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終於粗略地看完了《大秦賦》,縱使是沒怎麼看過歷史劇的我,也突然懂了從9.0分變成5.8的心路歷程。
先簡單說說《大秦賦》,原名是《大秦帝國之天下》,是大秦系列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帝國之崛起》,看過一些文章和觀眾的評論,評價都是非常可觀的。
所以,作為系列的終章被看作是「重中之重」,但是結果並不是太如人意。
先說總被吐槽的年齡感,劇中張魯扮演13歲嬴政出場的時候,不少網友開始吐槽,坦白說,確實有點難以接受,繼續由年輕演員演繹再轉到大齡演員也是常用的方式,但若是後期的轉變演繹地合理,也許這點吐槽也會別觀眾選擇性忽略。
但事實上,個人覺得張魯一根本沒有演出屬於嬴政的氣勢。
單說嬴政的年少時期,個人覺得最起碼應該是個情緒不喜歡外露、比較隱忍的人,但是那段「大哭著求解身世」的劇情,再加上那句「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離開秦國,願意和你浪跡天涯」的臺詞,確實把我雷到了,是和「瓊瑤劇」學習的嗎?
先不說嬴政生父的問題,秦國時期還是非常注重血脈的,雖然後世仍然有傳呂不韋和嬴政關係的觀點,但應該是來自於野史一類,再不濟按劇情的設定,貼合嬴政本人的心性,也不會是如此一個場面。
最重要的是,後期張魯一的演繹完全沒有秦始皇的影子。
先前看過一些有關於陳勝吳廣起義時期的電視劇,再加上在歷史書中的呈現,秦始皇應該是有一個暴虐的形象的,或許還有些缺乏安全感,畢竟他早期也算是流亡的質子。
當然,除去一些缺點,他可以引領秦國統一六國,就一定有一些非常人所能及的能力和品質,看他統一六國之後的管理措施就知道了,不然就算父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而這些,包括成長中該有的變化,王者的氣勢,張魯一的演繹都讓我覺得我看到假的「秦始皇」。
不僅秦始皇這個人物,一些重要的配角也是如此,比如李斯,他是一個極其有才華的人,但是劇中的感覺是卻是一種紈絝草包的形象,整個劇中都沒有體現出他的大智慧,還有呂不韋,雖說是前期一個商賈,但是也應該是那種眼光與智慧獨到的,而劇中的油膩表現讓我深刻懷疑《呂氏春秋》的成冊。
主角、歷史名臣刻畫失敗,描繪嫪毐的筆墨倒是不少,更有人調侃這部劇應該叫「嫪毐傳」,靠一些小聰明得到了趙姬的寵愛,之後就開始變本加厲,自稱為嬴政的「假父」,得意忘形,小人的形象刻畫得很是貼切。
而對於《大秦帝國》這類的劇來說,戰爭和權謀應該非常重要的,戰爭不多贅述,反正權謀是沒看到多少。
從整部劇開始,就一直在貫穿著一種「秦國一定會統一天下」的理念,對於已知歷史的我們,這是事實,甚至歷史書上還可能有它的意義:「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但對於當時還未有明顯的勝局時,一人一句的「一定會統一六國」就好像兒戲一樣,何況在此之前,還沒有統一的情況。
記得曾經看過一位演員(記不清是誰了)的採訪:「我從來不會去演抗日神劇,因為現在的一些抗日神劇太難看,它會讓後代的孩子們認為抗日就是這樣的。」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對一些不怎麼明白歷史的人來說,看了這樣冠著歷史正劇的電視劇,他會認為統一六國就是演出來的那麼簡單,歷史名臣也就是僅此而已。
對於網絡上的質疑,主創團隊也曾發表言論,覺得劇集應該迎合觀眾和市場,所以有創新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實是無論是哪種創新,都不應該離了歷史本身的魂。
這段歷史是無論精彩的,還是震撼的,但絕非這部劇所呈現的簡單模樣,歷史正劇就該有歷史的樣子。
#大秦帝國#
作者:安拾,分享影視娛樂觀點,偶有感悟,資深追劇黨一枚,歡迎關注。
註: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