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首刀到抗戰大刀,作為戰場上的殺伐利刃,刀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2020-12-18 騰訊網

刀作為武器的一種,是十八般兵器裡邊的九短之首。

最早的刀類武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幾乎是有人的時候就有了這把可以用來防身和捕獵的利器。

原始人類的刀具多以石頭,獸骨打造,相比於普通的鈍器,刀的出現可以說成是一種成長文化的誕生。

同名視頻號,感興趣可關注

最初的刀類武器多為短柄式,可以用於近戰,也可以用來進行投擊,所以刃部較長,主要功用還在於物理鈍擊以及日常劈砍。形狀恰似鉞,也有形似斧頭的。

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青銅兵器,就是銅刀,以商朝的青銅刀為例,這種樣式的刀形狀寬大,類似於遠古石刀,主要用於製作器物,殺雞宰牛等等功用。

到了西周的時候,就有青銅大刀出現,已經具備了現代刀的雛形,柄短刀長,而且有一定強度的刀脊和鋒利的長刃。刀柄的首端以扁圓形設計而出名,所以也稱為環柄刀。

但在當時的刀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青銅類刀器質地脆弱,沒有韌性。使用者在進行大力劈砍的動作時,相當容易折斷。所以在同時代青銅劍作為主戰兵器的時候,刀由於自身的硬體問題,是沒有投身戰場的。

也就是說,刀劍類武器,刀的歷史的確大於劍,卻在大規模的裝備中刀因為沒有劍那種精巧鋒利的構造,所以出現的較晚。

▲商代蟬紋青銅刀

到了秦漢時期,冶煉工業的發展,讓刀的製作工藝得到了相當強度的提升,這個時候才是刀真正開始走向輝煌的一個契機。

自春秋戰國之後,戰車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騎兵的大機動性與強大殺傷力開始展現。劍類武器在步兵的對陣之中佔有一定的靈活性,卻在騎兵的衝擊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於是適合劈砍的刀在這時候一鳴驚人!

這時候,一種叫做環首刀的單兵武器出現了。

誕生於動亂年代的環首刀可以說是古戰場上殺傷力最強的近戰兵器。而且其在歷史上都佔有非凡意義的高度,近代歷史中有兩把槍械殺人無數,但要和這把環首刀來相比的話,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的級別。

環首刀構造並不複雜,但這個設計有著相當科學的使用方法,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環首刀看似細緻的直窄刀身有著強大的殺傷力。

在西漢佔有一定位置後,到了三國時代,這種制式兵器更是人手一把,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有過一段記載,說孫權在黃武五年曾造劍十口,刀萬口。

從這點來看,劍類武器已經有被刀取代的局勢,劍本身的作用在那個年代已經屬於玩賞類武器,或者佩戴型武器,而刀卻屬於士兵在實戰中最為有用的兵器之一。

同時代的諸葛亮也命蒲元造刀三千把用來裝備劉備的革命隊伍。

環首刀在上千年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成是最佳的近戰格鬥兵器也不為過。

到了唐代之後,唐刀和漢刀有了一定的區別。

使用的形制上有四種,一是儀刀,這種武器多是用於王公貴族和皇家儀仗之中,樣式幾乎和環首刀區別不大。二是障刀,三是橫刀,這二者是唐朝軍隊裝備量最大的刀類武器,按照《唐六典》的說法,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橫刀,兵士所配之刃。或許就是橫刀擅長於攻擊,而障刀有利防守的意思。

而第四種陌刀是一種雙手使用的武器,柄長刃短,主要功用也在於步兵和騎兵的對抗之中,而唐代的府兵制也讓陌刀有了形式多樣的變化,既有加大版的類似斬馬劍的樣貌,也有三尖兩刃刀的那種形制。

