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言
恐懼是人類最原始的感受。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於外界威脅的恐懼始終伴隨。
無論是原始社會的巨型猛獸,還是古代社會的奴役、疾病、戰爭,再到現代社會的信息爆炸、科技發展等等,這些全都對人類生存具有不同程度的威脅。
然而,恐懼畢竟是一種存在於人類內心的心理活動,是對外界變化的一種真實反應。因此,最最本源的恐懼就來自內心。
當人類習慣了恐懼心理的陪伴,便開始製造恐懼,來尋求感官上的刺激,恐怖電影便是最好的選擇。
恐怖電影,在電影誕生的一百餘年中,一直都是主要的一個類型。從吸血鬼德古拉到科學怪人,從大白鯊到貞子,各種恐怖的人、鬼、怪、物輪番上場,不停地以各種方式刺激著觀眾的神經。人們在禁受驚嚇的同時,也享受著快感。
不過,吸血鬼、大白鯊還有電視裡爬出來的長髮女鬼,這些都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它們所帶來的也僅僅就是感官刺激。真正能夠直達人心,誘發人類內心恐懼的,還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所帶給我們的恐懼。
在這一點上,史蒂芬·金堪稱業界翹楚。
為什麼聊恐怖電影的時候,會提到史蒂芬·金?因為,繞不過去。
可以這麼說,幾乎所有人都看過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即便你不是一個恐怖電影迷,你也會看過大名鼎鼎的《肖申克的救贖》《綠裡奇蹟》;如果你深愛恐怖電影,那麼《閃靈》《魔女嘉莉》《迷霧》以及火爆2017年的《小丑回魂》,這些都來自於史蒂芬·金的筆下。
作為一位高產作家,史蒂芬·金同樣擁有著高票房,有超過150部電影作品都直接或間接改編自他的小說。
今天,秋言君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與他的兒子喬·希爾合作的中篇小說,同時也是由父子倆共同編劇的最新一部電影《高草叢中》。
影片遵從了史蒂芬·金的一貫手法,身邊常見的場景、充滿負能量的人以及不受控制的魔法邪術。
這幾個元素在史蒂芬·金的小說中比比皆是,他善於將人們身邊的點滴細微的危險或者恐慌無限放大,直至吞噬人心。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隻老鼠的時候,心中會充滿厭惡並且划過一絲恐懼。而當這隻老鼠被無限放大,大得像人一樣,甚至大得像房子一樣巨大,那麼帶給我們的便只有絕望的恐懼了。
《高草叢中》正是以這種司空見慣的場景來營造出了恐怖氛圍。
我們都曾經見過草地,當面對著一望無際的草地時,我們也會想像這其中會藏著什麼恐怖的東西,這也讓我們不敢輕易踏足。
對於這種恐懼,史蒂芬·金將它放大。
故事的主角其實正是這一片一望無際、高過頭頂的草地。當人們進入了草地,便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一 救贖之路
影片的人物都有著難言的隱私。
女主貝琪懷孕,卻因為父母和哥哥都不喜歡自己的男友崔維斯,而想要把即將誕生的孩子送人。儘管並不情願,但是她依然就範,而且並沒有告訴男友。
小男孩兒託賓的父親羅斯,原本是樂隊主唱,還有大好的前程,卻因為家庭所累,只成為了一名房產經紀,對於妻兒,他的心裡更多的是埋怨。
貝琪的哥哥卡爾,打著照顧妹妹、保護妹妹的旗號,其實內心是看不起沒有學歷的崔維斯,正是他一手造成了貝琪與崔維斯的悲劇。
崔維斯在其中的職責就是救贖眾人。
他沒有什麼秘不可言的隱私,女友失蹤兩個月,他得到消息追蹤而來。正是他發現了草原的秘密或者說是規律,他告訴託賓待在死去的狗的屍體旁,並一直發出信號,這樣眾人才可以聚集到一起,因為草原不會移動屍體。
他也在觸摸巨石之後,看到了循環往復的節點,從而將託賓送出草地,進而攔下了即將進入草地的貝琪和卡爾,終止了循環,完成了救贖。
其實,整個故事就是關於救贖。
在草地旁邊的教堂,名叫「救世主黑巖石教堂」,這已經明確了草地的功能,而且草地和教堂是同一個體系的。
崔維斯最開始來到草地的時候,曾經進入教堂尋找貝琪。
在教堂中,他看到了一扇門,卻打不開。
而在最終託賓走出草地之後,正是來到了這扇門後的屋子,他從屋子裡走出去。
這說明,救贖是從內而外,並非從外而內。也說明崔維斯的使命,就是救贖。
很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都會和著名的燒腦片《恐怖遊輪》做比較。
