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的《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作為浮世繪中最經典的作品,這種日本版畫在近200年來激發了很多藝術家和觀眾靈感。雖然《神奈川沖浪裏》一眼就可以識別出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歷史,包括它驚人的演變過程。
《神奈川沖浪裏》是什麼?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於19世紀初期創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繪版畫作品。這是富士山三十六景中的第一幅作品,北齋創作的一系列浮世繪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日本最高的山峰。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從大海中可以看到富士山,整個構圖由一個巨大的波浪框架構成。該作品描繪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中海浪洶湧澎湃,而在大浪裡有三條奮進的船隻,英勇的船工們為了生存與大自然進行著驚現而激烈的搏鬥,表達了人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北齋的前身
雖然這張照片是葛飾北齋最著名的關于波浪的畫作,但這並不是他唯一一次嘗試這一主題。事實上他在一生中還創作了另外三幅同樣主題的藝術作品,讓觀眾可以直觀的看到大浪的演變。

北齋在他33歲時開始將波浪作為主題,1797年,他在江之島創作了《江之島的春天》這一作品,這是他「楊柳之線」系列的木版畫。雖然富士山和風格化的波浪佔據了整個畫面的絕大部分,但是場景中還是突出了一個家庭站在海灘上的畫面。
1803年,北齋再次嘗試了類似風格的「大浪」作品,在這幅畫中,當一艘船駛過海面時,一個巨浪聳立在船的上方。就像《江之島的春天》一樣,這幅畫的主題也是風格化的,然而和之前不同,這幅畫中的第二個波浪是簡化的、巨大的,從右向左推進。

兩年後,北齋在神奈川縣再次創作了新的作品,在風格上這件作品非常類似於之前的作品,而不同的地方在於構圖,因為作者讓波峰再次回到了左側,我們來看下對比圖。
富嶽三十六景
大約在1830年,70歲的北齋繪製了三十六個富士山的景色。在這個系列中,他提供了不同的有利位置和一年中不同時期的富士山觀看視角。這一系列的印花以其豐富的色調而聞名,特別是藍色調,這是北齋通過複雜的版畫製作流程才實現的。而這裡面的藍色,據說是從歐洲進口的「普魯士藍」,這個鮮豔的藍色也被用於該系列其他作品,比如《凱風快晴》。

《南風,晴空》創作於北齋職業生涯最高峰期,富士山三十六景被認為是北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甚至根據他本人的說法:「我在七十歲之前繪製的東西都不值得考慮!」
大浪的傳承
如今在世界頂級的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都有《神奈川沖浪裏》的原創版畫。「數百張印刷品都被保存了下來」大英博物館指出,「這足以證明它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此外,北齋的作品也激發了無數的當代藝術作品,包括莫斯科的巨大壁畫、弗羅裡達州的環境裝置、甚至是巴黎和馬來西亞的一些藝術品,這些作品都證明了日本這一傑作的持久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