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從事了60年繪畫後,創造出《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衝浪圖》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畫家突出了描繪的主要對象——浪濤,出人意料的構圖、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呈現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作者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目前很難確定葛飾北齋在創作《神奈川沖浪裏》時的具體年紀。不過人們普遍認為他那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葛飾北齋6歲開始繪畫,14歲那年成為木刻學徒。18歲那年在具有浮世繪風格版畫家Katsukawa Shunsho手下學習。
它是版畫集而不是一幅畫
雖然葛飾北齋是一名畫家,但這位江戶時代的葛飾北齋(1760-1849)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畫家,在晚期浮世繪中歷來被認為具有創造性的領域是風景版畫,葛飾北齋是最早在浮世繪風景版畫中取得成功的畫家,它曾對西方印象派產生過很大的藝術啟迪作用,是「前代藝術之前的現代藝術」。
此畫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生活於西曆19世紀前期)的作品,高25.7釐米,寬37.9釐米。
這幅作品歷經三十年完成
然而這幅珍品,並非一朝一夕寫成,北齋於享和至文化年間(1800年左右)所發表的西洋風格版畫中,有過類似的作品,換言之,前後共歷經了三十年漫長歲月,才將這意象逼真的畫面完成。波濤中載浮載沈的小舟,是房總地區(現在的千葉縣)用來運送新鮮魚貨的運輸船。
版畫集的製作是一種精明的商業舉措
那時富士山在許多日本人眼裡非常神聖,也擁有一批崇拜者。因此製作一系列版畫,大批量製作並廉價出售是一件不費腦子的事。後來日本旅遊井噴,版畫也再次復興,成為遊客必帶的紀念品。
日本延遲了它面向全世界的時間
《神奈川沖浪裏》印刷1829至1832年之間,但那時日本不提倡與中國和韓國之前的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荷蘭人那時只能在長崎活動。日本人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鬥爭才最終得以開放進出口貿易。1859年,《神奈川沖浪裏》的印刷品流傳到歐洲,贏得了梵谷、惠斯勒和莫奈的讚賞。
日本政客和藝術史學家並不將其視作真正得藝術。
《神奈川沖浪裏》名聲大噪,但正如日本藝術史學家 Christine Guth解釋的那樣:「在日本,木刻版畫並不被視為藝術,他們通常被當做一種受歡迎的商業印刷形式。」
葛飾北齋作品
雖然它早期廉價,但現在它的印刷品非常值錢。
儘管當時製作出了上千幅《神奈川沖浪裏》的印刷品,但據估計現在只有上百幅存世。印刷品的保存狀態決定了它的價值。印刷品的一級狀態仍保有藍色輪廓,二級狀態則變成黑色輪廓。據稱前者價值4萬至6萬美元,後者的價值只有前者的一半。
有時候,印刷品會有兩次籤名
在印刷品的左上角,你會注意到有個方框裡的字都寫出來了。在方框裡,葛飾北齋刻下了這幅畫的名字包括它在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位置。但在方框左邊他寫下「Hokusai aratame Yituhisu」字樣,意思是「來自葛飾北齋,現已改名Iitsu「。在其職業生涯中,葛飾北齋改了30次名字。
這幅版畫令詩人詩興大發
看著葛飾北齋野心勃勃的創作,波西米亞-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無法自拔。因此他寫出了The Mountain一詩,開頭為「六次,三十次復百次/畫家試圖畫下這座山/撕碎,又再次拿起畫筆/(六次,三十次復百次)」。
畫中的浪並非海嘯
巨浪使得富士山看上去很小,浪中的船似乎註定要被毀滅。這種暗示性的緊張感使得許多人懷疑《神奈川衝浪中》是海嘯場景。但學者Julyan H.E Cartwright和Hisami Nakamura研究之後發現畫中的巨浪科學來說應該是卷浪,並非海嘯。
雖然它以浪命名,但其實這裡面還藏著一座山。
看畫作中間。你可能會以為那是一朵浪花,但實際上它是覆蓋著白雪的富士山,日本的最高峰。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能看到《神奈川沖浪裏》
因為是木刻版畫,因此世界上有許多《神奈川沖浪裏》流傳。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藝庫》愛生活,愛藝術, 鑑藏資訊 ,藝術交流,精緻生活分享!歡迎關注公眾平臺微信號:yiku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