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稱是「高於一切凡人」的存在,將教會的權力帶到了巔峰。
1198年2月22日,英諾森三世正式成為羅馬教皇。
英諾森三世被公認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教皇,他在位18年,使羅馬教廷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在他之前,羅馬教皇都還謙卑地自稱是使徒「彼得的代言人」,而英諾森三世卻敢自稱是 「上帝的代言人」,是「低於上帝但高於人」的存在,他「可以審判眾人,卻不受任何人的審判」。
他還自比為太陽,將世俗君主比作月亮,而他也確有資格說出此等豪言,當時歐洲的君王們都對他俯首帖耳。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這位傳奇的教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教皇英諾森三世
第一,他是令君王臣服的「萬皇之皇」。
英諾森三世作為精神領袖,手上其實沒有軍隊,但他握有兩把更厲害的武器:
一個是教會的懲戒,最嚴厲的要數開除教籍,由於那時歐洲人都是虔誠的教徒,一個被剝奪了教籍的君主往往會失去民眾的支持;另一個就是外交,英諾森三世很好地利用了國與國、皇帝與諸侯之間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
實際上,他並非首個用這兩把武器對付世俗君主的教皇。其前任格裡高利七世就煽動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反叛皇帝,並對皇帝下了絕罰令。絕境中的皇帝為了乞求教皇原諒,在雪地裡站了三天三夜。
不過,英諾森要遠比其前任成功,他不僅狠狠羞辱了那些傲慢的君王,還迫使歐洲多個國家向他稱臣。最具代表性的是他與「無地王」約翰之間的較量。
當時,英國坎特伯雷的大主教病故,僧侶們覺得國王約翰毫無虔誠之心,便私自選了一位新主教,約翰聽聞後無比震怒,便派自己的親信繼任大主教之位,雙方因而爭執不下。
然而,無論誰繼任都需要教皇的認可,英諾森於是抓住機會,重新指派了一人前去赴任,遭到約翰堅決反對。教皇於是拿出了第一把武器,禁止英國的宗教活動,後來又宣布約翰為「基督之敵」,將其逐出教會。
極其被動的約翰仍不罷休,以沒收教會財產作為報復,英諾森因而又動用了第二把武器,教唆強大的法王出兵攻打英國,這才使約翰徹底屈服,他不僅接受了教皇的全部要求,還跪下親吻教皇的腳以表臣服。
「無地王」約翰親吻英諾森的腳
第二,他是「不小心」統一了教會的教會改革者。
英諾森三世在與君王們角力的同時,也加緊改革教會,增強教會的實力。
他早年曾在巴黎大學攻讀神學,後來又鑽研教會法。在成為教皇前,他寫了兩本極為暢銷的神學著作,有一本竟被人傳抄了700多份。
良好的學術功底無疑有助於英諾森引領改革,他改革的核心就是加強教會的凝聚力。他加強了羅馬教廷的中央集權,建立了對地方教會、修道院的層層監控;他還召開了著名的拉特蘭公會議,為教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了規定,統一了精神。
此外,他還誤打誤撞地實現了前任教皇夢寐以求的宏願:重新統一了業已分裂的天主教和東正教。
原來,他效仿前任烏爾班二世,為了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親自組織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徵。。
儘管英諾森對東徵極其上心,既派了隨軍代表,又嚴令禁止十字軍進攻基督教城市,但事態的發展卻出乎他的意料。
當時,十字軍為了渡海直抵聖城附近,只好向海軍強國威尼斯購買船隻,但威尼斯人是個唯利是圖的民族,他們坐地起價,付不起錢的十字軍在威逼利誘下接受了威尼斯的條件——進攻與威尼斯不對付的天主教城市扎拉。
更荒謬的還在後面,1204年,十字軍竟再次在威尼斯的操弄下,攻破並洗劫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完全背離了其初衷。
英諾森三世雖然起初對事態的失控極為震怒,不過當他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又將東方教會置於其掌控之下,也就默不作聲了。
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
第三,他是栽培了異端的異端迫害者。
那時,法國南部聚集了一批自稱「純潔派」的信徒。他們對善惡、神的看法都很另類,而且他們還抨擊教會腐敗,質疑其權威,這令教皇無比厭惡。
1209年,教廷使節在純潔派地盤上遇刺身亡,雖然主謀已受到嚴厲懲處,但教皇的怒火仍無法平息。
他慫恿法王組建十字軍,對當地居民進行血腥屠殺,單在瑪德萊娜教堂就有7000多人被殺死,附近村莊更有3萬多人被殺。死者很多其實是天主教徒,但教皇的態度卻是:「把他們統統殺光,讓上帝來區分吧!」
為了不留痕跡地抹掉異端的「罪惡」,他開創了用火刑燒死異端的做法,在十字軍攻陷米內爾瓦的當天,就有150名異端被活活燒死。
火刑後來被他的繼任者們沿用了幾百年,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以及捍衛了日心說的布魯諾都因為被打成異端而慘死在了火刑柱上。
雖然英諾森不遺餘力打擊異端,守舊派們卻對他頗有微詞,說他自己「眼中有梁木,卻只挑別人眼中的刺」,意思是說,教皇竟能容忍自己眼皮底下的異端,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有個名叫方濟各的遊方僧,頗具神通,能與鳥溝通,勸狼從善,但他過分推崇愛與貧窮,使他被看重教條和威權的保守教士視為異類。
聖方濟各
作風奢華的英諾森第一次見到乞丐般的方濟各也心中不悅,不過他轉念一想,此人或許能為教會注入新鮮血液,便不顧非議,準許方濟各成立自己的修會。
然而,該修會的一個派別,後來還是越走越遠,終於冒犯了權威,被定為異端。
1216年7月,英諾森三世正忙著組織新的十字軍東徵,卻驟然離世。他死後,教廷也開始由盛轉衰,世俗君主漸漸在與教廷的鬥爭中佔得上風,最終,1309年,教皇被法王擄掠到了阿維尼翁,教會的威嚴也一落千丈。
最後,可以看出,英諾森三世之所以能使教權凌駕王權,是因為他沿用了前人的策略,以及善於利用眼前的局勢,他善於把對他有利的一面形成制度,保證其優勢,這證明了因勢而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