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早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上人山人海。超過5萬人聚集在這裡,是因為不願錯過本篤十六世教皇「退休」前為數不多的公開露面的機會。
教徒們攜家帶口等候教皇主持星期日彌撒,當白髮蒼蒼的教皇出現在窗口,教徒和遊客歡呼起來。本篤十六世翹起嘴角露出一個大大的微笑,舉起手臂向人群致意。這是他卸任前倒數第二次奉告祈禱。廣場人群中,一個大大的條幅清晰可見,上面寫著「我們愛你」。
人群中一位來自威爾斯的遊客告訴美聯社:「我們想祝福他一切安好。接受這份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而放棄它需要更大的勇氣。」
主動退位,開600年之先河
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會議上正式提出辭職,令自己成為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退位的教皇。
今年85歲的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他學者氣十足,通曉10種語言,曾擔任教廷信理部部長、宗座聖經委員會主席、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及樞機團團長。2005年4月,他以78歲高齡接任逝世的保羅二世,成為第265任教皇。
羅馬教皇為全世界羅馬天主教會最高領袖和梵蒂岡的元首。根據教規,教皇是終身制的,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而本篤十六世的辭職舉動,就開了600年的先河。
在退位書中,本篤十六世寫道:「我在上帝面前反覆撫心自問,我漸漸明白並確認,由於年歲已高,我已力不迭心,無法繼續勝任教宗之使命。」
「他抱著自由的思想做出這個清晰的決定,我們很佩服他以辭職換取完全自由。」梵蒂岡發言人隆巴迪神父說。
本篤十六世的辭職決定,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英國《天主教先驅報》稱,教皇辭職的消息事先連他身邊的人都不知嘵。義大利總理蒙蒂聽到消息後除了表示震驚,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令人尊重」。德國政府發言人則表示「十分感動」。
本篤十六世將於2月28日正式離職。3月15日後,117名紅衣主教組成的紅衣主教團將在羅馬召開秘密會議,選出本篤十六世的繼任者。天主教世界的觀察家紛紛猜測,本篤十六的決定將開啟羅馬教廷改革的大門。
醜聞不斷,勉力維持教會團結
本篤十六接任教皇時,曾承諾維護天主教世界的和諧。然而回顧他8年的主教生涯,卻是醜聞迭起,輿論壓力一度到了逼迫教皇辭職的程度。
2010年1月,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了德國南部天主教神父性虐待唱詩班男童的醜聞。更糟糕的是,這個教區的男童唱詩班負責人,正是教皇本篤十六世的哥哥辛格·拉辛格。隨後,歐洲和美國媒體關於神職人員虐童的報導層出不窮。
媒體的炮火除了對準犯事的神父,也在向教廷的領袖本篤十六世發難。一些受害者甚至將教皇稱為「偽君子和騙子」。
本篤十六世在輿論壓力下,向愛爾蘭教會發布公開信,要求徹查神父虐童情況。這封公開信被媒體解讀為教皇的「道歉信」,但媒體對他的抨擊不消反漲,「德國之聲」就指責他只顧及教會聲譽,不關心受害者情形。
2012年9月,義大利報紙上又出現了證據確鑿的教會腐敗和權力爭奪的報導。報導中引用的文件,都是教皇本人保管的機密文件。警察介入調查後發現,從2006年開始擔任本篤十六世管家的保羅·加布裡埃勒是反水的「內鬼」。警察從其住處中,搜出了超過1千份教廷機密文件的原件,其中一些由教皇親自標識了「銷毀」。
根據義大利報紙登載的情況來看,加布裡埃勒「偷盜」的資料事關教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嚴重的腐敗問題。其中既有梵蒂岡銀行吃回扣,也有紅衣主教間的明爭暗鬥,還有教廷國務秘書貝爾託內造謠一個反對派報紙編輯是同性戀。一份義大利報紙編輯說,這些還只是皮毛,因為那些教皇親自指示銷毀的文件還沒來得及見報。
加布裡埃勒是個忠誠的信徒,在審判中,他堅稱上帝通過他的手做出了偷盜文件、洩露給媒體的事;推動他做這一切的動機是「清除教庭中的腐敗與邪惡」。
