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擁有近1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建起8大研究院和57個實驗室,科技專利申請數超過2.8萬項。其中,金融科技專利申請數連續兩年全球排名第一,數字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全球排名第二 ◇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能基業長青
從深圳蛇口一間只有13人的小辦公室,成長為規模超過150萬人、年營收達到萬億級的綜合金融企業,平安在一次次探索創新中。完成蝶變。如今,平安已是全球保險第一品牌,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21位、「福布斯全球2000強」第7位。可以說,這家企業僅用32年,就實現了對國際金融巨頭百年發展的追趕和超越。 平安發展動力來自哪裡?為何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它在中國金融業發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瞭望》新聞周刊就此專訪了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 持續創新造就「平安模式」 《瞭望》:近日,平安獲評「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平安在推動行業發展、創新方面有哪些成績和貢獻? 謝永林:「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這是平安一直秉承的理念。 平安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次突破。1988年,平安孵化於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蛇口,是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此後,平安開創保險行業多個「第一」:第一次把個人壽險營銷團隊引進國內、發布中國壽險業第一個個人營銷體制章程、第一個啟動產壽險分設……平安通過先行先試,為中國保險行業「破冰」發揮作用。 過去32年來,我們不斷在行業內尋求突破,積極推動金融保險行業的創新發展:成為第一家引入外資的金融企業,率先聘請國際會計師進行審計工作,大規模引進海外人才等。種種開創性舉措,創建兼具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的綜合金融「平安模式」。 一次次先行先試,平安得以快速拉近與全球先進同業的距離,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科技型綜合金融集團。 《瞭望》:平安的科技水平在全國金融領域名列前茅,實現了哪些突破?如何運用科技生產力提升自身和行業的發展水平? 謝永林:早在十幾年前,平安就積極投入科技研發,將金融與科技作為兩大發展引擎,深化「金融+生態」戰略,在多個領域深耕。 目前,平安擁有近11萬名科技從業人員,建起8大研究院和57個實驗室,科技專利申請數超過2.8萬項。其中,金融科技專利申請數連續兩年全球排名第一,數字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全球排名第二。 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從賦能自身金融業務出發,逐步成為整個行業金融科技的提供方,增強金融服務實體能效和綜合競爭力。平安旗下的金融壹帳通憑藉國際領先的區塊鏈技術,產品已覆蓋中國所有大型銀行、99%的城商行及52%的保險公司。 在醫療科技方面,平安打造醫療健康生態圈,用全球領先醫療科技賦能政府、用戶、服務、支付等相關方。平安好醫生為3.46億用戶提供超3000種常見疾病的診療,日均諮詢量達83萬。平安智慧醫療覆蓋全國90個城市,服務超1.7萬家醫療機構。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構建「1+N」智慧城市一體化平臺體系,覆蓋智慧財政、智慧衛健、智慧交通等20多個功能板塊,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已在國內143個城市和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落地推廣,累計服務近60萬家企業、超8700萬市民。 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 《瞭望》:平安取得以上成果的主要原因和動力是什麼? 謝永林:企業的發展是與國家命運、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平安的點滴進步,來自國家富強、社會繁榮,以及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平安的快速發展和各項成果,得益於黨和國家的領導與支持,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更得益於社會各界和廣大客戶的深深信賴。 從企業自身來看,平安快速發展背後有三件「法寶」:機制、人才和文化。 企業管理是「第三生產力」。平安有持續進化、煥新的機制與組織模型,推行「集團控股,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整體上市」的公司運作模式。有完善的矩陣管理結構,形成「聯席CEO+職能執行官」集體決策機制,杜絕了大公司「拍腦袋」和「一言堂」的弊端。良好的管理制度、優秀的公司治理及決策機制、戰略協同理念,為平安高速發展打下根基。 更為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企業的血液。平安一直奉行「海納百川」的人才戰略,營造出一片開放包容的文化土壤,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專業領域的同事都能各盡其才、精誠協作。 最能推動平安創新發展的力量是文化。平安自誕生以來,一直在市場競爭中探索、突破、嘗試。市場瞬息萬變、優勝劣汰帶來了深刻的危機感,使「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演化為平安的文化基因,深深根植於每個平安人的心中。這種危機意識驅動著平安不斷變革和創新,是我們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 回饋社會放眼未來 《瞭望》:在響應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反哺社會等方面,平安是如何做的? 謝永林:服務國計民生,是平安的立業初心,更是平安的使命。在新發展格局下,平安作為金融機構,深刻理解國內大循環內涵,更創新、更科技、更聚焦地做好支持實體工作。 第一,聚焦國家重點戰略產業,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定的特性,推動險資加快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目前中國平安助力實體經濟、支持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投入逾5萬億元,為1.5萬家企業和重點工程項目提供防災防損服務,企業財產保險累計保險金額超過20萬億元。 第二,通過科技能力推動普惠金融,做強產業鏈、供應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平安普惠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打造的智能風控體系,實現對風險的精準識別和把控,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目前平安普惠的客戶中,首貸客戶佔比73%。 第三,通過生態化、場景化等方式,為C端客戶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帶動消費。通過專業資產配置能力,幫助人民群眾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既能通過消費實現美好生活,又能避免過度消費盲目消費;同時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體驗,讓更廣大的老百姓通過金融服務分享經濟發展紅利,為促進消費奠定堅實基礎。 《瞭望》: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平安都作了哪些貢獻? 謝永林:2018年,平安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啟動了「三村工程」,面向村幹部、村醫、村教,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截至2020年8月末,「三村工程」已在全國21個省區落地,累計提供產業扶貧資金265.96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貧困人口73萬餘人;援建升級鄉村衛生所1210所,培訓村醫11175名,體檢義診覆蓋9萬餘人;援建升級鄉村學校1054所,培訓鄉村教師14037名,受益學生約30萬人。 《瞭望》:平安一直走在創新前列,放眼未來,平安下一步重點是什麼? 謝永林: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無論過去還是未來,平安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行業的理念不會改變。我們將堅持「金融+科技」,強化科技賦能的水平與成效;構建綜合生態,為人們「醫學住行、生老病養」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