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大刀隊與歌曲《大刀進行曲》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二十九軍全體將士皆系馮玉祥將軍的西北軍舊部,1930年中原大戰,西北軍潰敗,各路殘兵避居山西一隅。來自各派系的將領宋哲元、張維藩、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李文田、何基灃、蕭振瀛等8人,共議集合力量創辦新軍,推舉原五虎上將宋哲元為軍長,將士共四萬餘人,閻錫山每月撥十六萬晉鈔。全體官兵生計艱難,蕭振瀛見此決非長策,乃商各將領同意,投奔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張學良久慕宋哲元的指揮才能,決定收編這支能徵善戰的隊伍,並贈宋哲元一把將軍指揮刀,刀柄上刻有「張學良贈」的銘文,刀鞘和刀柄上雕刻有花紋,十分精緻(現存北京軍事博物館),部隊改稱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全軍只有一萬五千人的編制,卻要維持四萬人吃飯,所以無論官兵一律只管吃飯而不發軍餉。全軍下轄兩個師,第一師師長馮治安,第二師師長張自忠。軍官一律降級使用,如趙登禹原為師長,現編為馮治安手下的旅長。後來劉汝明加入又增加為暫編第二師。

在張學良東北易幟後不久,全國軍隊統一編制,張學良為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宋哲元所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二十九軍與大刀隊

蔣介石對二十九軍是有所考慮的,他準備利用他們去江西剿共。而宋哲元卻認為中國內戰多年、國力衰竭、列強環視。為此他在《北平實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主張:「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軍人之天職是保衛國家」。所以二十九軍在由山西到察哈爾駐防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不僅積極練兵,還重點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但二十九軍裝備極差,有三分之一是原西北軍遺留下來的老漢陽造、三分之一是當年淮軍打太平天國時用的毛瑟槍、其餘的是自製的土槍。不僅武器陳舊種類複雜,且彈藥補充困難。毛瑟槍就根本配不上子彈,只是背著做樣子而已。在這種狀況下,宋哲元只好保留了原西北軍使用的大刀,以彌補槍械之不足。為此,他給每位士兵配備了一把大刀。這刀與一般的單刀不同,它是由山西的鑌鐵打成,每把重7斤,全長7尺,刀面最寬處有4寸,刀沉力大,舞起來凜凜有風,很有殺傷力。宋哲元還特意聘請了一些身懷絕技的武術名家來擔任教習,如當時享有盛名的武術大師李堯臣。李是河北冀縣李家莊人,曾拜神拳宋彩臣為師,先練三皇炮錘拳,後練六合刀、追魂劍等十八般兵刃,會使暗器,功夫過硬,在社會上頗有名聲。民國以後,李靠在家授徒為生。當宋哲元聘請他到軍中擔任教習後,他根據大刀的特點及日軍步槍上刺刀的情況,結合原來的六合刀法,創造出一套「無極刀法」。此刀法既可當刀劈,又可當劍刺,其中有一招叫「空手奪白刃」,虛實結合,以奇制勝,後來在喜峰口、羅文峪的戰鬥中都發揮了極大威力,使日軍在近戰中毫無招架之力。日本兵因懼怕大刀砍頭,並流傳如被大刀砍掉腦袋死後就不能再託生成人,這大大影響了日軍的士氣。於是日軍趕造鐵脖套發給士兵套在脖子上,也成了一大奇觀。

為了將無極刀法傳播開來,軍部先由各連隊抽選骨幹組成大刀隊,以簡元傑為隊長,由李堯臣直接傳授刀法,再由他們返回連隊傳授給全軍。

 喜峰口、羅文峪之戰

1933初,日本繼「九一八」吞併我東三省後又揮兵南下,企圖越過長城,再吞華北。為遏止日軍的攻勢,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主任張學良將北方各派系的軍隊組成八個軍團,在長城一線布防。二十九軍與四十軍組成第三軍團,任命宋哲元為總指揮,秦德純、龐炳勳為副總指揮,負責熱河以東嶺南一線防務。二十九軍共轄3個師,宋哲元令37師馮治安部防守城嶺子—喜峰口—潘家口一帶;令38師張自忠部以遵化為中心,防守龍井關至馬蘭峪一帶;令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在玉田向安鎮及東辛莊鎮集結待命。