▲唐刀

等到宋代後,刀類武器也從繁盛走向衰敗,宋朝馬兵欠缺,所打之仗也儘是步兵對戰騎兵。

於是在大兵力和大規模的條件下,宋朝開始為士兵配備廉價而有效的制式兵器。

雖說近戰類別的武器有多欠缺,但宋朝的冷兵器強大在遠距離打擊上,比較出名的有神臂弩這種大型機括類武器。

而作為構建唐朝一代盛世的唐刀,也至此從歷史中黯淡了身影。

火藥武器的出現是徹底讓冷兵器塵封的一個最終解釋,自元朝過後,刀這一歷史上的單兵主戰武器就更加喪失了存在的理由。

近代史上出現的刀類武器可以說成是某種程度上的絕唱,刀類武器的外貌也得到了相當的改觀。

在二戰之中,眾多的國家都在單兵的步槍上設計了刺刀用於近戰。

而騎兵的馬刀樣式也改變相當大,再加上騎兵的突然性襲擊在熱兵器面前的無力狀態,這一古老兵種也逐漸演變為單純的情報性部門。

我國在二戰中物資匱乏,大刀成了某些軍隊的必備武器,然而在熱兵器的戰鬥中,能夠有短兵相接的機會並不多。

至於某些人嘴裡說當年的日本人怕我國軍隊的大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

首先來講,大刀的確適合近距離作戰,但問題是,日本人的步槍本身就比大刀要長很多,再加上刺刀,距離上大刀隊就是完全不佔優勢的。

而且在那個年代,冶煉水平低下的我們,是沒有能力鑄造能承受強度戰鬥的大刀。

而大刀隊的出名也不在於神話,在二戰後期,日本軍隊的大幅度減員之下,許多未經過訓練的學生和殘疾人都從本土被調往前線,這讓日本軍隊的整體素質下降了許多。

於是,在許多的遭遇戰之中,血腥的白刃戰讓許多後來加入的日本軍人感到了害怕,大刀隊的威名也是從這個時候才逐漸體現的。

而在這之前的大刀隊是幾乎沒有勝利的,那種抽刀出鞘的浴血革命精神是可取的,但不能扭曲其中含義,歪解先輩意志。

刀,在歷史中每個出現無疑都是血腥的,政治在很多人來看就是一把飲血的刀。但刀又是一種文化,如同不可更改的歷史那般,是它奠定了如今的文明。

除去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刀還是其他文化的代表,比如香港九十年代的流行的電影古惑仔,主角們總是舉著一把西瓜刀從廟街開始一路能夠砍到旺角。

而在盛行的武俠世界中,刀更是有著無比尊崇的表現手段,屠龍刀,圓月彎刀等等都是一種武俠意義上的經典解構。

現代世界性的三大名刀,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

這三種刀的質量都有著其不同的驚世表現,大馬士革刀起源自印度,在十九世紀的大馬士革刀可以劈開歐洲武士的鋼盔而不捲忍,並且沒有豁口,還能夠迎風將扔在空中的絲巾劃為兩半。

馬來刀的出名也在於其不同的鍛造工藝上,據說是有隕鐵所造,當時的荷蘭人手持火槍天下無敵,但在這種刀面前毫無優勢,一把不凡的馬來刀能夠輕鬆將荷蘭人的火槍鋼管一刀而斷。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把好刀,總會被形容成削鐵如泥,吹毛短髮。

▲大馬士革刀。圖源網絡

鋒利才是刀的關鍵,現今另外一種出名的刀具叫做瑞士軍刀,不過其更像是一種現代工具,刀在其中的功用也不盡明顯。

當然現在還能夠用刀吃飯的人也沒幾種了,公眾所知的無非是廚子,武師,醫生等等。

這其中又以醫生的刀最為重要,從殺人變成救人,刀也可以說為是文明的轉變。

至於一些門派中的高深拳腳也不過是在某一時代禁止使用兵器轉變而來的,我們熟知的詠春拳中最厲害的就是八斬刀,畢竟,拳腳再厲害也只能叫犀利,遠遠稱不上鋒利!

