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結束。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一年過得太快,卻又格外漫長。
2021年會更好嗎?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砥礪前行的信念和勇氣。
12月19日,《環球人物》雜誌社在人民日報國際報告廳舉辦「變局·進擊2021」年度盛典,邀請9位在各行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分享思考和感悟。他們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國家「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國藥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作家黃燈,甘肅省鎮原縣郭原鄉毛莊村第一書記陳郝傑,導演、編劇路陽,以及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護士柳雯悅。過去這一年,他們在風浪中衝浪,在變局中破局,是回望2020不可缺少的記憶符號。
「記錄大變局中的中國精神,傳遞紛繁世事裡的主流價值,是黨報媒體人共同的使命。」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趙嘉鳴在致辭中指出:「進擊,既是應對大變局的大策略,也是我們奮發昂揚、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今天,應邀登上年度盛典的演講嘉賓和即將揭曉的年度人物,都體現了人世間平凡中的偉大。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趙嘉鳴
告別2020,進擊2021。我們始終相信,真實總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呈上這9個閃光的故事,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給人們以溫暖和勇氣。
「變局·進擊2021」年度盛典主持人春妮
白衣
第一位登臺的是72歲的張伯禮院士。今年大年初二,他就趕到武漢,自此在前線奮戰82天。3月18日,武漢新增病例、疑似病例清零,那天也是張伯禮的生日。他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回顧這場「疫考」,張伯禮全程難掩自豪:「我們用短短的1個半月遏制了疫情蔓延,3個月取得階段勝利,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此次抗擊疫情,中醫為「中國方案」添上了重要一筆。在演講中,張伯禮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不但是抗擊疫情取勝的法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有利武器。我們會繼續弘揚中醫藥的抗疫精神,發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為健康中國服務,同時造福世界、造福人類。」
·張伯禮
另一位年輕的醫者,眼科醫生陶勇,也分享了他的2020年。今年1月,一起暴力傷醫事件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他從未想過,曾經努力留給患者的光明,最終卻成為了別人瞄準他的武器。陶勇問自己,做醫生,值不值?
在迷茫的恢復階段,他想到了自己救助過的那些患者。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患嚴重白內障的江西王阿婆——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已過世,她想為自己做件壽衣,覺得穿上它,到了那邊就能和自己的親人重逢。最終通過陶勇的手術,王阿婆臨終前獲得了短暫的7天光明,親手給自己縫製了壽衣,口袋裡裝著她丈夫和兒子的黑白照片……
「阿婆請聯絡員告訴我,這些年她一個人什麼也看不見,在黑暗中很孤獨,很想回家,感謝我幫她找到了回家的路。」在講述這段回憶時,現場感動的掌聲一度打斷了陶勇的演講。
·陶勇
以前醫者救助的病患,現在成了治癒醫者的人。陶勇說:「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愛與希望,比光明更重要。光明只是幫助我們『看見』,而希望,才能支撐我們『活下去』;你真誠無私地幫助了別人,別人心裡頭有你。這些不摻雜任何功利目的、真切純粹的愛,令我驚喜,同時也讓我確認了一件事:做醫生,值得。」
賽跑
眼下,一場疫苗與新冠病毒的競速賽仍在持續,國家「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國藥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和他的團隊正在賽道上疾馳。
演講中,他提到自己「以身試藥」的經歷。早在3月底,在新冠疫苗還未進入臨床階段,他就把自己當成「小白鼠」,率先完成注射。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開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率先進入Ⅲ期臨床實驗。
楊曉明說:「10月時,我們說疫苗研發還剩『最後一公裡』,現在我覺得還剩『最後一百米』。未來疫苗上市,對於全面取得抗疫的勝利,會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楊曉明
在全球導航系統的競賽中,北鬥人也在賽跑。為了北鬥三號GEO-3衛星,為了這一顆「收官之星」,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今年在西昌發射場待了83天,是近幾年來時間最長的一次。
如今,北鬥工程建設歷時26年,成果顯著,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的心血,飽含著中華民族自主創新、自強不息的本色。謝軍在演講中表示,新時代北鬥精神就是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面對未來,他說:「北鬥人,沒有止步。北鬥人,仍在進擊。」
