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葡萄牙納扎雷,一名來自巴西的女衝浪選手在巨浪中滑行。這是2019至2020冬季最大的浪潮,也是有史以來女性衝浪選手遇到的最大浪潮。Armando Franca/攝 美聯社
這是大風大浪的一年。身處2020年的每個人都是衝浪者。
新冠病毒大流行波及全球各個角落,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爭分奪秒,不幸確診的人走向了不同的命運。更多的普通人體驗了持續數月的隔離生活。兩位老人戴著口罩、隔著塑料膜擁抱親吻,一名隔離在家的小女孩把爸爸的腳指甲塗得鮮紅。苦難之下,愛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
火浪從2019年吹來,蔓延數月,吞噬了澳洲、南美、北美的大片森林。天空變成絕望的橙色,數十億動物永遠消失在這顆星球上。
聲浪響徹在一場場憤怒遊行中。因警察暴力執法而去世的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在全球多國引爆了種族議題。相似的暴力執法事件十幾天後再次上演,在鎮壓一場抗議活動時,一名同為非裔的警察眼神中藏著複雜的情緒。
國際政壇局勢波詭雲譎。脫歐的英國人揮舞著國旗,美國在戲劇性的大選後迎來了新總統,暴力衝突、軍事紛爭在隱秘的角落上演。那些讓我們有點「審美疲勞」的災難、難民影像,在疫情籠罩下似乎更顯遙遠,但它們仍在講述真實的苦痛。
還有一些至今仍覺不真實的離別。籃球偶像科比在直升機事故中消殞,足球傳奇馬拉度納的生命永遠停在了60歲,千千萬萬的球迷失去了精神燈塔。
臨近年底,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等紛紛釋出年度照片。數百張照片的主題,幾乎都在表現2020年的動蕩與苦難。我們從中精選40餘張,回顧這非同尋常的一年。
7月15日,美國休斯頓,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在接受治療。Erin Schaff/攝《紐約時報》
4月29日,印度新德裡的一處墓地,在埋葬死於新冠病毒的中央儲備警察部隊(CRPF)工作人員前,一名醫護人員彎下了腰。Danish Siddiqui/攝 路透社
6月24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被火化後,工作人員正在焚燒他們的棺材。墨西哥是世界上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數最高的國家之一。Marco Ugarte/攝 美聯社
4月30日,美國德拉瓦州,一名護士在一家醫院的「綠洲」(oasis)房間的按摩椅上休息。Erin Schaff/攝《紐約時報》
4月9日,美國新澤西州,一家殯儀館正在為一名新冠肺炎逝者的哀悼儀式做準備。因為疫情,許多家庭不得不採取「非常規」的哀悼儀式,彼此保持社交距離。 Todd Heisler/攝《紐約時報》
6月22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兩位80多歲的老人在一家療養院內隔著塑料薄膜擁抱親吻。Emilio Morenatti/攝 美聯社
5月17日,巴西亞馬遜州馬瑙斯以西的一個農村地區,一名表現出新冠肺炎症狀的母親在接受草藥治療後,在床上為2歲的兒子哺乳。隨著亞馬遜州衛生系統的飽和,當地土著居民轉而用祖傳「偏方」應對新冠肺炎可能出現的症狀。Ricardo Oliveira/攝 法新社
3月18日,巴西聖保羅,一棟大樓的居民在各自的窗戶前,抗議總統博索納羅應對疫情的措施,他稱新冠病毒是一種「幻想」,政治對手和新聞界過分誇大其影響,以削弱他的政府。 Victor Moriyama/攝《紐約時報》
9月4日,西班牙巴塞隆納,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在地中海邊欣賞海景。他在ICU中治療52天後被醫護人員允許外出10分鐘。Emilio Morenatti/攝 美聯社
3月28日,印度欽奈,一名戴著新冠病毒形狀頭盔的警察在一個檢查站與摩託車上的一家人交談。為了阻止新冠病毒擴散,印度政府自3月25日起實施全國封鎖。Arun Sankar/攝 法新社
7月24日,美國紐約,一場棒球賽上,觀眾席上沒有了往日的喧鬧,球迷和粉絲被硬紙板做成的假人模型所取代。Todd Heisler/攝《紐約時報》
4月22日,美國紐約,一名戴著口罩的女性走過一面繪有塗鴉的牆壁。Timothy A.Clary/攝 法新社