圖文來源於網絡,作者::彭程

相關焦點

  • 大漢兵魂「環首漢刀」
    西漢時期,隨著與匈奴的長期作戰,騎兵迅速發展,成為北方草原上戰鬥的主力。環首刀的快速普及與此密切相關。環首刀,因刀首一般為環型,所以後世稱之環首刀或環刀,在先秦不過是長二三十釐米一般作為工具使用的青銅小刀,到了西漢時期長度大幅增加,且應用於戰爭的數量不斷增加,成為騎兵的常用兵器。
  • 切金斷玉的殺伐利刃——被稱為世界三大名刀的日本武士刀
    ,而其與我國兵器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漢朝時期,漢朝是一個鐵兵器大量出現的時代,鑄鐵技術和刀的鍛造工藝大大提升,先是傳到朝鮮半島,再傳達日本,在日本同時期的考古挖掘中可以發現兵器中出現環首刀,與漢環首刀在形制、鑄造工藝上都有相似之處,而這時期本土特有的兵器應該是蕨手大刀,所以日本的環首刀很可能是對漢朝的模範。
  • 古代大刀上為何要裝鐵環?專家:遇到刀上有9個環的,趕緊躲遠點
    在很多武俠劇中,我們經常看到行走江湖使用大刀的俠客,他們刀上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鐵環。對於以傷人為目的的冷兵器而言,這些鐵環似乎看起來並無用處。那為何這些古代的大刀上,會莫名其妙多出來這麼多的鐵環呢?
  • 【講堂580期】中國古代冷兵器-環首刀,曾經世界最出色的冷兵器
    因此起源於先秦時期的環首刀開始在兩漢時期獲得長足的發展,因為環首刀擁有厚實背脊、單面開刃,因而更適合用於騎兵在馬背上進行劈砍操作,故而一面世就獲得軍隊的認可。
  • 環首刀:作為一把「純粹」的近戰冷兵器,我的出現會讓匈奴膽寒
    當然,這個「純粹」不是說環首刀自身沒有任何的雜質。而是作為一把「戰刀」,環首刀在西漢時期甚至後世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足以稱得上是把「近戰冷兵器」這個概念發揮到了極致。也正是得益於西漢初期那蓬勃發展的「鋼鐵工業」,使得漢武帝在反擊匈奴之時不但用鋼盔鐵甲將漢軍武裝成了一個光芒閃耀的鋼鐵雄師,更是因為近戰格鬥冷兵器「環首刀」的出現,而讓匈奴為之膽寒。
  • 為什麼古代大刀上會裝一串鐵環?工匠:碰到刀有9個環的躲遠點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的影視作品時,會發現那些拿著大刀的人非常的有氣勢,一般他們的大刀上面都會有一串鐵環,這樣的刀起來非常的有氣勢。有些人可能會產生一些疑惑,為什麼古代的大刀上會裝有一串鐵環呢?一些了解武器的工匠表示,如果碰到刀有9個環的,一定要躲遠一點。
  • 中國雙手刀的歷史與發展
    魏晉時期的環首刀刀通長在107cm左右,環直徑為8cm,刀寬4cm厚0.5cm,刀身平直,尖部從兩側身中間收攏,類似劍鋒。刀身較漢環首窄且薄,輕,後北處開有細血槽,幾乎貫通刀身,屬極罕見的高古帶槽鐵刀。同時此時期的環首刀較為精美,在其環首上有類似於神獸樣的花紋。曹植的《寶刀賦》中就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 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
  • 三八刺刀完勝抗戰大刀,一寸長一寸強?除破鋒八刀,還有三套刀法
    編者按:網絡上關於大刀隊的討論,一直很熱烈。尤其抗戰大刀vs三八式刺刀,更是很多網友經常爭辯的話題。本文試圖從大刀隊的刀法入手,分析抗戰大刀vs三八式刺刀到底孰優孰劣。也正因如此,大刀隊所用的刀法不可能是金警鐘的大刀術。事實上,這四路刀法,其實中國傳統刀法的四種不同流派。李堯臣所授的「無極刀法」,源自傳統六合刀。六合刀是廣泛流傳於北方武林的一種刀法,本質上是一種手半刀/劍,可單雙手並用,類似歐洲手半劍。這類刀的型制,主要是牛尾跟雁翎兩種,刀體修長,刀身窄,刀尖起彎,不是梯形刀頭。這幅圖中士兵手持的刀型正是傳統雁翎刀,推測可能就是二十九軍士兵手持「無極刀」作戰。
  • 同是大刀,為何古人卻對環刀心有餘悸:若見九環,能跑多遠跑多遠
    也正因此,直到明清時期,刀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兵器。在歷史中,刀分為很多種。一般來說,只要是單面且具備長刃的短兵器,都可以將其稱之為刀,而那種長杆大刀,則正是在短刀的基礎上加長所制。如後世傳得沸沸揚揚的關刀「青龍偃月」,便屬於這種類型。相比短刀而言,長刀本身的重量更重,也更有殺傷力。不過想揮使它卻絕非易事,如力氣不足沒有熟練的技巧,手持大刀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命。
  • 古代大刀上為何要裝鐵環?如果看到有人拿九個環的刀,請放尊重
