,因為那些教皇親自指示銷毀的文件還沒來得及見報。

    加布裡埃勒是個忠誠的信徒,在審判中,他堅稱上帝通過他的手做出了偷盜文件、洩露給媒體的事;推動他做這一切的動機是「清除教庭中的腐敗與邪惡」。

    「加布裡埃勒知道偷盜行為應受譴責,但是他看到的邪惡深深刺激和激發了他。」他的辯護律師說,「他是出於高尚的動機做這些事的。」

    洩密事件的重點,是那些文件暴露出的問題:教庭之間的鬥爭、腐敗和梵蒂岡銀行的違規操作。不僅教廷的透明度受到了產生了極大質疑,針對這起偷竊醜聞的溫和處理方式也讓媒體猜測,教廷是為了控制醜聞的影響,同時也為了遮掩教廷中更多不可見人的黑幕。同時,教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媒體問責「管理不善」和「縱容下屬」。

    對於這些醜聞,本篤十六世顯然是知情的。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他退位前的最後一次主教會議上,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紅衣主教:「我們可以改變教堂的形象,這形象有時是毀損的。我想說的是,那些破壞教會團結的罪行,是對教會的分裂。」本篤十六世呼籲主教們克服「個人主義」和「敵意」,稱這些都是沒有信仰的人的表現。

    地位尷尬,教皇亟需適應時代

    本篤十六世在退位信中說:「當今世界遭遇了無數的快速變化,與我們的信仰深深相關的問題撼動了我們虔誠的生命。」新時代帶給教皇的是無力感、危機意識,以及在傳統與改變之間的權衡。

    英國學者阿弗羅·曼哈頓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宗教不斷喪失著領地。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來說,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似乎是薪水、財政狀況、失業和其他成千上萬「更實用」的問題。

    在國家層面上,羅馬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衝擊。以義大利為例,二戰期間籤訂的《拉特蘭條約》曾規定,義大利承認羅馬教皇的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的國家宗教。但隨著科學的普及,「遵循古禮」的羅馬天主教走入了信仰的低谷。

    20世紀60年代,梵蒂岡教廷為克服危機,開始在教義、禮儀、組織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1984年,「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國家宗教」的說法被取消。到了2002年,義大利通過了《關於宗教自由和廢除關於禮拜的法律條例》,宗教自由原則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這一法令的通過是很大的進步;但站在梵蒂岡教廷的角度,不得不承認,天主教教會的控制力正在減弱。

    隨著消費主義盛行,社會價值觀變得模糊。教會醜聞和青年人中盛行的反權威風潮,更是降低了教會的神聖性。在愛爾蘭,已經鮮有青年主動到教堂去禮拜和懺悔,除非是陪同家長。相比神父,他們遇到困難時更願意向朋友求助。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給傳統的布道儀式出了難題——年輕人們寧願呆在家裡對著電腦,也不肯起早到教堂去。為了應對數位化時代的挑戰,教皇以85歲高齡探尋宗教與教徒接近的新路徑。2012年12月13日,本篤十六世啟用推特網帳戶,樹立了「網絡布道」的好榜樣。他的推特內容主要是對教徒的祝福,也有對教義疑問的解答。超過65萬人「粉」了他。

    儘管時代給宗教帶來衝擊,天主教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數量,從二戰後的4億增長到了今天的7億人。歐洲和美國公民的主體仍然是天主教徒,畢竟,天主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俯仰皆是,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文學作品和戲劇,它已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開放地接收外來文化,天主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擴展速度也很驚人。葡萄牙法蒂瑪主教安東尼奧·馬託指出,今日歐洲正經歷的文化疲倦、枯竭期也反映在了對宗教的信仰上。「而在非洲或拉丁美洲,你看不到這種頹勢,相反,這兩個地方的信仰既新鮮又熱情。」

    「也許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教皇:他能夠看到歐洲以外,為整個教會注入其他大陸所見的那種活力。」他說。

    2月17日早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上人山人海。超過5萬人聚集在這裡,是因為不願錯過本篤十六世教皇「退休」前為數不多的公開露面的機會。

