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孫皓暉長篇小說《大秦帝國》改編的《大秦賦》正在熱播。
毫無疑問,《大秦帝國》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但是卻未必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實際上,相比於歷史小說,它似乎更接近勵志小說,裡面的秦國就好像勵志劇中出身微賤的主角一樣,一步步忍辱負重,一步步發憤圖強,最後完成人生的逆襲與個人的升華。
這樣的套路無疑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我們普通人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和共鳴,但是卻未必符合歷史的邏輯。注意,龍馬君強調的是歷史的邏輯,並非要求百分百符合歷史。
譬如小說名《大秦帝國》,這個名稱其實是不太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也不太符合小說中秦國的設定。
中國古代並沒有「帝國」這一叫法們習慣的稱呼是「王朝」,譬如大漢王朝、大唐王朝、大明王朝。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帝國」這一叫法?這要等到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給自己定了個頗為霸氣的國名:「大日本帝國」。我們在和日本交往的過程中覺得「帝國」這個叫法不錯,所以沿用過來了,於是有了「大清帝國」的叫法。
因此,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廣泛稱為「帝國」的朝代,當然也是最後一個。
有人說,我們今人用現代的詞彙去稱呼古代的事物,很正常啊,總不能要求小說和電視劇裡全是古文吧。
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問世之前,幾乎沒有歷史學家用「帝國」來稱呼秦朝。原因很簡單,秦朝達不到「帝國」的標準。
按照現代的解釋:帝國的定義如下:
帝國指在一個較大地理區域內、涵蓋較多人口,建立有鮮明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體系與人文價值觀,形成一定的國際政治體系,並在一定範圍內推廣、維護這種體系的國家。
秦國為何達不到這個標準呢?
在秦國統一之前,秦國只是一個周王朝之下的諸侯國,也就是說,它只能算一個王國,顯然達不到帝國的標準。
那統一之後呢?富有四海的秦國是不是就是帝國了呢?真不是。
在地域上,秦國的疆域並不大,大約是300多萬平方公裡,而比較穩固的統治區域可能不到200萬平方公裡,是歷代大一統王朝中最小的。當然,這並不是硬性標準,日本帝國的版圖也不大。
關鍵在於秦國沒能在一定範圍內起建立穩定的秩序體系。
比如漢朝,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帝國,在整個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它維繫了東亞地區的秩序。
比如唐朝,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帝國,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可見大唐帝國當時的繁盛。
明朝、清朝也是帝國,我們都知道明清兩代的朝貢體系,它們毫無疑問是中國和周邊地區秩序的維繫者。
秦朝顯然沒有,秦朝時間太短了,根本來不及建立這種體系,更別提長久維繫了。
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建立,僅僅12年之後,陳勝就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了,短短15年,秦朝就滅亡了。此時,匈奴邊患未能解決,南方也沒徹底平定,甚至秦朝內部也沒能完成整合。
也就是說,雖然秦朝的功績值得肯定,但是還沒來得及完成帝國的構建,它就沒了。說到底,在帝國的構建上,它算是給漢朝開了個頭。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