1933年3月9日二十九軍37師先頭部隊剛到喜峰口,發現喜峰口已被日軍第14混成旅佔領。此陣地原是第四軍團53軍萬福麟的防地,因連日作戰將士過度疲勞而撤退。從10日到11日37師先頭部隊與進攻喜峰口兩側的日軍展開肉搏戰,首先組成五百人的大刀敢死隊,雙方來回拉鋸,爭奪激烈。由於士兵手持大刀與日軍短兵相接,使日軍雖有優良的武器卻不能發揮作用,此戰雙方傷亡慘重,五百人的大刀敢死隊僅生還23人。宋哲元急調37師趙登禹旅、王治邦旅及38師佟澤光旅,直奔前線,並任命趙登禹為喜峰口方面作戰的前敵總指揮、王治邦為副總指揮,共同協助作戰。11日夜,趙登禹旅長率兩個團從左翼出潘家口繞至敵右側,攻擊喜峰口兩側高地之日軍。是夜趙登禹身背大刀,踏雪前進,由老鄉帶路,從後面包抄。於12日天未破曉時,抵達日軍在北山的騎兵陣地和在蔡家峪、白臺子的炮兵陣地。趁日軍熟睡之機,將手榴彈扔進帳篷,殺傷大批日軍,對逃出的日軍則揮刀斬之,隨後又將陣地上的火炮、輜重、糧草一一炸毀。喜峰口一戰共斃傷日軍六七百人,我軍亦傷亡副團長以下軍官14人,士兵數百人,從此打響了二十九軍武裝抗戰的第一槍。

日軍在喜峰口受挫後,並不甘心,又企圖轉攻羅文峪。羅文峪是古都北平的門戶,如果失守則古都危矣!負責守羅文峪的是二十九軍暫編第二師劉汝明的部隊。16日至17日,日軍先企圖奪取三岔口高地,被擊退後,又以飛機大炮作掩護,向羅文峪、山楂峪和沙寶峪進攻。守軍誘敵深入,待敵臨近陣前,戰士們由戰壕躍出,以大刀及手榴彈拼殺,戰況極為激烈,日軍不支被迫敗退。18日,日軍再次進攻,守軍則依託城牆、碉樓頑強抗擊。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反覆向守軍衝擊,戰士們則待敵接近時,躍出陣地抽出大刀與敵肉搏,戰至傍晚,日軍又被擊退。午夜,守軍從左中右三面主動出擊,戰至天明,日軍屍橫遍野,羅文峪以北10裡內已無敵蹤。喜峰口、羅文峪之戰況不斷在全國各大報紙報導,鼓舞了全國民心。