    教徒們攜家帶口等候教皇主持星期日彌撒,當白髮蒼蒼的教皇出現在窗口,教徒和遊客歡呼起來。本篤十六世翹起嘴角露出一個大大的微笑,舉起手臂向人群致意。這是他卸任前倒數第二次奉告祈禱。廣場人群中,一個大大的條幅清晰可見,上面寫著「我們愛你」。

    人群中一位來自威爾斯的遊客告訴美聯社:「我們想祝福他一切安好。接受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而放棄它需要更大的勇氣。」

    主動退位,開600年之先河

    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會議上正式提出辭職,令自己成為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退位的教皇。

    今年85歲的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他學者氣十足,通曉10種語言,曾擔任教廷信理部部長、宗座聖經委員會主席、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及樞機團團長。2005年4月,他以78歲高齡接任逝世的保羅二世,成為第265任教皇。

    羅馬教皇為全世界羅馬天主教會最高領袖和梵蒂岡的元首。根據教規,教皇是終身制的,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而本篤十六世的辭職舉動,就開了600年的先河。

    在退位書中,本篤十六世寫道:「我在上帝面前反覆撫心自問,我漸漸明白並確認,由於年歲已高,我已力不迭心,無法繼續勝任教宗之使命。」

    「他抱著自由的思想做出這個清晰的決定,我們很佩服他以辭職換取完全自由。」梵蒂岡發言人隆巴迪神父說。

    本篤十六世的辭職決定,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英國《天主教先驅報》稱,教皇辭職的消息事先連他身邊的人都不知嘵。義大利總理蒙蒂聽到消息後除了表示震驚,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令人尊重」。德國政府發言人則表示「十分感動」。

    本篤十六世將於2月28日正式離職。3月15日後,117名紅衣主教組成的紅衣主教團將在羅馬召開秘密會議,選出本篤十六世的繼任者。天主教世界的觀察家紛紛猜測,本篤十六的決定將開啟羅馬教廷改革的大門。

    醜聞不斷,勉力維持教會團結

    本篤十六接任教皇時,曾承諾維護天主教世界的和諧。然而回顧他8年的主教生涯,卻是醜聞迭起,輿論壓力一度到了逼迫教皇辭職的程度。

    2010年1月,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了德國南部天主教神父性虐待唱詩班男童的醜聞。更糟糕的是,這個教區的男童唱詩班負責人,正是教皇本篤十六世的哥哥辛格·拉辛格。隨後,歐洲和美國媒體關於神職人員虐童的報導層出不窮。

    媒體的炮火除了對準犯事的神父,也在向教廷的領袖本篤十六世發難。一些受害者甚至將教皇稱為「偽君子和騙子」。

    本篤十六世在輿論壓力下,向愛爾蘭教會發布公開信,要求徹查神父虐童情況。這封公開信被媒體解讀為教皇的「道歉信」,但媒體對他的抨擊不消反漲,「德國之聲」就指責他只顧及教會聲譽,不關心受害者情形。

    2012年9月,義大利報紙上又出現了證據確鑿的教會腐敗和權力爭奪的報導。報導中引用的文件,都是教皇本人保管的機密文件。警察介入調查後發現,從2006年開始擔任本篤十六世管家的保羅·加布裡埃勒是反水的「內鬼」。警察從其住處中,搜出了超過1千份教廷機密文件的原件,其中一些由教皇親自標識了「銷毀」。

    根據義大利報紙登載的情況來看,加布裡埃勒「偷盜」的資料事關教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嚴重的腐敗問題。其中既有梵蒂岡銀行吃回扣,也有紅衣主教間的明爭暗鬥,還有教廷國務秘書貝爾託內造謠一個反對派報紙編輯是同性戀。一份義大利報紙編輯說,這些還只是皮毛,因為那些教皇親自指示銷毀的文件還沒來得及見報。

    加布裡埃勒是個忠誠的信徒,在審判中,他堅稱上帝通過他的手做出了偷盜文件、洩露給媒體的事;推動他做這一切的動機是「清除教庭中的腐敗與邪惡」。

    「加布裡埃勒知道偷盜行為應受譴責,但是他看到的邪惡深深刺激和激發了他。」他的辯護律師說,「他是出於高尚的動機做這些事的。」

    洩密事件的重點,是那些文件暴露出的問題:教庭之間的鬥爭、腐敗和梵蒂岡銀行的違規操作。不僅教廷的透明度受到了產生了極大質疑,針對這起偷竊醜聞的溫和處理方式也讓媒體猜測,教廷是為了控制醜聞的影響,同時也為了遮掩教廷中更多不可見人的黑幕。同時,教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媒體問責「管理不善」和「縱容下屬」。

