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2020-12-22 人民資訊

文丨張興福、陳陟、徐瑞

本期推出「文化興軍」文藝節目展播(20)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有這樣一首歌

它唱起來唱得響

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走向抗日前線

它傳出去傳得遠

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信心倍增

它留下來留得住

問世83年來,每每被人唱起

都能聽到迴蕩於歷史天空中

那大刀砍向鬼子腦袋的鏗鏘之音

它,就是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大刀進行曲》在著名音樂家、中共黨員麥新筆下誕生,迅速流傳全國,成為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戰歌。今天,讓我們重溫經典,從雄奇的歌詞裡回望悲壯歷史,在剛勁的旋律中感受愛國熱情,緊握「精神大刀」,珍惜當下生活,向著中國夢強軍夢奮進以告慰先輩,為維護世界和平不斷貢獻力量!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1937年8月的上海街頭,因為這首《大刀進行曲》沸騰了。

很快,這首時代戰歌便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與日寇戰鬥到底的「抗戰進行曲」。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大刀進行曲》誕生於1937年7月的連天烽火,但要追溯這「大刀」二字的根源,還要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說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更加瘋狂,集結重兵試圖撕開以義院口、喜峰口、古北口等100多個關口組成的長城防線,從而佔領熱河,染指平津。面對強敵,中國軍隊第29軍浴血奮戰,「喜峰口大捷」震動全國。當將士們身披月色手握大刀、將日寇砍得人仰馬翻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都對這支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刀隊由衷敬佩。

喜訊一路向南傳到滬上,令上海市民歡呼雀躍,著名音樂家麥新更是恨不得像大刀隊隊員一樣,親手執刀劈向日寇的頭顱。在一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殘暴,更對國民政府的軟弱深惡痛絕。他心中萌發出一個念頭:以大刀精神為主題,寫一首讚頌英雄、支持抗日的戰歌。

幾番提筆,麥新卻只是寫好了第一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便難以為繼,該月熱河淪陷的消息傳來,更是令他陷入焦灼與絕望。冬去春來,在他得知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成立的喜訊後,精神才為之一振。至1937年,東北抗聯總人數已不下20餘萬。

1937年7月7日晚12時許,日軍以士兵失蹤為由發動襲擊,「七七事變」爆發。麥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不僅要抗議,更要完成4年前的心願,寫出關於大刀的戰歌聲援中國軍隊。

7月末的一天夜裡,麥新輾轉難眠,便捧起東北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讀了下去。書中那些「忙著生也忙著死」的老百姓,在日寇的鐵蹄下終於覺醒,為了民族利益進行向死而生的抗爭。

在他的腦海中,旋律迅速編織成譜,文字飛轉組合成篇,仿佛冒著濃煙的活火山般,思想的熔巖一觸即發。正在此時,一抹晨光透過窗戶照進麥新狹小的房間,一夜未眠的他走到窗前凝望曙光,自言自語地說:「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當他不自覺地重複這句話時,竟然興奮地唱了起來。這自然流淌出來的一句曲調,極具感召力和樂觀主義色彩。他順著這個旋律奮筆疾書,勢如飛流,很快便寫出了鏗鏘有力的前四句——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麥新揮起拳頭,繼續哼唱,認真捕捉著高低強弱的節奏變化,猛然想起今年以來,東北義勇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抗擊日軍的英勇戰績,接下來的幾句便奔湧而出:「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一念及此,麥新向北眺望,堅定地說:「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就這樣,麥新一氣呵成寫完詞譜完曲,並將這首戰歌定名為《大刀進行曲》。

1937年8月8日下午,國民救亡歌詠協會在上海文廟舉辦音樂會,讓《大刀進行曲》第一次以合唱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在自發趕來的1000多名群眾面前,麥新現場找了一根細木棍,闊步走到露臺上指揮大家高唱《大刀進行曲》。

