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蒙古人的突然出現給整個歐洲帶來了驚恐和震驚,124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在法國裡昂召集宗教大會,大會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就是商討防止蒙古侵略問題。
這個艱難的任務落到了當時年已65歲的聖方濟各會士、義大利人柏朗嘉賓身上。他帶一封教皇致「韃靼國王人民」書信來到東方。信件主要內容是英諾森四世責怪蒙古人在西徵過程中的屠殺,希望其改過,並想與蒙古建立聯盟,這份信件幾乎屬於政治性質。柏朗嘉賓一行於1245年4月16日復活節時從裡昂出發。他們在非常困難的背景下,一無任何東方語言知識,二無翻譯,三無地理書導,四無嚮導,在古絲綢之路上騎行或步行了兩年半之久,行程萬餘裡。他也如同張騫一樣,只是反向地「鑿空」了西域絲綢之路,從西歐直通中國的蒙元帝國,成為證據確鑿的西方直接出使中國的第一人。
柏朗嘉賓經東歐,抵伏爾加河畔,在那裡覲見了金帳汗拔都。拔都在看了教皇書信後,感到自己無權做出決定,命他們趕快到和林朝見大汗。1246年7月,他們抵達蒙古帝國首都,在那裡參加了貴由汗(窩闊臺的長子)的即位大典。這在當時的中西關係中,尚屬首例。直到明末清初,才有歐洲傳教士們參加中國皇帝或皇后的登基大典與葬禮,柏朗嘉賓始終是享有此殊榮的西歐第一人。
就外交使命而言,柏朗嘉賓可以說是徹底失敗,蒙古統治者對於教皇的勸諭嗤之以鼻,既否決了教皇「阻戰」的意圖,又拒絕了他要求蒙古人接受基督宗教歸化的要求。相反,貴由汗在致教皇英諾森四世的信中說:「如果你的使者返抵你處,送上他自己的報告,你,大教皇,和所有的君主們一道,應立即親自前來為我們服役。……現在你應該真心誠意地說『我願意降服並為你服役。』你本人,位居一切君主首,應立即前來為我們服役並侍奉我們!那時我將承認你的降服。「如果你下理睬我的命令,我將認為你是我的敵人。同樣地,我將使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