    對於這些醜聞,本篤十六世顯然是知情的。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他退位前的最後一次主教會議上,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紅衣主教:「我們可以改變教堂的形象,這形象有時是毀損的。我想說的是,那些破壞教會團結的罪行,是對教會的分裂。」本篤十六世呼籲主教們克服「個人主義」和「敵意」,稱這些都是沒有信仰的人的表現。

    地位尷尬,教皇亟需適應時代

    本篤十六世在退位信中說:「當今世界遭遇了無數的快速變化,與我們的信仰深深相關的問題撼動了我們虔誠的生命。」新時代帶給教皇的是無力感、危機意識,以及在傳統與改變之間的權衡。

    英國學者阿弗羅·曼哈頓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宗教不斷喪失著領地。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來說,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似乎是薪水、財政狀況、失業和其他成千上萬「更實用」的問題。

    在國家層面上,羅馬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衝擊。以義大利為例,二戰期間籤訂的《拉特蘭條約》曾規定,義大利承認羅馬教皇的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的國家宗教。但隨著科學的普及,「遵循古禮」的羅馬天主教走入了信仰的低谷。

    20世紀60年代,梵蒂岡教廷為克服危機,開始在教義、禮儀、組織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1984年,「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國家宗教」的說法被取消。到了2002年,義大利通過了《關於宗教自由和廢除關於禮拜的法律條例》,宗教自由原則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這一法令的通過是很大的進步;但站在梵蒂岡教廷的角度,不得不承認,天主教教會的控制力正在減弱。

    隨著消費主義盛行,社會價值觀變得模糊。教會醜聞和青年人中盛行的反權威風潮,更是降低了教會的神聖性。在愛爾蘭,已經鮮有青年主動到教堂去禮拜和懺悔,除非是陪同家長。相比神父,他們遇到困難時更願意向朋友求助。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給傳統的布道儀式出了難題——年輕人們寧願呆在家裡對著電腦,也不肯起早到教堂去。為了應對數位化時代的挑戰,教皇以85歲高齡探尋宗教與教徒接近的新路徑。2012年12月13日,本篤十六世啟用推特網帳戶,樹立了「網絡布道」的好榜樣。他的推特內容主要是對教徒的祝福,也有對教義疑問的解答。超過65萬人「粉」了他。

    儘管時代給宗教帶來衝擊,天主教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數量,從二戰後的4億增長到了今天的7億人。歐洲和美國公民的主體仍然是天主教徒,畢竟,天主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俯仰皆是,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文學作品和戲劇,它已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開放地接收外來文化,天主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擴展速度也很驚人。葡萄牙法蒂瑪主教安東尼奧·馬託指出,今日歐洲正經歷的文化疲倦、枯竭期也反映在了對宗教的信仰上。「而在非洲或拉丁美洲,你看不到這種頹勢,相反,這兩個地方的信仰既新鮮又熱情。」

    「也許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教皇:他能夠看到歐洲以外,為整個教會注入其他大陸所見的那種活力。」他說。