在他心中,手上的木棍不是「指揮棒」,而是大刀,他用力地甩,仿佛立刻就要衝上去和日寇拼命,以至於在最高潮處將棍子當場甩斷。

節奏鏗鏘易唱、文字淺白好懂,在文廟首唱之後,《大刀進行曲》很快傳遍全國,激勵無數青年奔赴前線。僅僅5天後,「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市民走上街頭為前方將士趕製大刀。一個月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同月,平型關大戰告捷,八路軍戰士手持大刀與敵展開白刃戰,憑藉視死如歸的頑強鬥志,成功奪回老爺廟陣地。

不久後,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42個國家在巴黎舉行反法西斯大會。音樂家任光指揮旅歐華僑現場演唱了《大刀進行曲》等救亡歌曲,引起各國代表強烈共鳴。他們說:「中國的現代歌聲,蘊藏著中國的無限希望,也增強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必勝信心。」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大刀進行曲》在全國人民最需要的時候誕生。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戰場、辛勤耕種的農田還是書聲琅琅的學校,都不時傳來這雄壯的歌聲,它吼出了中華兒女心底的抗日宣言,也敲響了日寇終將滅亡的喪鐘。就是這樣一首時代戰歌,其詞曲也經歷了千錘百鍊。

如今看到的歌詞,與原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處:第二句原為「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第七句「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改為「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並且麥新還拿掉了「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副標題。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聯合抗日。人民群眾紛紛反映,現在不僅是第29軍在打,也不僅是中國軍隊在打,而是全國人民都在打,這首歌全國人民都要唱,光寫「二十九軍的弟兄們」和「大刀隊」就顯得太過局限,歌詞應稍作修改,使之具有鼓舞全國人民的意味,更體現出作者麥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唯物史觀——要突出人民,而不是突出個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大刀進行曲》的曲調也經過了人民群眾的生動改造。「大」「刀」「向」3個字分別是3個單音,群眾一唱便自發地把「大刀向」唱成了切分音,尤其凸顯了那個「刀」字,但聽起來反而更加勇猛剛勁。

還有一處,堪稱麥新根據群眾演唱習慣進行的「妙筆生花」。軍民演唱抗日歌曲時,總喜歡在結尾加上一些語氣詞,顯露氣勢。他也覺得歌曲最後一句又回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有些意猶未盡,便以部隊口令中的「衝啊」「殺」作為陣腳。寥寥數字,將整首歌的恨意、怒氣和決心等諸多情緒都在這「一衝一殺」之間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歌者聽者身臨其境,豪氣直達最高潮。

油畫《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大刀進行曲》已成不朽經典,詞曲作者麥新也永遠名垂史冊。這位一生為人民服務的音樂家,本名孫培元,原籍江蘇常熟,出生在上海市一個普通的職員家庭。1926年,12歲的他考入南光中學,由於熱愛音樂,他經常擔任領唱或指揮,但因家境貧寒,不得已輟學謀生。

雖然如此,孫培元仍有兩件事放不下:一是始終心疼勞苦大眾,想要為其發聲;二是自己的音樂夢想,尚未得到實現。1936年,他參加了由著名音樂家呂驥、冼星海創辦的歌曲研究會和中國歌曲作者協會,同時滿足了兩個願望。他虛心向名家前輩學習歌曲創作技法,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於該年寫下了抗戰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

同年,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呼籲聯合抗日,孫培元心生憧憬,又先後寫出了《九一八紀念歌》《保衛馬德裡》等救亡歌曲。此外,他還與好友孟波合編了一本反映人民心聲、激勵全國將士的歌集《大眾歌聲》。為了迴避租界的嚴檢制度,他便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麥新。

1938年,麥新正式入黨,被分配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成為群眾音樂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窮苦出身的他為解放區的改天換地激動不已,接連創作出《保衛邊區》《毛澤東歌》《紅五月》等革命歌曲。

抗戰結束後,麥新先後在魯北、黑大廟和科爾沁左翼中旗等地打遊擊。1947年2月擔任中共開魯縣委宣傳部部長,深入到情況最複雜、鬥爭最激烈的第五區,帶領群眾搞清算鬥爭。

