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2020-12-21 06:11:24參與互動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 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穩定,自1968年以來,這種模式已正式定義了秒。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理想情況下,跟蹤單個原子的振動應該能最精確地保持時間,但不幸的是,隨機的量子波動會使測量結果混亂。這就是所謂的標準量子極限。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 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理想情況下,跟蹤單個原子的振動應該能最精確地保持時間,但不幸的是,隨機的量子波動會使測量結果混亂。這就是所謂的標準量子極限。因此,量子鍾通常會追蹤一種由數千個相同類型的原子組成的氣體--傳統上是銫,儘管近年來鐿正在成為新的領跑者。
-
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鐘,量子糾纏原子鐘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可以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震動,原子以恆定的頻率震動,它們的精度極高,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那麼到現在,這些原子鐘只有不到半秒的誤差時間。科學家們對此誤差範圍還是不滿意,未來的原子鐘可以更精確。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什麼是量子導航?為什麼要研究量子導航
如上文所說,在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時鐘誤差,這是由於衛星鐘差與接收機鐘差所導致的。2004 年美國馬裡蘭大學 Valencia A 等人報告了一項關於遠距離二階關聯時鐘同步的驗證實驗,通過半波片改變 BBO 晶體製備出的糾纏態光源中的信號光和閒置光的方向,經過不同光纖路徑,得到不同傳輸路徑的精確時間差,最終得到皮秒級高精度時域。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這項工作的論文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 Nature 上,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題為 「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教授林毅恆,曾師從 2012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David Wineland 教授,並於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擔任訪問研究員。
-
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達到32量子位,4K低溫下突破局限
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達到32量子位,4K低溫下突破局限 Evelyn Zhang • 2020-08-27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
-
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中國科學家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物理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是量子力學所催生的各種技術,其實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今日,中國科學家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裡程碑式突破。到底什麼是量子?量子有什麼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什麼意思?我國的研發進程如何?又面臨著哪些國際挑戰?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2.糾纏與時空 時空由比特或者什麼別的東西「組成」的設想是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背道而馳的。新的觀點認為,時空並不是基本的,而是通過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湧現」出來的。這些比特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又包含著哪些信息,科學家也不知道。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並未給科學家帶來困擾。
-
量子糾纏和相對論的愛恨情仇
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是最早研究這種糾纏想像的科學家,但是愛因斯坦並不是為了研究量子糾纏而研究,他僅僅是想藉此糾纏現象來反駁整個量子理論:在1935年,他和一個博士後研究員按照當時的量子理論推導出來兩個量子之間可以存在一種強關聯性質
-
當量子技術「糾纏」金融 昭示著金融科技的第三極
1889年,美國人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制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131年來,計算機飛速發展變化萬千,但以比特(bit)中「0」和「1」兩種狀態存儲數據未曾改變。當計算機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除0和1外,還可以實現多個狀態的相干疊加態。所以,基於量子的計算機可以通過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狀態,記錄和運算信息,其存儲和運算速度遠遠超傳統計算機。
-
新紀錄!奧地利科學家實現20量子比特系統內多粒子受控糾纏
新紀錄!奧地利科學家實現20量子比特系統內多粒子受控糾纏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奧地利科學家最近在量子糾纏系統領域創下新記錄: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系統內受控的多粒子糾纏。