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相間的主色調,海浪波濤洶湧地翻滾著,使得海中的小船岌岌可危,而遠處的富士山卻巋然不動,這種靜和動之間的反差,給了人們豐富的視覺感受。想必有很多人看過這幅《神奈川沖浪裏》,這清奇的畫風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而此畫的作者叫做葛飾北齋。
浮世繪的意義
浮世繪這個名詞還算比較普及,幾乎成為了日本畫的代表,其實日本早期的畫風並不是這個樣子。公元10世紀左右,日本人學習了唐畫的精髓,並結合本土的畫法和題材,創造出了「大和繪」,名字自然是後世給起的,在當時只叫做畫。
到了江戶時期,日本人又接觸到了西洋畫,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浮世繪便誕生了,不過它並不是單純的畫,而是一種印刷品。畫師們先要畫出原畫,然後交給雕刻師傅刻出墨板和色板,再經過一遍遍的上色,一幅浮世繪便誕生了,所以浮世繪是一種彩色印刷的木板畫。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反應過來了,《神奈川沖浪裏》並不只有一幅,當時一共製作出多少幅並沒有記載,但現在流傳下來的也有上百幅左右。
另外浮世繪早期的內容均是以日本風俗為主,看他的名字就可以理解,「浮世」代表人間俗事,「繪」自然是畫的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發生變化,浮世繪的畫家們覺得每回都畫花街歌舞太俗了,於是有些人開始嘗試往風景方面發展,這其中就包括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
《神奈川沖浪裏》的作者葛飾北齋,早期他非常喜歡畫風俗類的題材,並以此聞名於日本。上了歲數之後,北齋的閱歷和繪畫技術都到達了常人不可敵的境界,浮世繪也在他手中從風俗畫轉變成了風景畫。
除了在繪畫方面獲得了成就,葛飾北齋年青的時候並不幸運。最先學畫的時候,葛飾北齋因為表現不好被逐出師門,剛到中年老婆就死了,三個女兒的命運也是多災多難。更要命的是,一場大火幾乎損毀了他過去所有的畫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符合情理,畢竟老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因為葛飾北齋終究會成為一個聞名於世界的人。
因為浮世繪是批量生產,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傳到了歐洲國家,當然也有北齋的畫作。歐洲人對這種畫風很感興趣,甚至有人覺得歐洲印象派的畫風就是模仿於日本的浮世繪。拋去這一點不提,葛飾北齋的畫在西方確實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他的那幅《神奈川沖浪裏》,幾乎被奉為神作,梵谷、馬奈等知名的印象派畫家,均對北齋的畫有著極高的評價。
《富嶽三十六景》之一
葛飾北齋除了浮世繪外,在藝術的其他領域也有著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他所畫的鬼怪世界,極具創造性和諷刺性,在那個時代絕對是一項壯舉。不過這些成就和《富嶽三十六景》想比,確實不值一提。
《神奈川沖浪裏》不只有一幅,同時它也只是一個系列中的一部分,葛飾北齋畫風景的時候,以富士山為主題,一共創作了三十六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這三十六幅畫受到廣泛的好評,為此,葛飾北齋有追畫了十幅,前後加起來一共有四十六幅,先畫的為「表富士」後畫的為「裡富士」。
至於為什要拿富士山為主題?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有常識的人應該清楚,富士山不僅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它對於日本人來說也是一個神聖的存在,隨著季節的變化,富士山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象,要是在轉換角度,這不同的景象又能翻上幾番。甚至一個日本人要是在富士山腳下出生,這會成為讓他自豪一輩子的事。這麼炙手可熱的選題,葛飾北齋怎麼可能放過。
綜上所述,《富嶽三十六景》所展現的富士山當然不只是單單的畫了一個山,在大部分畫作中,富士山只是作為背景出現,畫面更多的還是展現人們在富士山周圍的生活狀態。在這些圖畫中你可以看到有人在河邊打水、農田裡耕種,或者是正駕著船和巨浪博弈。在這些樸實無華生活畫面之中,你總會發現,富士山在遠處像一位慈愛的老母親一樣,默默的注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
浪與鷹爪成了好朋友
而在《富嶽三十六景》之中,《神奈川沖浪裏》成為了最出彩的一幅畫,這可不是因為運氣導致的。據說葛飾北齋畫這幅畫一共用了三十多年,這樣說其實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在很早之前葛飾北齋就開始繪製海浪題材的浮世繪,但畫風、構圖以及色彩和《神奈川沖浪裏》都有很大的不同。後來西方顏料和構圖方式傳入日本,北齋基礎這些新鮮玩意後,才創作出了海浪題材浮世繪的最終版。也許西方人對這幅畫如此喜愛的原因,就是他們在這幅畫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風採。
除了那醒目的藍顏色,這幅畫中最有特色的就要數那鷹爪形狀的浪花了。浪花的形狀如同鷹爪,並不是後人的努力附會上的,北齋在創作時有意將浪花設計成這個樣子,其目的無疑是想突出這海浪的威脅,畫面的視角又低於揚起來的海浪,無形之中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危機感。
這種抽象的表達,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以至於後世們不斷的模仿這種繪畫方式,甚至成為了浪花的專用描繪手法。再看看海浪中的小船,面對巨浪幾乎無能為力,可以理解成人們勇於向大自然挑戰,同時也可以理解成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只是渺小的一個存在。
順便一提,很多人會叫錯這幅畫的名字,《神奈川沖浪裏》中「神奈川衝」是一個詞,「浪裡」是一個詞,其中神奈川就是一個地名,「衝」表示洶湧的大海,而「浪裡」則是在海中掙扎的船隻。
參考文獻《日本浮世繪的發展》、《日本美術史》、《富嶽三十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