在了解到大家生活資料極度匱乏、精神生活幾乎為零後,他主動配合群眾創作出《農會會歌》《翻身五更》《咱們的遊擊隊》等10餘首歌曲。

是年6月6日,麥新到縣委開完會,與兩名通訊員騎馬回第五區,忽然看見前方林中竄出20餘個土匪。人人手持雙槍,朝他們撲了過來。麥新不慌不忙,命令其中一名通訊員向縣委報告情況,同時讓另一名負傷的通訊員藏在草叢裡,自己一人堅持戰鬥,最終重傷倒地。土匪百般折磨麥新,他始終保持「大刀精神」,寧死不低頭。等縣委同志趕到,他已經為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流幹了最後一滴血,年僅33歲。

下葬那天,開魯縣父老鄉親紛紛前去悼念,哭聲震天動地。新紡好的棉線放進棺材裡、最愛吃的鍋巴放在靈位前,每一個前來弔唁的人都鏟上一鍬黃土,壘成了一座高高的墳塋。中共開魯縣委、縣政府將第五區命名為「麥新區」,萬發永村改名為「麥新村」,以表達人民群眾對他永遠的紀念。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

抗戰時期,《大刀進行曲》的傳唱讓前線的抗日將士大受鼓舞,大刀隊幾乎成為敢死隊的代名詞。在白刃戰中凸顯的大刀精神,更是由信仰、血性、實力、智慧匯聚而成,缺一不可。

大刀通常為長柄雙手刀,刀脊狹長平直,刀頭上翹成弧,如同雁翎,上刻四道血槽,弧形刀背區開有一道反刃,刀柄或裹土布條或纏絲線,便於吸汗。

據傳,第29軍所練刀法名為「破鋒八刀」,共有劈、剁、掄、撩、掃、抽、拉、刺8種技法,「鋒」指日軍刺刀。武者均知:一寸長,一寸強。日軍所用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長約1米8,是大刀形長的一倍有餘。要用短兵器克制長兵器,秘訣之一在於打轉,雙手握刀時前手鬆後手緊,與日軍刺刀碰上之後,迅速以觸碰點為軸轉劈敵人;再者是「以身就刀」,接戰時刀背要護住上身,而不能像用劍或槍等進擊性兵器一樣,使身體和兵器形成直角。即使對方刺刀已經捅入自己身體,我方官兵也往往迎刃而上,同時用刀刺中對方,以求同歸於盡。

一把大刀能夠試出信仰含量。開國上將賀炳炎作戰勇猛,在長徵中失去右臂。1937年10月,賀炳炎率部首戰雁門關伏擊日寇,依然衝鋒在前,揮舞著大刀,攻勢凌厲不弱分毫。此戰殲敵500餘人,賀炳炎因此獲稱「獨臂刀王」。

開國中將秦基偉也曾因善使大刀而屢立奇功。1938年4月2日晚上,秦基偉親率大刀隊配合10個縣的軍民行動,一夜間斬首了100多個罪大惡極的漢奸。接著,他又率領將士們摧毀了70餘個日偽據點,被人尊稱為「秦大刀」。

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組建騎兵團時,帶人設計了一種更為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馬刀。這種刀集合了蘇軍、日軍、東北軍騎兵各種馬刀的長處,比日軍馬刀長出5釐米並帶護手圈,用起來十分靈便,質量上也非常過硬,我軍騎兵稱之為「雪楓刀」。

1942年洪澤湖地區沙山集,第4師騎兵團對戰日軍王牌騎兵第4旅團。我軍官兵開展「諸葛亮會」,對其作戰特點進行了充分研究,利用一連誘敵、三面包抄的方式,再藉助馬匹奔跑慣性,多用反手自下而上地撩刀,而不重劈砍,僅用9分鐘就令日軍騎兵死傷大半,殘部望風鼠竄。

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由於裝備更新和專業分別,很多官兵不必進行刺刀見紅的戰鬥,但這柄「精神大刀」依然值得我們永久傳承。

無論何時何地

我們都應永遠堅守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這一信仰

始終保持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緊迫意識

一直牢記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血性膽氣

不斷錘鍊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實戰技能

時刻準備

唱起戰歌去殺敵!

