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沖浪裏:浮世繪中的人間真意

2021-01-14 環球旅遊周刊

「六次,三十次復百次/畫家試圖畫下這座山/撕碎,又再次拿起畫筆」


——賴內·馬利亞·裡爾克



跳下電車,我站在鎌倉的海邊。秋日陽光正好,將遠處翻滾的白濤鍍上溫潤的金色光澤。遠處有三兩遊人行走玩樂,耳畔是浪擊打海岸的一聲一聲,和著心跳的節拍。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走進了畫裡,走進浮世繪中,品味著人間百相。

 

與畫結緣之時



最初接觸《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版畫是在高中,那時沉迷動漫,有點深度宅,總想將學校寢室改造成居酒屋的氛圍。在一次逛街中,無意間發現畫著海浪的日式布簾,十分喜歡,就買了下來掛在桌前。


後來我才知道,這幅海浪圖是有名的《神奈川沖浪裏》,出現在很多代表日式風格的物品上,成為西方人眼中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這個名字正確的斷句應該是神奈川、衝、浪裡。衝指的是附近的海域,整句話的意思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浪中。畫面構圖獨具特色——視點很低,巨浪仿佛要將漁船吞沒,遠處山影平靜,體現出的瞬間的衝擊力是可以抓住人心的存在。



《神奈川沖浪裏》是葛飾北齋創作的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之一,浮世繪源於日本江戶時代,以木質版畫的形式描繪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四季風景,偶爾也會有一兩副春宮圖,非常具有民族特色。這幅版畫創作之時,正是日本遭遇美國「黑船」叩關的時代。美國人用堅船利炮為後盾打開了日本的港口,要求割讓租界,新舊思想與民族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與交融。因此,畫家在創作的時候,也在配色、構圖中融入了一些西式的技巧。


特殊的時代背景賦予了《神奈川沖浪裏》一種獨特的力量,並經由畫作自然地傳達出來,賦予了許多西方藝術家深深的震撼,梵谷、裡爾克與德彪西都曾在作品中融入畫中的海浪元素。這種力量既是自然的猛烈,也是渺小漁船的抵抗。兩者看似對立,其實卻交融一體,在災厄中沉默,忍耐,積蓄更強的爆發。這是這幅畫傳遞出來的靈魂,也是日本典型的民族性格。

 

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的海




由於早時便已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有機會來到神奈川縣的時候,我想到的便是畫中的海浪:腦海中迴蕩濤聲,鹹濕氣息撲面而來,不由自主的被海深深吸引。



神奈川縣的鎌倉是一座小城,有著遺留下來的歷史韻味,佛教傳承尤勝,寺廟錯落有致,街景古樸安穩。當然,鎌倉更為動漫迷所知的是《灌籃高手》的取景地。這裡可逛的地方雖不多,在秋日明朗的陽光下走一走也很好。


鎌倉可以看海的地方很多,我選擇了登上連接鎌倉站和藤澤站的江之電車,沿著海岸線向前馳騁,目送著白色的細線延伸到很遠。這條線路已有百年歷史,沿途有四站與海岸線平行,在一半的鐵路線上都可以直接看到海。電車內部維護的很乾淨,偶爾可以看到乖巧地背著雙肩包的小學生安靜的坐在座位上,吊環搖搖晃晃。


透過電車的大片玻璃窗向外望去,鎌倉的海似乎觸手可及。細碎的白色浪花與零星露出海面的礁石,有著微妙的節奏。遠處的海平面非常平,非常直。偶有一兩輛車從旁邊的車道駛過,不知道車內的人是否會像我一樣欣賞這海面。


海邊很少能看見船隻,《神奈川沖浪裏》的場景今日幾乎難以再現。與畫中的風浪相對的是眼前柔和、平靜的海面,如同午後陽光下酣睡的貓般縮了利爪,渾不設防的溫柔姿態。這是時代的映射,也是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時候平靜的生活背後其實潛藏著驚心湧動的暗流,不經意我們的內心便會被卷蝕吞沒,而藝術則會選擇更直觀的方式來將其強化、呈現、層層剖析,這也是藝術打動人心的力量所在。

 

物哀 幽玄 侘寂


《神奈川沖浪裏》雖然在西方世界獲得了很多讚譽,可是日本國內並不認同木質版畫為真正的藝術,僅將其視為一種商業印刷形式,將畫中的海浪紋飾作為日式風格的代表也只是西方人的一廂情願,日本國內真正應用該紋飾少之又少。