相關焦點

  • 羅馬教皇宣布退位震驚教廷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梵蒂岡消息: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於當地時間11日在梵蒂岡宣布將辭職,成為近600年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教皇,消息旋即震驚教廷和國際社會。教廷發言人11日證實,本篤十六世是在當日舉行的主教會議上宣布辭職決定的。
  • 羅馬教皇退隱生活揭秘
    退休後要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教皇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青格,是德國人,2005年就任教皇,之前曾在德國教授神學多年,是資深學者。已有媒體描述了拉青格卸任教皇后的大致生活狀態他將獲得每月2500歐元的退休金。但據說,退休的樞機主教退休金就有5000歐元,令人質疑報導是否有誤。
  • 「教學隨筆」文藝復興反對教皇統治嗎?宗教改革反對禁欲主義嗎?
    二是他們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慾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說明他們並沒有反對教會、教皇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只是對其宣教內容、腐敗行為不滿。就人文主義者而言,他們本身就沒有將自己和宗教嚴格對立,他們在堅持信仰的基礎上而批判教會的腐朽的統治,他們的出發點是純潔教會、恢復宗教的本來面貌而不是與教會決裂。
  • 克雷芒七世決定與法蘭西結盟,查理五世成了教廷的敵人
    羅馬人將美等同於好,認為在俗世中追求幸福與獲得永恆的救贖並不矛盾。「當教士們含混不清地念著彌撒的時候,教皇卻騎著被裝飾得很花哨的駿馬到處溜達。」「我才念到福音部分,」路德抱怨道,「我旁邊的教士就已經都念完了,還叫著『快點,讀完,趕緊的』!」路德為自己可以回到德國,不用待在羅馬而感到慶幸。
  • 英諾森三世:令君王下跪的最強教皇
    他自稱是「高於一切凡人」的存在,將教會的權力帶到了巔峰。 1198年2月22日,英諾森三世正式成為羅馬教皇。 英諾森三世被公認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教皇,他在位18年,使羅馬教廷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 羅馬教皇方濟各正式冊封20名新紅衣主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月14日報導稱,梵蒂岡在當地時間2月14日舉行新紅衣主教冊封儀式,教皇方濟各在聖彼得大教堂為20名新科紅衣主教戴上紅帽,要求他們保持謙遜,為正義工作。紅衣主教是天主教會教皇之下的最高職位。在20名新紅衣主教當中,年紀最大的95歲,有15名不到80歲,他們有資格參加教皇密選會議,一旦教皇去世或隱退,他們可投票選舉新教皇,也可被選為教皇。
  • 把教皇拍得這麼情慾,真的不會觸怒教廷?
    索倫蒂諾對權力的態度是諷刺的,尤其是在呈現梵蒂岡教廷對權力的爭奪上。名義上教宗的權力來自上帝,但他選舉的過程卻充滿了妥協。甚至城市裡的那些位高權重的非宗教人士也要參與其中。這更像是一場政治鬥爭,而不是關於宗教理念的討論,最後的選擇結果只是各方妥協的產物。那麼上帝的意志在哪裡?如果他真的存在,也只是看著在天堂默默地看著這場鬧劇。
  • 羅馬教皇六百年來首次主動退位
    梵蒂岡教廷11日發布消息稱,現任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已提出退位請求,並將於本月底正式離任。他將成為自1415年以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天主教教皇。這一消息令歐洲乃至全球社會備感震驚。教皇發言人說,本篤十六世退位之後,將居住在梵蒂岡Karmel修道院為其準備的公寓中,其頭銜為「退休教皇」。上一位教皇的辭職時間距今已有600餘年,因為還沒有過先例,目前還不明確本篤十六世的退休金如何。教皇發言人表示,新任教皇應在3月31日的復活節前產生。按天主教會以前的慣例,羅馬教皇的職務為終身制,新教皇通常須在前任教皇逝世後方可繼任。
  • 天主教內罕見起內訌 教皇方濟各竟被指控散播「異端」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羅文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鹿文】教皇方濟各竟然被指「散播異端」?近日,天主教神學領域傳出驚天內訌:全球20多個國家逾60名教職人員和宗教學者聯名上書,控訴教皇方濟各「支持異端立場」,這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
  • 教皇隻手遮天,能廢立國王!中世紀歐洲的神權真的能大於王權嗎?
    而獲勝的亨利四世將格裡高利七世廢黜,擁立克萊蒙三世為新教皇。腓力四世的行為就是公然挑釁他的權威,他將腓力四世開除教籍,還打算廢除腓力四世的王位。但是卜尼法斯八世的反制非但沒有奏效,頭鐵的腓力四世反而直接派兵去羅馬將卜尼法斯八世抓到法國的巴黎後,公開遊街審判後,以幹涉法國內政的罪名處死。雖然卜尼法斯八世在法國教士的幫助下逃回了羅馬,但十天就憂憤而死,羅馬教廷的臉面也徹底地踩在腳底。