相關焦點

  • 馬少驊:從《大刀進行曲》中感受家國之愛
    《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大批經典的抗戰歌曲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愛國將士和民眾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帶給我們無限激情與感動。
  • 二十九軍大刀隊與歌曲《大刀進行曲》
    所以二十九軍在由山西到察哈爾駐防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不僅積極練兵,還重點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但二十九軍裝備極差,有三分之一是原西北軍遺留下來的老漢陽造、三分之一是當年淮軍打太平天國時用的毛瑟槍、其餘的是自製的土槍。不僅武器陳舊種類複雜,且彈藥補充困難。毛瑟槍就根本配不上子彈,只是背著做樣子而已。在這種狀況下,宋哲元只好保留了原西北軍使用的大刀,以彌補槍械之不足。
  • 《大刀進行曲》:鼓舞人心的激昂曲調是如何煉成的?
    他留下的經典歌曲《大刀進行曲》,採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且敢於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如同戰鬥的號角,催人奮進,震撼人心,也像是揮舞的大刀,鋒利無比,寒光閃閃。又是一年「九一八」,讓我們重聽這激昂的曲調,感受音樂家熱烈的家國情懷。
  • 滬啟動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活動 發布70首推薦曲目
    上海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群眾性主題活動今天啟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麟出席儀式,並宣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活動正式開始。  本次抗戰歌曲大聯唱啟動儀式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警備區政治部、市文廣局、市國防教育辦公室、中共楊浦區委、楊浦區政府共同主辦。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九一八事變後,戰火不斷延伸,1931年至1932年,身在上海的聶耳更是親身經歷了淞滬抗戰。在一次跟隨田漢去醫院慰問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演唱了黎錦暉的音樂作品,黎錦暉所寫的歌曲多是你儂我儂的愛情歌曲,這些不合時宜的歌曲引起了傷員們的不滿。這次演出給聶耳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讓他對革命歌曲創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 冷兵器的最後一刀——抗戰大刀的威力,你知道多少
    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就是專門為西北大刀隊寫的,這個歌好聽啊,剛強、淳樸、直接、有力量。先來說說西北軍,「西北軍」是人們對馮玉祥軍隊的通俗稱呼 ,1925 年 , 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 , 其所屬軍隊改稱西北邊防軍, 這就是 「西北軍」 的由來。
  • 巴拿馬華僑華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
    巴拿馬華僑華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         華聲報訊:據新華網消息,巴拿馬華僑華人9月4日晚在巴拿馬城舉行抗日歌曲演唱會        演唱會在中國巴拿馬貿易發展辦事處人員的一首合唱歌曲《大刀進行曲》中拉開帷幕,雄壯激昂的歌聲再現了60年前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勇氣和決心。隨後表演者分別以獨唱、重唱、合唱等形式演繹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抗戰歌曲,其中既有痛述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松花江上》,也有輕鬆明快反映遊擊生活的《遊擊隊之歌》,還有表現中國軍民對抗日戰爭充滿必勝信念的《在太行山上》等。
  • 義勇軍進行曲是什麼電影的主題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
    下面就來了解了解義勇軍進行曲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吧!  《義勇軍進行曲》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 山西晉城:「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戰紅色歌曲圖片巡展」啟動
    歌曲《在太行山上》創作於1938年7月的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是為在山西境內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軍民而創作的一首合唱曲,描繪了太行山裡的遊擊健兒的戰鬥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 12月16日上午,由晉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晉城博物館)承辦,「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戰紅色歌曲圖片巡展」啟動儀式在晉城市牛山村舉行。
