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非常具有辨識度,在這幅二維圖像中大海盡情展現著它的力量。但這幅19世紀傑作的秘辛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
1、雖然它以浪命名,但其實這裡面還藏著一座山。看畫作中間。你可能會以為那是一朵浪花,但實際上它是覆蓋著白雪的富士山,日本的最高峰。
2、它是版畫集而不是一幅畫雖然葛飾北齋是一名畫家,但這位江戶時代(日本1603-1868年)的藝術家最著名的地方在於他的木版畫。《神奈川沖浪裏》是其富嶽三十六景中有名的一幅。版畫集的色彩生機勃勃同時對空間的利用扣人心弦,每副版畫都從不同角度和環境刻畫了這座巍峨的高峰。
3、版畫集的製作是一種精明的商業舉措那時富士山在許多日本人眼裡非常神聖,也擁有一批崇拜者。因此製作一系列版畫,大批量製作並廉價出售是一件不費腦子的事。後來日本旅遊井噴,版畫也再次復興,成為遊客必帶的紀念品。
4、在創造出《神奈川沖浪裏》之前,葛飾北齋已經從事了60年繪畫。目前很難確定葛飾北齋在創作《神奈川沖浪裏》時的具體年紀。不過人們普遍認為他那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葛飾北齋6歲開始繪畫,14歲那年成為木刻學徒。18歲那年在具有浮世繪風格版畫家Katsukawa Shunsho手下學習。
5、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能看到《神奈川沖浪裏》因為是木刻版畫,因此世界上有許多《神奈川沖浪裏》流傳。
6、日本延遲了它面向全世界的時間《神奈川沖浪裏》印刷1829至1832年之間,但那時日本不提倡與中國和韓國之前的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荷蘭人那時只能在長崎活動。日本人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鬥爭才最終得以開放進出口貿易。1859年,《神奈川沖浪裏》的印刷品流傳到歐洲,贏得了梵谷、惠斯勒和莫奈的讚賞。
7、日本政客和藝術史學家並不將其視作真正得藝術。《神奈川沖浪裏》名聲大噪,但正如日本藝術史學家 Christine Guth解釋的那樣:「在日本,木刻版畫並不被視為藝術,他們通常被當做一種受歡迎的商業印刷形式。」一旦被用來印刷佛經,木刻版畫印刷就成為等同於詩歌和愛情小說插畫的存在。
8、《神奈川沖浪裏》並不僅僅包含日本藝術形式。除了日本藝術之外,葛飾北齋還學習了歐洲藝術且受到了荷蘭藝術中直線透視的啟發。他所使用的普魯士藍證實當時歐洲較受歡迎的一種顏色,
9、印刷品時間越久遠價值越高據估計《神奈川沖浪裏》有五千至八千幅印刷品。不幸的是,在生產印刷品的過程中,用來標記顏色的木塊損壞了,圖片的質量也隨之下降。這也是為何博物館喜歡吹噓他們的印刷品成品較早。
10、雖然它早期廉價,但現在它的印刷品非常值錢。儘管當時製作出了上千幅《神奈川沖浪裏》的印刷品,但據估計現在只有上百幅存世。印刷品的保存狀態決定了它的價值。印刷品的一級狀態仍保有藍色輪廓,二級狀態則變成黑色輪廓。據稱前者價值4萬至6萬美元,後者的價值只有前者的一半。就連保存完好的複製品也值不少錢。
11、有時候,印刷品會有兩次籤名在印刷品的左上角,你會注意到有個方框裡的字都寫出來了。在方框裡,葛飾北齋刻下了這幅畫的名字包括它在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位置。但在方框左邊他寫下「Hokusai aratame Yituhisu」字樣,意思是「來自葛飾北齋,現已改名Iitsu「。在其職業生涯中,葛飾北齋改了30次名字。如今,這些不同的名字被用來區分其作品的不同階段。
12、它對音樂有啟發。法國作曲家Claude Debussy在1905年版本的管弦樂The Sea活頁樂譜封面分享了他的靈感源泉。《神奈川沖浪裏》讓音樂愛好者得以將其交響素描與這幅畫結合在一起。
13、這幅版畫令詩人詩興大發看著葛飾北齋野心勃勃的創作,波西米亞-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無法自拔。因此他寫出了The Mountain一詩,開頭為「六次,三十次復百次/畫家試圖畫下這座山/撕碎,又再次拿起畫筆/(六次,三十次復百次)」。他甚至還從圖像變成了emoji。
14、畫中的浪並非海嘯巨浪使得富士山看上去很小,浪中的船似乎註定要被毀滅。這種暗示性的緊張感使得許多人懷疑《神奈川衝浪中》是海嘯場景。但學者Julyan H.E Cartwright和Hisami Nakamura研究之後發現畫中的巨浪科學來說應該是卷浪,並非海嘯。
15、雖然不是海嘯但巨浪依舊致命感謝圖中的三條漁船,Cartwright和Nakamura測量得出《神奈川沖浪裏》中的巨浪約9.8米至11.9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