而對創作者而言,畫家葛飾北齋也經歷了漫長而平庸的創作時期。他從六歲學畫,十四歲成為木刻學徒,他創作《神奈川沖浪裏》時,已經年近八十。在這期間他從事著機械的版畫製作工作,偶爾還會繪製春宮圖維持生計。我無法揣測他在漫長歲月中的想法,但從他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嘗試著多種海浪的繪製方法,而《神奈川沖浪裏》便是最晚的也最成功的一幅,他終於將那種內心的力量完整的呈現在了世界面前。



在日本文化中,有物哀、幽玄、侘寂三種境界,它們作為審美意識,不僅影響了日本的文化,也融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物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通過自然、人生的無常來感物傷情;「幽玄」指餘情,如同畫作中的留白,營造出一種空寂而深遠的意味;「侘寂」則是對不完整的美的追求,如同化野消失的朝露、山間彌散的青煙一般無常、殘缺而別有情趣。這三者境界不同,界限微妙,均流露出禪意色彩,而日本盛行的浮世繪、枯山水、茶道與插花都是其的外在表現形式。相比而言,浮世繪雖屬於大眾藝術,可是卻包含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溫柔。從世事萬象中見情,見意,見菩提。

 

在鎌倉的海邊我待了很久,看到金紅的夕陽漸漸接近海平面,又隨之隱沒不見,浪翻滾、奔騰,散落成細碎的亮芒,耳邊傳來人們的歡欣。明明天氣剛好,浪也柔和,可是恍惚間我仿佛被拉回到百年前的漁船上,天空聚集著鉛色陰沉的雲,巨浪吞吐,頭暈目眩,需要緊緊抓住舷板抵禦海的暴烈。與其說藝術是一種需求載體的創作,毋寧說是一種表達,一枝、一葉、撲面而來的海浪與商業的木刻版畫均可以產生美,也可以成為藝術,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怎樣的人的精神。


