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近年來,臺灣各地夾娃娃機店數量劇增,有不少開設在黃金商業地段、24小時營業。輿論對這一「榮景」多感憂慮,指該現象背後「暗藏警訊」。
根據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統計,臺灣夾娃娃機店數量從2013年的169家增長到2016年的920家,2017年更達到2859家的歷史新高。而且,全臺各地夾娃娃機店數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經濟日報》23日發表社論指出,探究夾娃娃機店數量「大爆發」的原因,除了「悶經濟」下花一點小錢就能尋找開心的消費心理需求,臺灣實體店面的轉型亦是主要原因。
該文章認為,商店店主將店面分租給夾娃娃機店、分攤運營風險的新模式,使得夾娃娃機店的進入門檻更為降低。夾娃娃機店不需要店員隨時看顧,通過監視器即可掌握狀況,甚至有上班族將其當作副業經營。
社論分析,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不少實體店面生意受侵蝕。實體店倒閉後,店主紛紛引入夾娃娃機這種低建置、低裝潢、低退出成本的運營模式。
中時電子報稍早前也引述網友觀點指,夾娃娃機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主要原因是沒有店家再租用空下來的實體店面,生活苦悶的民眾只能寄情於10元新臺幣的「小娛樂」。
《臺灣新生報》5月初發表社評,認為對於夾娃娃機店越來越多的情況,臺當局應思考臺灣人力資源與服務業遇到的問題,畢竟這種「以銅板去換取小確幸」的消費行為,讓人擔憂民眾消費力大減,對長遠經濟發展相當不利。
TVBS新聞網站21日報導指,從滿街的夾娃娃機店、到今年初以來的「衛生紙之亂」、4G低價資費引排隊潮等可看出,民眾寧願花大筆的時間成本,也要「抓到」、買到想要的東西,已呈現「低端經濟」跡象,代表經濟的停滯。
臺灣學生、目前就讀於北京清華大學的羅鼎鈞也於近日在媒體撰文表示,夾娃娃機店看似為臺灣民眾提供了新的休閒娛樂場所,實則是臺灣經濟不景氣的警訊。臺灣已正式進入低成本與低消費的時代,希望臺當局能多為百姓著想、多點實際作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