    刀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屬於「九短」之首,是我國古代戰場上最主要的近戰兵器,戰場實用性非常強,早在兩漢時期便已經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 與有「兵中王者」之稱的劍,刀更強調的是戰場實用性,而劍著重在於一個「貴」字,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兩漢之後步兵多使用刀的原因。
  • 美國電影中無堅不摧的殺伐利刃,盤點幾款日本刀讓你一次性挑個夠
    提起日本刀,就想起美國電影裡的殺伐利刃,電影裡的日本刀斬汽車、斬殭屍、斬鐵血戰士,似乎是無堅不摧,讓人印象深刻。 而在日本,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之含義。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很快,這首時代戰歌便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與日寇戰鬥到底的「抗戰進行曲」。「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大刀進行曲》誕生於1937年7月的連天烽火,但要追溯這「大刀」二字的根源,還要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說起。
  • 這是傳說中的關公刀?看看中國刀的歷史,就能辨別真假
    關羽是漢末較為著名猛將,他的刀也為人們所熟知。後來,關羽那把刀成了他身份的代表,關帝廟中刻的、畫的、供的都是那把刀。這就是傳說中的關公刀,其名為「青龍偃月刀」。關羽當初是不是用這種刀呢?看看刀的歷史,就能辨別真假。刀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那時候的刀是石刀,刀形因石而定,沒有固定樣式,直到新石器時代,石刀一直是刀的主流。
  • 九環刀上的環有什麼作用 主要用途是什麼?
    點擊箭頭指向方刀劍檔案,一鍵關注我喲九環刀上的環有什麼作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的大刀背上帶著鐵環
  • 這把刀總能在危亡時刻,力挽狂瀾,中國第一刀非它莫屬
    我們漢民族使用時間最長、質量最上乘、影響面最大的軍刀,就是環首刀。漢族這個稱謂,源自於漢朝,環首刀也是在這個時候粉墨登場。當時漢朝的主要對手是匈奴。當時在戰場上,經常有漢軍士兵去搶匈奴人的長刀。後來漢軍改良裝備,長劍就從戰場上逐漸淘汰,代之以一種直刃的長刀,這就是環首刀。環首刀的刀柄,頂端是一個圓環。這是因為,雖然直刃長刀的形制讓環首刀擅長劈砍,但刀身太長、手握的位置靠後,會導致士兵在揮動的時候重心過於靠前、慣性太大,手腕很難駕馭。
  • 此刀為中國第一戰刀,流行千年,將狂妄異族打崩,比唐刀還流行!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隨之楚漢之間連年徵戰,騎兵隊伍日益發展壯大,原以刺擊為主的劍無法適應戰場上短兵砍殺的激戰局面。於是西漢時期出現了柄端呈環形的一種戰刀,此戰刀號稱中國古代第一戰刀,名曰環首刀。
  • 冷兵器的最後一刀——抗戰大刀的威力,你知道多少
    我們不能把時間浪費在觀看別人的褲襠上,更不能讓人隨隨便便就把「根」給割了,我們要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打鐵還靠自身硬。作為一個身高八尺、英明神武的鐵匠,我積極踐行領袖的格言,最近讀了幾頁書,馬上有了奇效。睡眠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 刀和劍究竟誰更勝一籌
    上學時,老師經常會對學生說,學習時沒有紙筆,猶如戰士上戰場沒有刀劍,作戰並非兒戲,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一把稱心用手的武器,對作戰十分有利,在眾多種冷兵器中最能代表中國暴力美學的是什麼武器呢?刀和劍又究竟誰更勝一籌?
  • 古代大環刀有多厲害?鐵匠:看到九個環的,你就繞道走
    而在紛繁複雜的十八般兵器中,有一種武器是絕對少不了的,那就是刀。大刀乃百兵之帥,單刀乃百兵之膽,所以練單刀要「勇猛有力,靈活便利。」而除了大刀和單刀外,刀還有很多的形制,比如三尖兩刃刀、青龍偃月刀、環首刀、唐刀、斬馬刀、九環刀等等。而在眾多的刀中,九環刀又因為形制特殊,引起大家的關注。其實九環刀這一類的大環刀,在史料記載中很少,甚至連官府和軍隊中都很少使用。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