《大刀進行曲》的創作與傳播

喜峰口、羅文峪戰鬥之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振奮了全國人心。以落後的武器戰勝了有先進武器之敵,運用近戰、夜戰,充分發揮了大刀的威力,有力地抗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時全國各大報紙,尤其是上海《申報》對每日戰況的報導,對二十九軍的讚揚,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當時上海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孫培元年僅19歲,他受申報的影響,滿懷激情,以麥新為筆名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副標題是「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根據揚雲峰的回憶,在1933年5月《大刀進行曲》就已在二十九軍軍中傳唱開了。1937年電影《風雲兒女》用《大刀進行曲》做主題歌,從此《大刀進行曲》風靡全國。麥新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到根據地參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戲劇音樂部黨支部書記,並創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1947年6月6日在國民黨軍的一次襲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3歲。 (李惠蘭 韓明)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它,就是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大刀進行曲》在著名音樂家、中共黨員麥新筆下誕生,迅速流傳全國,成為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戰歌。他順著這個旋律奮筆疾書,勢如飛流,很快便寫出了鏗鏘有力的前四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 二十九軍大破日軍,真的是靠大刀?他們有個真正稱呼「手槍隊」
    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的喜峰口一戰,曾經大破日軍。二十九軍跟後來與日軍作戰的部隊有一點不同,就是他們都手持大刀跟日軍白刃戰。二十九軍真的個個都是武術家,必須手持大刀作戰?實際上,手持大刀是二十九軍的傳統,但是用大刀肉搏就不是他們的傳統了。
  • 《大刀進行曲》:鼓舞人心的激昂曲調是如何煉成的?
    他留下的經典歌曲《大刀進行曲》,採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且敢於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如同戰鬥的號角,催人奮進,震撼人心,也像是揮舞的大刀,鋒利無比,寒光閃閃。又是一年「九一八」,讓我們重聽這激昂的曲調,感受音樂家熱烈的家國情懷。
  • 冷兵器的最後一刀——抗戰大刀的威力,你知道多少
    在與翻書就困的鬥爭中,我用20多天時間了解了一下在抗日戰爭中令日寇聞風喪膽的西北軍大刀隊,這個大刀隊個個都是人才,既有西北軍十三太保,又有西北軍五虎,刀槍耍的好,歌唱的又好聽。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就是專門為西北大刀隊寫的,這個歌好聽啊,剛強、淳樸、直接、有力量。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隊使用了怎樣的刀法?日本人的刺刀不是對手!
    當時日方一名記者目睹了這場戰爭的慘烈,回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江南三嶺戰--在安德途中》,被日本的各大報刊轉載,文章內容中明確提到了中國守軍的大刀讓日軍望而生畏。這一戰,日軍遭遇的大刀隊,是宋哲元二十九軍的大刀隊,那麼這支強大的大刀隊是如何形成的呢?他們使用的劍又傳給了誰?
  • 大刀隊總教頭李堯臣,為殺鬼子獨創一種刀法,讓鬼子找不到破綻
    為提高二十九軍使用大刀的技能,他們創建了一個大刀隊,副軍長佟麟閣邀請了一位武術大師來訓練大刀隊。武術大師根據二十九軍的特點,結合中國傳統的六合刀法,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刀法——「無極刀法」,讓日寇聞風喪膽。這位武術大師就是李堯臣,河北省冀縣李家莊人。他出生的年代,清朝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為防身以及保衛家鄉,李堯臣從小跟著莊裡的人學習武術,還曾拜師學習太極拳。
  • 三八刺刀完勝抗戰大刀,一寸長一寸強?除破鋒八刀,還有三套刀法
    編者按:網絡上關於大刀隊的討論,一直很熱烈。尤其抗戰大刀vs三八式刺刀,更是很多網友經常爭辯的話題。本文試圖從大刀隊的刀法入手,分析抗戰大刀vs三八式刺刀到底孰優孰劣。關於大刀隊的刀法來源,眾說紛紜。筆者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總結出四種說法。一說來自李堯臣。根據多條資料的說法,當年宋哲元提出設立大刀隊的建議,負責訓練的副軍長佟麟閣將軍,親臨北平聘請會友鏢局的老鏢師李堯臣為軍中教習。