3月20日,義大利聖菲奧拉諾,新冠疫情封城期間,2歲女孩Bianca在給爸爸塗指甲油,媽媽坐在陽臺向外張望。Marzio Toniolo/攝 路透社
5月15日,美國喬治亞州,一名18歲的高中畢業生戴著印有自己照片和「2020屆」字樣的口罩,出席高中畢業儀式。Brynn Anderson/攝 美聯社
8月1日,美國紐約,一場夏季藝術節上,一名舞蹈演員正在戶外舞臺上表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裡是美國為數不多提供現場舞蹈表演的地方之一。Sara Krulwich/攝《紐約時報》
8月19日,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名94歲的老人在一家療養院改建成的新冠肺炎患者收治中心裡,她在不久後痊癒。Isadora Kosofsky/攝《紐約時報》
12月7日,俄羅斯莫斯科,一名醫務人員為接種者(同時也是一名醫生)注射新冠疫苗。目前全球有部分國家已經開始或計劃開展新冠疫苗接種。Sergey Ponomarev/攝《紐約時報》
10月24日,美國華盛頓,參觀者坐在一件由22萬面白旗組成的藝術裝置作品中,以紀念當時美國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Stefani Reynolds/攝《紐約時報》
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大爆炸發生後不久,一名11歲的女孩在家人的幫助下疏散。他們一家來自敘利亞阿勒頗地區,其15歲的姐姐在爆炸中喪生。Hassan Ammar/攝 美聯社
2月8日,肯亞萊薩米斯,孩童在飛舞的蟲群中玩耍。今年,肯亞爆發70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威脅著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Khadija Farah/攝《紐約時報》
1月16日,南澳大利亞袋鼠島,一名志願者向在一場森林大火中受傷的考拉倒水。Adam Ferguson/攝《時代》周刊
9月22日,海水湧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處海邊別墅。受颶風影響,沿海的低洼房屋被淹沒。Daniel Pullen/攝《時代》周刊
1月4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兩名居民站在自家房前,狂風將大火產生的煙霧和灰燼吹向他們。Tracey Nearmy/攝 路透社
1月13日,菲律賓馬尼拉,一名青年划船駛過,背後的塔阿爾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數萬人緊急疏散。Ted Aljibe/攝 法新社
1月6日,伊朗首都德黑蘭,民眾走上街頭送別在空襲中喪生的高級將領蘇萊曼尼。Nazanin Tabatabaee/攝 路透社
2月24日,美國洛杉磯,人們參加籃球明星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和他的女兒吉安娜(Gianna)的追悼會。美職籃退役球星科比1月26日在一場直升機墜毀事故中喪生,享年41歲。Jenna Schoenefeld/攝 《紐約時報》
11月25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對父女悼念阿根廷足球傳奇人物迭戈·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當日,馬拉度納突發心臟驟停,不幸去世,享年60歲。Ronaldo Schemidt/攝 法新社
10月19日,泰國曼谷,人們在街頭遊行示威,要求泰國總理巴育辭職。Sakchai Lalit/攝 美聯社
5月28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民眾抗議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殺事件。5月25日,美國警察執法失當致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亡,引發的抗議活動蔓延至美國多地甚至其他國家。Julio Cortez/攝 美聯社