·謝軍
青春
來自大連的援鄂護士柳雯悅的演講主題是:我和武漢是生死之交。在雷神山的51天裡,她每次進艙工作一待就是6個小時,總是脫下防護服才發現手術衣已全部溼透。為了照顧那些情緒不好的患者,她願意逗大家開心,教他們東北二人轉和大連話。
離開武漢時,柳雯悅和她的同事們交出了一份「零感染、零死亡」的完美答卷。「我們『90後』也曾被大家認為是嬌生慣養的一代,吃不了苦,受不得難。但是今年,至少在我身邊,已經有更多的『90後』甚至『00後』在自己的位置上扛起了重擔。」
·柳雯悅
「90後」駐村第一書記是怎麼煉成的?甘肅省鎮原縣郭原鄉毛莊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陳郝傑分享了他的扶貧故事。他一路過關,過方言關、過勞動關、過群眾關,帶領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和辣椒產業,被村民稱作「辣椒書記」。
陳郝傑說:「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今天我站在這裡,身後是51.8萬名現任和曾任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們用汗水甚至生命澆築了脫貧攻堅的勝利。」
·陳郝傑
記錄
聽完張伯禮、楊曉明、謝軍的演講後,作家黃燈登臺第一句話就是調侃自己:「後悔學文科。」
今年,黃燈的《我的二本學生》引起了許多關注,也收穫了諸多好評。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二本院校的學生,折射了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其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黃燈說:「在二本學生這個群體因為我一次集中的書寫,被看見和照亮後,我切身感受到,忠實記錄帶來的力量和可能。」
經歷了2020年,黃燈坦言,自己的內心發生了很多變化。「我時刻意識到,守望和互助,比什麼都重要。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最樸實的詞彙,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在日常生活接通更多人的命運。可怕的瘟疫,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所有人放下成見,衝出隔膜,形成一種合力,去共同面對。」
·黃燈
當燈光暗下的時候,電影在你面前;當燈光再次亮起,電影在你心裡。疫情之中,觀眾格外想念電影,電影業也格外艱難。
這一年,很多電影人並沒有停下來,依舊努力用影像記錄世界。導演路陽今年只在家宅了1個月,2月下旬就開始為新電影《刺殺小說家》而復工忙碌了。他說:「我們依然相信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相信影院能把電影美學做最大呈現。」「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市場,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觀眾。」
·路陽
雙贏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的演講主題是《走向大變局》,他分享了自己對於中國如何在變局中領先一步的思考。
在他看來,不論是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川普的貿易戰,還是未來拜登的對華策略,美國總會在亞太地區興風作浪,利用安全衝突對衝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分享機遇,於是我們看到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促成。我們不再跟隨美國起舞,我們走出大國自己的節奏感。」
在此基礎上,儲殷認為,中國崛起,要為世界提供雙贏的機會。「雙贏必須是發自內心、帶有誠意,成就你,也成就我,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才叫雙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主張內外雙循環,因為它平衡了中國超強的產能和有限的世界市場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僅提供產能,還分享紅利,分享市場機遇。」
儲殷總結:「新中國從70年前走到今天,一個根本的變化是什麼?那就是民間富裕同國家強大,兩者的腳步終於有了一致性,而且互為彌補。如此一來,中國的現代化、全球化會走得更平穩,走得更具吸引力。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自信地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方案和中國答案!」
·儲殷
活動中場,由環球人物聯合華語辯論世界盃組委會共同打造的首屆「環球青年思想對話大會」頒發了2020年度最佳辯手獎:清華大學李翔獲得金獎,東吳大學林聖偉獲得銀獎,北京大學崔磊獲得銅獎。
演講結束後,環球人物總編輯謝湘宣布了2020「環球人物年度人物」——中國醫生。
「我們選擇中國醫生作為2020年度人物,向他們以血肉之軀阻擊疫情的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致敬。
我們選擇中國醫生作為2020年度人物,向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致敬。
我們選擇中國醫生作為2020年度人物,向2020年的苦難與光榮致敬,並且吹響向2021年勇敢進擊的號角!」
·環球人物總編輯謝湘
2020年,我們送別變局的震蕩,在變局中思考,在變局中成長,在變局中堅強。變局是持久的,因為變化,才有生命,才孕育力量,才有發展和進步。2021年,變局之下,仍要進擊,我們勇氣不變,初心不變。
責任編輯:許曄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