相關焦點

  •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最著名的畫:《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1831年,71歲的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畫出了《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也成為史上最著名的日本畫之一。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 - 神奈川沖浪裏 The Great Wave of Kanagawa夏日炎炎,海浪衝擊下的神奈川,清涼了許多。
  • 松皮石造景——靈感來自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
    超白魚缸:60*45*45cm 設備:照明 T5燈管*2、外置濾筒、co2 一秒兩泡 素材:水草泥、松皮石 水草:迷你矮珍珠、牛毛、谷精草、綠宮廷 開缸過程 作者的造景靈感來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
  • 梵谷《星夜》夢繞葛飾北齋浮世繪:大咖藝術復刻《神奈川沖浪裏》
    而這位葛飾北齋,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大師,也是唯一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的日本人。梵谷借鑑的,就是下面這張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日本江戶時代富士山旅行手冊——「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第21幅。
  • 國內終於展出《神奈川沖浪裏》!一篇文章讓你看懂浮世繪,梵谷莫奈也為它痴迷!
    它就是日本的國寶:《神奈川沖浪裏》。《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1831年彩色浮世繪版畫如果《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的代表,那這幅畫相當於日本文化的符號。它表現的是170年前的一場大災難,專家測量,《神奈川沖浪裏》的巨浪可以達到10米左右。
  • 浮世繪名作樂高化 樂高新春作品《神奈川沖浪裏》
    樂高玩家koffiemoc 以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かつしかほくさい / Hokusai)」的經典木版畫《神奈川沖浪裏》為題所堆砌而成的超猛作品!著名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最知名的日本美術品之一!
  • 《神奈川沖浪裏》不為人知的秘密
    《神奈川衝浪圖》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畫家突出了描繪的主要對象——浪濤,出人意料的構圖、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呈現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作者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目前很難確定葛飾北齋在創作《神奈川沖浪裏》時的具體年紀。不過人們普遍認為他那時已經七十多歲了。
  • 每日名畫——神奈川沖浪裏
    《かながわおきなみうら》也叫《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於19世紀初期創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繪版畫作品,也是該畫家最被人所知的作品。
  • 席捲全球的神奈川沖浪裏
  • 《神奈川沖浪裏》——批量生產的工藝品,卻成為了引領時代的旗幟
    藍白相間的主色調,海浪波濤洶湧地翻滾著,使得海中的小船岌岌可危,而遠處的富士山卻巋然不動,這種靜和動之間的反差,給了人們豐富的視覺感受。想必有很多人看過這幅《神奈川沖浪裏》,這清奇的畫風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而此畫的作者叫做葛飾北齋。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和他的《神奈川沖浪裏》
    浮世繪:17—19世紀流行於日本的一種版畫形式。他首先要由畫師在畫稿上作畫,然後由雕刻師依據畫稿在平滑的木板上刻出複雜而精緻的線條,最後由拓印師一次次分畫面不同的色彩拓印成畫。一幅畫裡有幾種顏色,他就要被拓印幾次。代表人物有: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以及安藤廣重。畫師們運用具有平面張力的線條和單純洗鍊的色彩,創造出許多優美而令人難以忘懷的形象。19世紀後期傳到西方,對梵谷為代表的印象主義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一次看懂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神奈川沖浪裏》高高揚起,眼看就要吞沒小船的巨浪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白色的浪尖分裂成無數的手指狀,一派波濤洶湧、驚險萬分的場面。而在巨浪的盡頭,只見這幅作品的主角富士山(即畫名中的富),沉靜地坐鎮在遠方。
  • 百科全書式浮世繪大展來了!從神奈川衝浪出發,帶你夢回江戶時代
    「活在當下, 盡情享受月光、 白雪、 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淺井了意《浮世物語》一提及浮世繪,首先映入腦海的定是葛飾北齋筆下的《神奈川沖浪裏》,那幅關於滔天波浪的描繪。圖/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其實不然,正如淺井了意對「浮世」的闡釋,「浮世繪」即表現現實世間的繪畫。
  • 欣賞 | 神奈川沖浪裏
    這張傳遍世界的衝浪圖,相信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過,卻不記得叫什麼名字。有心人或許記得名字是《神奈川沖浪裏》,但卻未必會讀。其實斷句並不是『神奈川·衝浪裡』,正確讀法是『神奈川衝·浪裡』。『神奈川』是地名,『衝』指的是海域,『浪裡』指被巨浪包裹的船隻。這幅畫在英語裡叫「The Great Wave」(巨浪),外國人起名字還真隨意,長城大概也是隨口叫的「The Great Wall」。這澎湃的陣勢這深邃的內涵感覺在漢語裡可以叫「觀滄海」了。
  • 美麗邂逅:《星夜》和《神奈川沖浪裏》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梵谷也曾明確的表現過:我的老師就是日本的浮世繪。前面的文章小憶也詳細的說過浮世繪,所以不得不說浮世繪對歐洲德影響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葛飾北齋的話,這樣的浮世繪也許不會傳到歐洲,印象派也不是今天的印象派,梵谷也不是今天的梵谷。也許梵谷的畫還是會像早期一樣陰鬱、黑暗無光,就像他的人生,他的境遇一樣毫無色彩,這樣的梵谷,你還會喜歡嗎?
  •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創作過程解密
    日本的浮世繪對西方美術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印象派藝術家,如梵谷曾臨摹過很多日本的浮世繪作品。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公元1823-1829年,套色木刻版畫 25.5x37.5cm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大名鼎鼎的「神奈川沖浪裡」,由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所作。
  • 沒想到《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的背後隱藏著這麼多秘密!
    這幅名畫是我們最熟悉的《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代表作。日本的浮世繪對西方美術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印象派藝術家,如梵谷曾臨摹過很多日本的浮世繪作品。 關於畫的名字,很多人會讀成《神奈川·衝浪裡》,但實際上應該讀成《神奈川衝·浪裡》,「神奈川」是地名,「衝」指的是海域,「浪裡」指被巨浪包裹的船隻。你讀對了嗎? 雖然它以浪為名,但是裡面其實藏著一座山。在那朵白雲下不是浪,而是日本著名的山,富士山。常年積雪的富士山與奔騰的白浪混為一體,分不清到底是山還是浪。
  • 日本最著名的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的歷史
    日本北海道的《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作為浮世繪中最經典的作品,這種日本版畫在近200年來激發了很多藝術家和觀眾靈感。雖然《神奈川沖浪裏》一眼就可以識別出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歷史,包括它驚人的演變過程。《神奈川沖浪裏》是什麼?
  • 我們如何誤讀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通過浮世繪,中國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戶時代的人間百態:武士、美人、動物、「妖怪」、社會生活、民俗傳說、歷史典故、戲劇百藝、山川河流……除了我們熟知的葛飾北齋、歌川國芳、歌川廣重、喜多川歌磨和東洲齋寫樂等江戶時代的名師名作,本次展覽也突出呈現了川瀨巴水、北野武等現代藝術家的浮世繪作品,其中30多幅江戶時代古蹟作品是首次在國內亮相。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江戶時代的種子,神奈川的海浪,浮世繪文化在珠寶中也很有地位
    由葛飾北齋繪畫的非常著名的神奈川衝.浪裡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這副傳世之作,在流經的這幾百年歲月裡,依然吸引著無數的人,並且給予了無數的靈感。神奈川是地名,"衝"指的是這裡附近的海域,"浪裡"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海浪繪製的非常真實,漁夫的渺小讓人對大自然心生畏懼,遠遠的富士山佇立在那裡,寂靜又莊嚴。整幅畫仿佛被沉默包裹,深沉的藍溫柔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