兩部電影有相似的地方,卻也大不相同。
相似的地方是都採用輪迴往復的設定,主人公在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之間不停反覆。
不同的地方便是救贖。《恐怖遊輪》是對自我的救贖,或者說是與死神的較量。
而《高草叢中》則是對他人的救贖,又或者是審判。
在女友貝琪和羅斯、卡爾全都在草地中死去之後,崔維斯並沒有選擇讓輪迴繼續,讓新的貝琪和卡爾進入到草地,而是選擇讓託賓去阻攔她們。
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停止了循環,也把自己永遠地留在了草地中,這便是對他人的救贖。
貝琪也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放棄了將孩子送人的打算。
二 草地與怪石
故事中的草地具有一種魔力,它會變換方向與時空,讓身陷其中的人走不出去,或者說是被草地控制著走到規定的地方。
這種魔力來自於草地中心的怪石,而在貝琪臨產時,恍惚間看到怪石的下面如根莖般地盤根錯節,深植於地下,而且無數的人被根莖纏繞,如同煉獄一般。
這塊巨石就好像一塊審判石,它控制著這片草地,引誘著內心需要被救贖的人進入。
這些人有的最終被救贖,比如貝琪、卡爾;有的選擇犧牲自己,比如崔維斯;有的則被毀滅,永遠地留在草地,比如羅斯。
有的人說這塊怪石是邪惡力量在草地中布置的法術,它控制了草地,還控制了草地中的人,成為戴著面具的崇拜者;也有人說這塊怪石來自地獄,它從地底生出,是人間與地獄的樞紐;還有人充滿想像地認為這塊怪石來自外星,是外星文明的產物。
而我更傾向於它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是心底的禁忌。
觸摸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你是否敢於觸動你心底的禁忌。
影片中,一共有三個人觸摸了石頭。
託賓觸摸之後沒有什麼反應,因為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他沒有秘密、沒有隱晦、也沒有負能量。所以,他觸摸自己心底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效果,是隨意穿梭於草叢的各個角落,為眾人指引方向。
羅斯觸摸之後被草地同化,他幾乎與草地融為一體,成為了草地的僕人。
他代替草地行使職能,把眾人帶到怪石的跟前,想要讓他們全都去觸摸石頭。
他也獲得了強大了力量,如同墜入魔道一般,成為了行屍走肉。
因為羅斯的心中充滿了負能量,對妻兒的抱怨,對工作的不滿,對生活的絕望,他心底的禁忌,其實是想要報復身邊的一切。
崔維斯觸摸之後得到了釋懷。
原本他也存在著心結,對卡爾反對自己和貝琪這件事,他對卡爾心生不滿;對於女友的不告而別,他也是心懷埋怨。只不過,崔維斯的本心是善良的,在抵達心底之後,他將怨氣化作了救贖,也就是「以德報怨」。
所以說,草地與怪石還有教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套可以自動分揀的救贖體系。
從教堂外停放的眾多車輛來看,還有很多人都在草地中,但是草地有自己的安排,它會讓相互之間有聯繫的人在一起,而沒有聯繫的人,則永遠不會相遇。
也就是說,這片草地可以同時容納若干組人,同時開展救贖工作。
三 為什麼史蒂芬·金的小說如此受歡迎
這部電影不僅改編自史蒂芬·金和兒子合著的小說,還由父子倆親自參與編劇,從而保證了電影的原汁原味。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好萊塢如此青睞史蒂芬·金呢?
史蒂芬·金的小說是有一種魔力的,無論是否涉及恐怖題材,他的文字都有一種直達人心,讓讀者在看過之後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受。
他如同一位心理大師,準確把握了人內心中的恐懼根源,然後一把薅出,毫不留情地反覆摔打,直至消亡。
在他的故事中,各種恐怖元素其實都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其實是人類內心的險惡。
《魔女嘉莉》中的嘲諷,《閃靈》中的貪婪,《頭號書迷》中的迷戀,這些都是人類真實的情感表現,卻被暴露得如此恐怖。
因此說,史蒂芬·金的確是最好的「故事販賣機」,他販賣的是每一個人心底的故事。
文/秋言侃電影
文章著作權:秋言侃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