6月14日,美國亞特蘭大,一名非裔警官站在抗議的人群中。6月12日,27歲的非裔男子雷莎德·布魯克斯(Rayshard Brooks)遭警方槍擊身亡,引發新一輪反種族歧視示威浪潮。Joshua Rashaad McFadden/攝《紐約時報》
5月29日,美國紐約,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害四天後,一名抗議者被拖拽到布魯克林巴克萊中心附近的街上。他的T恤上寫著「請停止暴力」。Malike Sidibe/攝《時代》周刊
11月5日,美國華盛頓,川普在白宮發表關於大選結果的演說後離開。Carlos Barria/攝 路透社
11月18日,美國德拉瓦州,在媒體宣布拜登擊敗川普贏得大選後,總統候選人拜登(右二)與夫人、副總統候選人哈裡斯(左二)與丈夫共同慶祝。Jim Bourg/攝 路透社
11月7日,美國維吉尼亞州,美國總統川普在離開高爾夫俱樂部時向支持者豎起大拇指。當美國主流媒體報導他競選連任失敗時,他正在打高爾夫球。Pete Marovich/攝《紐約時報》
1月31日,一名男子駕車駛過脫歐支持者聚集的倫敦市中心議會廣場。當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結束了與歐洲鄰國們近半個世紀的融合,開啟了歷史上全新而又充滿未知的篇章。Daniel Leal-Olivas/攝 法新社
1月1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影像被投射在一棟高樓上。當日,普京發表國情諮文,提議修改憲法。此後,在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對修憲草案進行二讀時,加入了允許俄現任總統再次參加2024年總統大選的修憲內容。Anton Vaganov/攝 路透社
8月28日,美國馬裡蘭州,美國總統川普從飛機舷梯上走下。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他仍在為競選連任奔走於關鍵州。Doug Mills/攝《紐約時報》
6月18日,英國倫敦,英國首相詹森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唐寧街10號保持社交距離合影留念。Simon Dawson/攝 彭博社/蓋蒂圖片社
9月26日,美國華盛頓,一名女子躺在地上,悼念露絲·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大法官的去世。金斯伯格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一生都在為女性權益、倡導性別平等而努力奮鬥,於9月18日去世,終年87歲。Erin Schaff/攝《紐約時報》
1月10日,美國紐約,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在參加其所涉性侵案件的陪審員遴選程序後離開。Mark Lennihan/攝 美聯社
2月29日,西班牙赫雷斯,幾名表演弗朗明戈舞蹈的男性。Camila Falquez/攝《紐約時報》
1月8日,美國紐約,一名演員正在舞臺劇裡表演。該劇講述了一個巴勒斯坦人決定製造一艘火箭登月的故事。Caitlin Ochs/攝《紐約時報》
9月9日,希臘萊斯沃斯島,擁擠的莫裡亞難民營兩天內發生第二起火災,造成超過12000人無家可歸,其中包括4000多名兒童。Petros Giannakouris/攝 美聯社
1月10日,利比亞海岸邊,摩洛哥和孟加拉國移民在擁擠的木船上等待西班牙搜救組織的救援。Santi Palacios/攝 美聯社
12月5日,蘇丹哈姆代耶特,衣索比亞難民的避難所。目前已有超過45000人逃離衣索比亞北部的戰爭,如果戰爭繼續,在未來的半年中可能還會產生10萬難民。Tyler Hicks/攝《紐約時報》
3月13日,阿富汗拉格曼,在塔利班控制的地區,兩名兒童從塔利班部隊成員身邊走過。今年2月,美國與塔利班領導人籤署了一項協議,為結束美國曆時最長的戰爭奠定了基礎。Jim Huylebroek/攝《紐約時報》
3月,土耳其埃迪爾,一名男子用塑膠袋罩住頭部,試圖躲避希臘當局在邊界發動的催淚彈襲擊。Emin Ozmen/攝 瑪格南/《時代》周刊
11月18日,位於外高加索的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衝突停火前,一戶家庭開車載著小房子離開家園。Sergei Grits/攝 美聯社
來源:守候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