  • 馬少驊:從《大刀進行曲》中感受家國之愛
    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一支支經典傳唱的抗戰歌曲,馬少驊最鍾愛的兩首是《松花江上》和《大刀進行曲》。馬少驊認為,這兩首歌有一種前後呼應的承繼關係,要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感知到民族危亡時刻,救亡圖存的愛國志士們奮起反抗的勇猛之氣。 馬少驊留給觀眾最熟悉的記憶就是影視劇裡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這其中尤又以偉人居多。然而,這只是馬少驊表演事業中的一面。
  • 九一八戰役後最猛的一役,將士背水一戰,大刀殺的日軍片甲不留
    次日凌晨時段,29軍與日軍主力近乎同時到達戰場,雙方於喜峰口迅速展開猛烈的爭奪戰;數日交戰後,由於日軍武器具備高強度重火力,導致29軍傷亡較大;在緊急商議下,37師師長馮治安和38師師長張自忠保持同樣意見,若是29軍想要取勝,便要以揚長避短的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擊敵人後方陣地.在權衡下,全體官兵將注意力側重於29軍最擅長的特殊裝備——大刀。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29軍原屬於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中,西北軍戰敗。殘部退至山西,後經張學良改編,組建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下轄3個師:馮治安第37師、張自忠第38師、劉汝明暫編第2師。在喜峰口戰役打響前,29軍由於剛剛接受改編,人員未齊,武器稀缺,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9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 「玉面虎」韓慕俠:周恩來的武術老師,曾創造大刀隊,他武功如何
    韓慕俠50歲時,應張學良之邀到軍隊中教授武術,張學良在16軍弄了個「千人武術團」,讓韓慕俠擔任總教官。韓慕俠將繁雜的武學套路簡化為簡單易學的實用「殺人技」,在所傳授的刀技中融入了形意和八卦的真義,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這隻「千人武術團」,後面被改編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這些人其實就是「大刀隊」的前身。
  • 最有骨氣的廣東女子:夜襲日軍據點,大刀殺敵,不當俘虜跳井自盡
    第二年,抗日自衛隊擴編為第63軍第一大隊,大隊長魏友相,副大隊長鍾冠英、莫雄。增城陷落之後,第12集團軍第66軍第151師、第63軍第153師在增城以北、從化邊境地區與日軍對峙。第63軍決定,派出第一大隊夜襲官塘日軍,從後方搗毀日軍據點。第一大隊(自衛隊)地形熟、有群眾基礎,對增城發動奇襲是最佳的選擇。大隊長魏友相接到命令,連夜召集各中隊長開會,制定了夜襲官塘日軍的計劃。
  • 最有骨氣的廣東女子:夜襲敵軍據點,隨男子出戰,舉大刀面敵
    次年,自衛隊人數激增,擴編為第63軍的第一大隊,大隊長是魏友相,副隊長冠英,莫雄。增城淪陷後,12集團軍的第66軍151師和63軍的153師在增城北邊,靠近從化的地區與敵軍成對峙之勢。他們憑藉對官塘的熟悉程度決定夜襲防守在官塘的敵軍,從後方直搗敵方指揮部。第一大隊毅然領命,他們是這方面最有發言權的,也有群眾基礎。
  • 大刀真能拼過日軍刺刀嗎?八路老兵:一個排直接被日軍一個班挑翻
    例如我們所見的抗戰電影中,常有這樣一幕,一位八路軍戰士,揮舞一把大刀,在日軍中左劈右砍,殺了大片的日軍,那麼,大刀真能拼刺刀嗎?實際上,在現實的戰鬥中,用大刀殺一個日軍士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國民黨軍,還是八路軍,都很難與日軍抗衡。一位八路軍老兵說,日軍一排十分鐘就可以挑翻一排我軍士兵,要想在白刃戰中佔到優勢,大刀可不容易。
  • 「忠勇師」血戰萬家嶺,手持大刀近戰肉搏,抱著手榴彈炸日本坦克
    該師師長梁華盛是出身於第4軍的將領,長期跟隨薛嶽南徵北戰,歷經東徵、北伐、尾追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薛嶽的老部下。梁華盛針對日軍懼怕我軍大刀隊的特點,特地模仿西北軍大刀隊的做法,為他的第190師官兵每人配備了一把大刀,並請來一位武林高手,專門傳授大刀對刺刀的格鬥技術。在萬家嶺戰役之中,「忠勇師」大顯神威。
  • 喜峰口一戰,29軍大刀隊砍得日軍人仰馬翻,日軍:是我們的刀不行
    因為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進行軍隊改革,摒棄了傳統的藩臣武士系統,學習西方軍制。名義上是學習,其實就是照搬,幾乎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軍隊。其中日本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而日本海軍,則是從英國進行複製粘貼。所以,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海軍和陸軍,在軍刀樣式方面分別是參照了當時英國和法國海、陸軍的軍刀。雖然裡面夾雜了一些日本傳統文化的元素,比如護拳上的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