  • 全職法師:心夏找到教皇!撒郎都沒想到,黑教廷的女王居然是她
    真相大白了,都說心夏是教皇,小茗卻一直保持懷疑態度,畢竟她的年齡太小,很難現象心夏是教皇的樣子,而且這樣她以後怎麼和莫凡相處?所以小茗覺得心夏目前來說還不是教皇,只是看了最新劇情之後,小茗才敢相信,心夏馬上就要成為教皇了。畢竟她找到了真的教皇,而且就在自己的身邊,想想還真是恐怖。
  • 教皇不是莫家興,她才是黑教廷的女王
    真相大白了,都說心夏是教皇,小茗卻一直保持懷疑態度,畢竟她的年齡太小,很難現象心夏是教皇的樣子,而且這樣她以後怎麼和莫凡相處?所以小茗覺得心夏目前來說還不是教皇,只是看了最新劇情之後,小茗才敢相信,心夏馬上就要成為教皇了。畢竟她找到了真的教皇,而且就在自己的身邊,想想還真是恐怖。
  • 教皇和他的國
    教皇的退位也使人們將目光再次聚焦於梵蒂岡。天主教的改革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有數據顯示,世界上有超過十億的天主教徒。十億人,教皇只有一個。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具有成為教皇的資格呢?
  • 方濟各:性問題困擾大教皇
    如今,關鍵問題是羅馬的決定,而這,是調查結果的接收者、教皇方濟各尚未透露的。    教會官方承認的內心掙扎,是方濟各迫在眉睫的最大挑戰。他必須表明,自己將順應教眾的呼籲改革教義,還是維持自己廣受歡迎的和藹形象,卻最終毫無作為。    乍一看,他沒什麼可擔心的。
  • 康熙接見羅馬教廷使者13次後,為何立即禁止天主教?他怕什麼?
    說起中國歷史中的宗教,用包羅萬象想必是毫不誇張的,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血液中就含有兼容並蓄的基因,所以除開本土化宗教道教、儒教之外,由外國傳入的比如佛教、回教、喇嘛教在中國都能找到新鮮土壤。天主教其實是在明朝中後期才正式在中國大規模傳教的,當時的大航海時代和天主教新教改革融為一體,當時的耶穌會到中國來的時候,自然希望能儘快傳教,但人生地不熟,所以就想辦法把教會往中國人熟悉的地方靠,也就是所謂的傳教的本土化。
  • 馬丁路德(MartinLuther)——1517年西歐宗教改革的「領導者」
    解決辦法之一是將教職直接授予能為教會提供服務的人,缺錢為教會所帶來的困難不言自明,但也很少有教皇像西斯篤四世(Sixtus Ⅳ)那樣,窮得連皇冠都抵押掉了。然而,教皇們為了廣開財源,濫用司法職權與宗教職權卻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這也是很久之前就存在的,由此也招致廣大教徒的不滿。
  • 因為這個男人,心夏必滅黑教廷
    心夏不是弱女子,她要的不是施捨,要的不是贈予,想要神女的位置就去爭,想要教皇的位置就去搶!她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傀儡,從此戰我們就可以看出,心夏絕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傀儡。違心了,即便擁有滔天權勢又如何?身為老教皇,殿母機智沉穩心機過人,身為現在黑教廷最強勢的紅衣主教,撒郎膽識過人,瘋狂且不計後果,這點讓殿母都忌憚不已。
  • 多國領導人致敬本篤十六世 教皇繼任人選受關注
    中新網2月12日電 綜合報導,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11日在梵蒂岡宣布將退位,成為近600年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教皇。消息傳出後,世界多國領導人對教皇表示敬意。與此同時,教皇的繼任人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 畸形的珍珠: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巴羅克文化的出現
    巴羅克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文化,發軔於義大利羅馬,主要服務於教皇和教廷貴族,後來傳播到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奧地利和德意志南部。古典主義是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宮廷文化,發軔於法國,主要服務於國王和宮廷貴族,後來傳播到新教國家,如英國、尼德蘭和德意志北部。
  • 教皇要求中國人放棄孔子和祖宗
    康熙和教皇,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一個是清帝國的君主,一個則是基督教的至尊,這兩人按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畢竟相隔萬裡,也沒什麼政治經濟上的直接來往),但就是這樣兩個毫不相關的人竟然因為中國傳統禮儀問題撕得不可開交,吵得頭破血流,康熙皇帝甚至下令禁止傳教士們來華進行傳教工作並中斷了中國和西方的聯繫,一直到一百年多後西方列強用堅船大炮才轟開滿清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