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富嶽三十六景》中最出名的作品,《神奈川沖浪裏》是浮世繪中的傑作。葛飾北齋使用了舶來的新顏料普魯士藍描繪巨浪,浪頭高高昂起,正碎裂成雪白的浪花。遠處富士山依稀,山頂的雪線表明此時正是春天。兩艘漁船正在東京灣的巨浪裡航行,船夫勇敢地與巨浪搏鬥。葛飾北齋在他的時代便凝練出人與自然關係的讖語。
葛飾北齋早期作品
在日本畫作中,翻滾的海浪和飛濺的浪花一直是重要的創作題材,葛飾北齋對海浪尤其偏愛。《神奈川沖浪裏》的巨浪,被後世人形容為「鷹爪浪頭」,是葛飾北齋畫浪的登峰造極之作。
實際上,我們習慣性的「神奈川·衝浪裡」斷句是錯誤的,並不是說在神奈川衝浪,而是「神奈川衝·浪裡」。神奈川是地名,「衝」指的是這裡附近的海域,「浪裡」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仿佛被包裹進去了。 用現代漢語解釋就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
葛飾北齋完成《神奈川沖浪裏》後4年,這幅畫就被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化用在報告富士山地震的宣傳單張中。此後至今,這張著名的畫作在全球掀起潮流巨浪,不時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
由於各種再創作實在是太多,今天我們選取幾幅基本沒有改變原畫面貌的作品欣賞:
1934,比利時漫畫家Hergé創作了第四集《丁丁歷險記——法老王雪茄》。在丁丁解開法老王陵墓之謎的途中,曾遭遇大浪襲擊。漫畫家巧妙表現了葛飾北齋原作的中心精神——在大海面前人力的渺小。
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許多美國人擔心日本將在不久以後主導全球經濟。英國插畫家Ed Machlan則幽默地安慰人們,日本的巨浪不過是茶壺裡的風波,只是鍋裡一道古老的日本料理罷了。可以看出,《神奈川沖浪裏》已經成為代表日本的一個標誌。
德彪西的1905年交響樂《大海》就是對《神奈川沖浪裡》的音樂演繹,還用了原畫作為唱盤封面。
日本著名現代藝術家奈良美智則對傳統浮世繪文化做了另類繼承。在他的《浮世繪》系列創作中,巧妙翻轉《神奈川千浪裡》的原畫角度,讓捲曲的海浪成為畫中人物的髮絲,大海的湛藍為人物的表情增添了幾絲詭異。
哪吒鬧海……好吧,其實還挺和諧的。
【關注本訂閱號,可以查看更多精彩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