「加布裡埃勒知道偷盜行為應受譴責,但是他看到的邪惡深深刺激和激發了他。」他的辯護律師說,「他是出於高尚的動機做這些事的。」
洩密事件的重點,是那些文件暴露出的問題:教庭之間的鬥爭、腐敗和梵蒂岡銀行的違規操作。不僅教廷的透明度受到了產生了極大質疑,針對這起偷竊醜聞的溫和處理方式也讓媒體猜測,教廷是為了控制醜聞的影響,同時也為了遮掩教廷中更多不可見人的黑幕。同時,教皇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媒體問責「管理不善」和「縱容下屬」。
對於這些醜聞,本篤十六世顯然是知情的。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他退位前的最後一次主教會議上,他語重心長地告誡紅衣主教:「我們可以改變教堂的形象,這形象有時是毀損的。我想說的是,那些破壞教會團結的罪行,是對教會的分裂。」本篤十六世呼籲主教們克服「個人主義」和「敵意」,稱這些都是沒有信仰的人的表現。
地位尷尬,教皇亟需適應時代
本篤十六世在退位信中說:「當今世界遭遇了無數的快速變化,與我們的信仰深深相關的問題撼動了我們虔誠的生命。」新時代帶給教皇的是無力感、危機意識,以及在傳統與改變之間的權衡。
英國學者阿弗羅·曼哈頓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宗教不斷喪失著領地。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來說,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似乎是薪水、財政狀況、失業和其他成千上萬「更實用」的問題。
在國家層面上,羅馬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衝擊。以義大利為例,二戰期間籤訂的《拉特蘭條約》曾規定,義大利承認羅馬教皇的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的國家宗教。但隨著科學的普及,「遵循古禮」的羅馬天主教走入了信仰的低谷。
20世紀60年代,梵蒂岡教廷為克服危機,開始在教義、禮儀、組織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1984年,「天主教是義大利唯一國家宗教」的說法被取消。到了2002年,義大利通過了《關於宗教自由和廢除關於禮拜的法律條例》,宗教自由原則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這一法令的通過是很大的進步;但站在梵蒂岡教廷的角度,不得不承認,天主教教會的控制力正在減弱。
隨著消費主義盛行,社會價值觀變得模糊。教會醜聞和青年人中盛行的反權威風潮,更是降低了教會的神聖性。在愛爾蘭,已經鮮有青年主動到教堂去禮拜和懺悔,除非是陪同家長。相比神父,他們遇到困難時更願意向朋友求助。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給傳統的布道儀式出了難題——年輕人們寧願呆在家裡對著電腦,也不肯起早到教堂去。為了應對數位化時代的挑戰,教皇以85歲高齡探尋宗教與教徒接近的新路徑。2012年12月13日,本篤十六世啟用推特網帳戶,樹立了「網絡布道」的好榜樣。他的推特內容主要是對教徒的祝福,也有對教義疑問的解答。超過65萬人「粉」了他。
儘管時代給宗教帶來衝擊,天主教的影響仍然不容小覷。全世界天主教徒的數量,從二戰後的4億增長到了今天的7億人。歐洲和美國公民的主體仍然是天主教徒,畢竟,天主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俯仰皆是,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文學作品和戲劇,它已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開放地接收外來文化,天主教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擴展速度也很驚人。葡萄牙法蒂瑪主教安東尼奧·馬託指出,今日歐洲正經歷的文化疲倦、枯竭期也反映在了對宗教的信仰上。「而在非洲或拉丁美洲,你看不到這種頹勢,相反,這兩個地方的信仰既新鮮又熱情。」
「也許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教皇:他能夠看到歐洲以外,為整個教會注入其他大陸所見的那種活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