  • 《義勇軍進行曲》:關於國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文革沒歌詞只能奏不能唱  最為中國人熟知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早期被國人熟知,應該是作為電影劇本《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這首歌曲由於其雄壯、激昂的旋律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 抗戰音樂:不作老病夫,不貽散沙嘲
    戰爭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有些抗戰歌曲聚焦以弱勝強的英雄群體,歌頌他們以簡陋的裝備堅持鬥爭。早在1933年長城抗戰時,29軍的大刀隊就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過白刃格鬥,「七七事變」後,大刀隊再次上陣,年僅23歲的麥新創作出了《大刀進行曲》,以慷慨激昂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開篇,連續高呼「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將滿懷的悲憤傾瀉而出。
  • 《義勇軍進行曲》這樣成為國歌
    當時,從國歌歌詞的徵集啟事發出到最後選定的時間是71天,最終當選的是《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是田漢,曲作者是聶耳,原來是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據史料記載,在遴選國歌的過程中,剛開始有一些人並不是很認同《義勇軍進行曲》。持反對意見者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至少是歌詞裡的某些詞語已經有些過時了。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大刀與刺刀的優劣勢在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大刀的影子,在我們的觀念中大刀貌似是駕輕就熟的武器,戰士們拎著大刀毫不費勁就能夠把敵人解決,但中國的大刀果真有傳說中如此厲害嗎?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抗戰老兵:真不是中國人「偏愛」寬刃大刀
    在各種動漫遊戲中,寬刃大刀還是非常容易看見的,在各種動漫遊戲中的角色往往都拿著巨大的冷兵器進行作戰,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喜歡看這種比較誇張的巨大武器,這讓角色看起來力量強大且更加勇猛。這也造成了一個被誤導的印象,那就是大家往往覺得寬刃武器更重更結實。
  • 《山西話》丨重溫抗戰經典電影作品之《捍衛者》
    《山西話》丨重溫抗戰經典電影作品之《捍衛者》 2020-09-20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通訊:在日本藤澤海岸傾聽《義勇軍進行曲》
    原標題:通訊:在日本藤澤海岸傾聽《義勇軍進行曲》  新華網東京7月11日電通訊:在日本藤澤海岸傾聽《義勇軍進行曲》   新華社記者劉秀玲 馮武勇   7月11日,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岸,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一處公園內響起。
  • 陳淑樺的十大經典歌曲
    陳淑樺,1958年5月14日生於臺灣,1973年發行首張專輯《愛的太陽》進入娛樂圈;1989年籤約滾石唱片發行的專輯《跟你說聽你說》創下臺灣歌曲銷量百萬的紀錄,主打歌《夢醒時分》獲得關注。很多事情都會改變,可是淑樺的歌好像在任何時代都能那樣不疾不徐、從從容容地,溫柔婉約地唱進心裡。她的歌在當時不僅開創流行,她的歌曲甚至早已超越流行,成為永不褪色的經典。
  • 這是最鼓舞人心、最經典的抗戰電影歌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照片裡的那些事,ID:lzpgs26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故事不長我說給你聽第一首歌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是一首由傅庚辰作詞曲,鄧玉華演唱的歌曲,也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出品的影片《地道戰》中的插曲,曲調與河北梆子「二六板」密切聯繫。
  • 二十九軍大破日軍,真的是靠大刀?他們有個真正稱呼「手槍隊」
    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的喜峰口一戰,曾經大破日軍。二十九軍跟後來與日軍作戰的部隊有一點不同,就是他們都手持大刀跟日軍白刃戰。二十九軍真的個個都是武術家,必須手持大刀作戰?實際上,手持大刀是二十九軍的傳統,但是用大刀肉搏就不是他們的傳統了。
  • 紅歌嘹亮 28首歌曲演繹中國百年苦難輝煌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烏魯木齊5月19日電(記者 李川)一支歌曲唱出一個民族同仇敵愾的士氣,一支歌曲凝聚一個民族血戰到底的決心。5月15日晚,「憶崢嶸歲月、唱戰鬥歌曲、擔強軍重任」主題晚會在某步兵師裝甲團上演,為官兵、駐地黨政機關幹部和學生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